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定遠鄉鎮地名的來歷,你瞭解嗎?

定遠鄉鎮地名的來歷,你瞭解嗎?


何俊飛


在定遠,曾流傳這麼一句順口溜:有靠山(地名),不如有能仁(人)(地名)。這句順口溜巧妙地嵌入了定遠的兩個鄉鎮地名。


地名,是城鄉發展的脈絡,是歷史的活化石,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也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是城鄉變遷的刻痕印記。


一個地方的地名,有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定遠的鄉鎮地名,不僅蘊含著地理特徵、所處位置,也蘊含著這個鄉鎮的歷史故事和地方文化。


二龍鄉:是滁州市唯一的民族鄉,也是安徽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個民族鄉。1940年2月,新四軍二師政委譚震林在此地察看戰爭地形,看到此處地形像“二龍戲珠”,深有感觸地說:“這裡以後就叫‘二龍’吧。”


爐橋:據史料記載,漢末曹操兵進東吳,見水逆流主貴,於是在此建烘爐百餘,鑄造兵器,同時修建一座五孔橋,故曰:“百爐橋”,後簡稱爐橋。


永康:以駐地永康命名,系歷史古鎮。相傳大禹治水時經過此地,留下後代在此繁衍生息,將此地取名為禹王鎮。1949年設永康鄉。


朱灣鎮:是定遠縣八大古鎮之一,以駐地朱灣命名。朱灣原名朱家灣,系自然古集鎮,因昔有朱姓始居,沛河至此折向成灣繞流西南而得名。


藕塘:地名源於鎮內一景“月下石荷”。小鎮東北有一口方塘,塘內滿植蓮藕,中間豎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圓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別有風韻。傳說:石荷中藏有珠寶,使石荷能隨水漲落而沉浮,神韻奇秘,引人暇思。藕塘的歷史可追溯到漢,距今有1800多年。公元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間),藕塘便有市井,商賈雲集。


池河鎮:因池河而得名,古稱“幽州”。池河鎮歷史悠久,據清《縣誌》記載,遠到漢代,池河就已設鎮,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朱元璋稱帝后,為傳遞信件和軍事需要,正式開闢了南京—北京的官方大道,池河鎮即為官方大道上的重要驛站,自此,池河鎮成了繁榮的名鎮,歷經數百年而不衰。


界牌集鎮:位於定遠縣城東南32公里處,系定遠縣東南部邊緣,地處四縣(區)交界,東與南譙區毗鄰,南與肥東縣相連,東南部與全椒縣相近,俗有“雞鳴犬吠聞四縣“之稱。

因處於四縣(區)交界處,曾立牌為界,故取名界牌。


三和集:以駐地三和集命名。三和集原名“倪曲營”“李邱郢”,相傳吳、李、王三姓相爭,後經和解成睦鄰,故名“三和集”。1949年設三和鄉。


桑澗鎮:以駐地東桑澗命名。東桑澗鎮古稱洛陽集,因位於河畔,桑姓聚居,取名桑家澗。因地處縣城之東,故又稱東桑澗。境內川心李,抗日戰爭時期,曾為鳳(陽)定(遠)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


西卅店鎮:以駐地西卅店得名,西卅店系自然集鎮,因西距定遠縣城三十里故名。


大橋鎮:因駐地大橋集而得名。大橋集系古集鎮,緣街北池河上,古代架有大石板橋,故稱為“大橋”。1949年設大橋鄉。


拂曉鄉:解放後成立的“拂曉”農莊是安徽省僅有的兩個農莊之一。


七里塘:傳說七里塘名源自一塘,此塘繞岸一週恰好7華里路 程,故稱。


範崗鄉:以駐地範崗集命名,因集市位於崗地,範姓始建,因此得名範崗。


倉鎮:以駐地倉鎮命名。倉鎮系自然集鎮,原名“老人倉”。據傳說,原為明初重臣藍玉糧倉(也有傳說是五代宰相馮道或明朝開國將領唐勝宗的糧倉),差有老人看護,故名“老人倉”。解放前系定遠縣“八大鎮”之一。1949年6月設老人倉區,建國後設倉鎮鄉,1966年改名“紅鎮”,1971年恢復原名。


能仁鄉:該鄉境內有古能仁寺,始建於北宋鹹淳年間,名朱寨寺,明洪武八年重修,相傳十三妹大破能仁寺即此。


上述各具特色的地名,從歷史人物、方位、建築、宗教等方面來詮釋,既是一種紀念,又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體現和傳承,細細品味,情趣無窮。


可以這樣說:地名文化,內涵博大,根在歷史,魂在文化。


定遠鄉鎮地名的來歷,你瞭解嗎?

作者簡介:何俊飛 現任定遠縣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企業家聯誼會會長。曾在《新民晚報》、《特別關注》等20多種報刊雜誌發表作品近百萬字。近年來研究文史,著有《定遠歷史人物新考》、《定文章代表人物研究》、《撥開浮雲看歷史》、《定遠往事》、《隨筆錄》等書稿。


定遠鄉鎮地名的來歷,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