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太平橋

南京,雖名為江蘇首府,但歷來素有徽京之名,近些年來毗鄰江蘇的皖中地區,城市發展戰略基本都在向江蘇靠攏,而最接近的滁州,便是兩省接軌的前排陣地,依靠其優厚的入駐條件,吸引建設了不少產業園區。在此行之前,我對於這個城市的瞭解也就僅此為止了,然而這次探訪的滁州全椒縣,這個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徹底的刷新了我對於這片土地的認知。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太平閣

全椒一名最早始於先秦時期的古椒國,到西漢時就已正式建縣,相比其隸屬於的滁州市,歷史要悠久很多。全縣被滁河最大的支流襄河三面環繞,易守難攻,自古以來便飽受兵火之苦,但也因其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水土豐潤,富庶繁華。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襄河環廊

自南京往全椒來,映入眼簾的第一道風景,名為太平閣,其太平一名取自全椒獨有的國家非遺傳統民俗“走太平”,始於東漢初年,據傳過去全縣百姓在正月十六這一天都會扶老攜幼,到太平橋上走一走。如今的太平橋經過重修,頗有北方古建之雄偉,而與其遙相呼應的太平閣又有著徽派建築之秀,令人恍惚已在琅琊榜中。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吳敬梓故居

過了太平橋,便可看到最為震撼的襄河環廊,其全長達10公里,如同一幅畫卷將這片土地的文明徐徐展開。廳堂宅邸,家所也,牆外為天,牆裡為地。亭軒廊舫,天地之間也,裡外無隔,流於中道。遺憾的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如此壯闊之景緻,廊內空無一人,似乎在無聲的傳息古典文化的凋謝。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正在這黯然神傷之時,廊邊浮現出一座高牆大院,門口人頭攢動,好不熱鬧,近前一瞧,原來是吳敬梓先生的故居。說來慚愧,都知有六大名著《儒林外史》,但其作者平生,我卻所知甚少。吳敬梓從小出生官宦世家,吳家在全椒當地是聲名顯赫的望族,曾有過一門4進士的美談。而這座全椒縣城最恢弘的建築-吳敬梓故居,是根據吳家祖宅“遺園”所建。雖然遺園毀於太平天國時期,但其實在吳敬梓年輕時就已經不屬於他了,由於其年少時過於縱情詩詞歌賦,其父去世後,在家族鬥爭中迅速被孤立,無奈只得背井離鄉到南京謀求生計。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或許正是因為經歷了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看遍了世態炎涼,吳敬梓才能寫出儒林外史這樣的曠世名著。身前正如他自己寫道是“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身後卻被推崇為譏諷文學鼻祖,想來他的一生對於我們來說才是最大的諷刺。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重識安徽 | 走進環廊古城全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