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咸亨三年(672)李弘監國之時,接連發生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典膳全椒邢文偉減少了太子的膳食,並上書諫太子,言他“罕接宮臣”。李弘“復書,謝以多疾及入侍少暇,嘉納其意”,表示接受批評。第二件事是李弘在宴集場合“命宮臣擲倒”,左奉裕率王及善諫:“擲倒自有伶宮,臣若奉令,恐非所以羽翼殿下也。”李弘“謝之”。這兩件事都迅速傳入高宗耳中。高宗說:“邢文偉事吾子,能撤膳進束,此直士也。”旋即將他“擺為右史”,又“賜(王)及善綠百匹,尋遷左千牛衛將軍”。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這兩件事情看似小事,實則不然。我們可以看出這幾點:一是李弘性格仁恕。如果說王及善諫言猶可接受,邢文偉減膳進諫就有一些過分,李弘本來身體就不好,減膳並非進諫良策。然李弘都虛心接受,除了說明他是個能納諫的接班人以外,也可看出他一向寬厚謙恭,以至於臣子敢採用如此之法進諫。二是李弘身邊應有武后的眼線。試想,這兩件事都發生在東宮之中,高宗何以迅速知堯並做出反應?根據高武二人的為人來看,極有可能是武后在李弘身邊安插眼線,武后得知後迅速告知宗,迫使高宗做出處理。重重嘉獎並提拔諫臣就說明太子有錯,無疑是鼓勵臣下督察太子過失。其實太子的這兩件事也算不得什麼大錯。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當時李弘年方二十,有些貪玩屬於正常,作為一個正在練習理政的年輕太子,出現一些疏漏也屬正常。為何一向深愛太子又心地慈善的高宗如此追究?恐是武后的喋喋不休所致,與日後李賢“謀反”,高宗欲寬有之,武后執意不肯的情形相若。三是這兩件小事分開來看無關緊要,無非是太子體虛,多入宮侍奉,因此少見宮臣,疏於政務,又在宴飲時觀看宮臣摔跤取樂,然而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就有些令人浮想聯翩了。太子先是不見宮臣,是缺乏領導才幹,後又耽於玩樂,是存在品格缺陷。這兩件事組合起來不正勾勒出一個不合格的太子形象嗎?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武后這種做法看似輕描淡寫,其實給太子的打擊是很沉重的。太子體弱,武后怎會不知?她偏要挑刺,分明是故意的。這是為什麼?其實,這種“精神祺子”的心理及行為並不鮮見。子女在幼年時對母親的情感依賴、很強,母親有被需要的幸福感受。隨著子女年紀漸長,對母親的依賴越來越少。母親則步入中年、老年,青春的逝去難免讓母親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子女的“遠去”會加重這種感受。若是母親性格強硬剛毅,不願屈從歲月帶來的變化,很容易對子女(情感叛逆者)甚至兒媳、女婿(被母親視作奪走子女的人)產生仇恨心理,進而引發敵對行為。這是母愛的副作用之一。武后就是這樣。當時李弘已經成人,是舉國看好的太子,他站在高宗一邊,對母后的一些行為(如幽禁異母姐姐以致老大不嫁等)有一些不同意見。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高宗又多次令他監國,由於他頗懷仁愛之心,口碑甚好,又對武后行權造成了不小的威脅。武后對他橫挑豎揀、施以顏色就很正常了。太子的解釋也不高明,侍奉父親本是皇子的一點義務,對他來說竟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以至於耽誤處理朝政,這樣的身體素質恐怕無力擔承國家重任。可見,在母子之爭中,李弘根本不是武后的對於。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又次,李也還遭遇了一些常人難以承受的屈辱,這對他的健康十分不利。李弘的太子妃是甚有婦禮的裴氏,夫婦感情甚好。其實,此前李弘還與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有過婚約,未能成婚即宣佈告吹。事情是這樣的:當時魏國夫人蒙受高宗寵愛,引起武后嫉妒。武后設計將其媽殺。魏國夫人的兄弟賀蘭敏之有所懷疑,但不敢與武后正面衝突,只能消極抵抗,處處與武后作對。賀蘭敏之又與外祖母即武后母親楊氏有私。武后顧忌母親感受只能暫時隱忍。賀蘭敏之越發肆無忌憚。時司衛少卿楊思儉女出身高貴,“有殊色”。高宗和武后非常滿意,選定她為李弘的太子妃,“成有定日矣”。不想大婚前夕楊姑娘竟然被賀蘭敏之“逼而淫之”。楊姑娘不堪屈辱,羞憤自殺。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舉國翹首以盼的太子大婚只能取消。這件事使李弘乃至整個李唐皇室都蒙受了巨大恥辱。按理說應嚴懲賀蘭敏之。無奈賀蘭敏之是武后父親武士委的繼承人,己襲爵周國公,楊氏又竭力袒護。武后礙於母親情面不好發作,高宗出於對魏國夫人的愧疚,亦不追究。此事最後不了了之,賀蘭敏之依舊橫行,楊姑娘自殺 事也秘麗不宜。直到楊氏去世後,武后才將此事與賀蘭敏之的其他罪行一起公之於眾,將其處死。史書中並無記載李弘對此事的態度,可能他對此事一直保持沉默。其實,他也只能沉默。

本來深受高宗喜愛的太子,為何會因為一件小事被指責有錯?

可以想見,此事發生後並未公開,李弘的心情是非常羞憤壓抑的,此事被武后公之於眾後,雖然賀蘭敏之被處死,但他的臼尊心也被公開展覽於天下,這對他又是一次傷害。李弘對這位楊氏未婚妻可能並無情憬,然婚夜前夕出了此等意外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件大損名節、大傷尊嚴的事,更何況他生於無比尊崇的帝王之家,從小就尊嚴感很強,他又年輕氣盛、心思細膩。更令他氣惱的是,父母和外祖母都沒有為他做主,他極有可能對這些親人產生了質疑甚至仇恨,同時也對他們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未婚妻楊姑娘是受害者,父母和外祖母都不為冤者言,這亦是令他感到失望心寒之處。當然,李弘的這些情感波瀾是不便對外人明言的,只能悶在心裡,潛移默化地耗損他微弱的生命。這件事給一向養尊處優、尊嚴感頗強的太子的心理打擊是不可小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