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但是在真正的地道战中,并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日本鬼子也不是那么容易上当和中计的。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本来地道主要是藏物资的,平时老百姓害怕日军伪军抢夺粮食,东西,就将大部分物资放入地道。当时日寇和伪军在冀中地区,除了保证交通线的安全,就是抢粮食,因为冀中是产粮区。

老百姓为了自己的生存,有的还要支持八路军,所以多将粮食藏起来,家里是藏不住的,一般都放在地道里面。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因为日寇进入村子,很多时候放火烧村。如果家里的东西被烧光,老百姓还是无法生活,只能死亡,于是很多老百姓将很多日常用品也都塞在里面,甚至连纺车也塞进去。而地道本来只有1米多高,宽不过一人多。塞入如此的多物资,连行走都非常困难。加上一旦打仗,老百姓全部涌入地道,到处都是人。里面的民兵别说打仗,就算从一头走到另一头怕也是非常困难。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地道的修建并不是小事,问题众多,工程巨大,不是所有村庄都能办到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村庄是办不到的,最起码不会像电影里打造那么完美。

大家都知道,地下作业本来就很难。农民在自己家里挖个地窖,往往也要搞上几天,而且这还是重体力活,更要技术。因为地下活不同于地上,一旦出现塌方什么,命就没了。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打井的工匠最吃香,但也最不容易。打井的工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徒弟多是打下手,给吃给钱不传技术。收徒弟时,一般要求徒弟有力气,胆子大,还有做事精细,万一出现危险或者被土石砸伤,能够不慌。打井尚且如此,打地道就更别说了。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有资料记载,干部们带着老百姓为了躲避日军的耳目挖地道都躲到野地里面不种田,时间一长,群众意见很大。有人认为打日本鬼子重要,但不种地一样饿死,到时候更没人打日本。还有群众甚至说:老百姓就是地上王,谁来都纳粮,种粮食生存是第一,其他都管不了!

那时候什么不做,就在野外躲躲,老百姓都这样,别说还要出人出力了!况且就算不种田,这么大的工程如何完成?一到雨天,尤其是连续下雨,没有任何防护的地道必然会塌方,那就随时都要挖。到了冬天,土表结冰,挖掘又谈何容易。春天大地翻浆,挖掘更是困难。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这些种种的实际问题,依靠农民就能解决,怕是现在专业建筑工人也不能随意搞定!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地道这个东西,小规模搞搞是可能的,大规模真的不太可能,电视电影中体现的地道战应该是有夸大的成分 。但是咱们的祖辈利用地道跟日寇周旋抵抗是不争的事实,最起码在抗战中后期真正的利用到了地道来抵抗和消灭日寇。话又说回来就单从工程角度来说是真的不可思议。更况且是在那么严峻的敌情下建造大规模的地道。

地道战是冀中平原一种有限的防御手段,对游击战有一定意义,但无法主动进攻,其实冀中地道战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冀中水位虽高,毕竟有2米多,而且土质较为松软,适合地道挖掘。在八路军主要活动的山区,土质坚硬,石头很多,像这样在村中挖掘地道没什么可能,山民一般利用村外的天然山洞躲避。南方新四军活动的水网地带,地下水位太高,挖掘1米就有水冒出,也无法搞地道。东北,西北等地冬季秋季地面冰冻,一来根本无法打开冻土挖掘地道,二来躲入地道怕是也要活活冻死,所以很多北方地区也无法搞这个。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华南纬度较南地区,天气炎热,较浅的地道中温度极高,大家看看中越战争的猫耳洞就可见一斑,极端时候气温高达60度,人进去就要昏迷。所以,这种地方的高温地道,人根本无法长时间停留,加上南方多雨水,地道极容易损毁,所以也不现实。

真实的地道战并不是我们电影里看到的那样

地道的作用范围的确有限,冀中是非常适合的地方,因此才有所谓的冀中地道战。其实地道战也是我们先辈的智慧和拼死抵抗日寇的一种精神,地道战电影也是鼓舞士气的一种宣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