“要臉”的春秋(67)——成語“趾高氣昂”誕生

如果說名號比較虛無,這種快樂不能衝昏熊通的頭腦,那連續實實在在的勝利終於讓熊通腦子發熱。

驕兵必敗。

公元前699年,屈瑕討伐羅國。

羅國,春秋小國,位於湖北房縣和宜城。

討伐羅國期間,屈瑕不接受任何建議,軍紀混亂。好像羅國是塊肥肉,只能等著他來吃。

從實力角度,羅國確實是塊肉,可肉中帶著刺。

被刺扎到的屈瑕兵敗自殺。

對這次失敗,不是實力問題,而是心態問題。

有屈瑕這樣優秀的兒子,熊通內心是自然是非常喜悅的。

連續的勝利讓熊通認為屈瑕戰無不勝,屈瑕也認為自己戰無不勝,‍火海刀山,不服就幹。

邏輯學中是負負得正,沒有正正得負。但理論總是不能涵蓋所有的現實,熊通和屈瑕父子倆的心理就造成了勝勝得負的結果。

對屈瑕的失敗,已經有人提前預知,這個人依然是熊通最重要的謀士鬥伯比。

出征,講究送行,預祝勝利。大勝回來肯定高官厚祿,前途無量,提前搞好關係,為自己做政治鋪墊。

但也可以說是送刑,打仗嘛,有勝有敗,打不好小命就沒了,出征前見見,算是兄弟們見最後一面。

楚國是宗族政治,各種王公貴族謀臣大將都是各大家族的人,基本都沾親帶故。平時關係也算和諧,除了政權奪利擴大家族勢力鬥爭下,也會經常聚在一起搞搞party,打打獵,捕捕魚,強身健體娛樂身心。

作為公子的屈瑕(屈瑕因為封地在屈,改姓屈,是偉大的屈原祖先哈)和鬥伯比(鬥伯比原來也姓熊,貴族行列)關係也不錯。屈瑕出征,鬥伯比前去送行,可這次真成了送刑。

送行,肯定會擺一桌好酒好菜,屈瑕沒喝幾杯酒,走路就飄飄然,腳趾頭都是抬起來的,像喝了兩斤似的,那個著名的成語趾高氣昂就來自這裡,從文化意義來說,屈瑕用生命換來了一個流傳千古的成語,也是值了。

我們多次強調,謀士是懂人心的人,相由心生,對屈瑕的趾高氣昂,鬥伯比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卻不能說話。

忠言確實逆耳,但很多時候真的不利於行,尤其是打仗送行這種事,說出來忠言,真跟送刑一樣。

因為打仗最忌諱說喪氣話,用迷信的說法是你咒我失敗,如果我兵敗了就是你詛咒的結果,鍋都得你背。

用科學的說法是擾亂軍心,帶兵的將軍說不定腦子一熱,當場就敢把你砍了祭旗。

這些基本道理,鬥伯比都再清楚不過,所以送行宴結束他就趕快找武王熊通,讓他再增派兵馬接應屈瑕。

前文鏈接:

序言鏈接:

首篇鏈接:

《“要臉”的春秋》重耳會盡量做到每日更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重耳的頭條號,如果感覺有趣望多多交流、分享和點贊,謝謝支持。

一份小小的祝福送給讀者:

兩靨笑雲生,心境意趣澄。

春秋節義事,千古浩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