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如果推行“不留碑,不留灰”,每户奖励3000元,你支持吗?

龙百晓生


支持,支持,支持! 现在国内实行的是火葬,骨灰带回土葬。当然像西藏等少数民族有的实行狼图腾、鱼图腾、鹰图腾。归根到底是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及信仰。我过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书记逝后选择海葬,把自己的骨灰撒向了自己祖国。

言归正传,如果为下一代着想,保护土地开发 及防止卫生疾病的传染(指的是动物吃腐尸),下一代环保的葬礼方式是必然。但需要一步一步来,例如整合村镇的公墓,以杜绝乱葬及土葬的发生。 火葬的补贴,补助那些贫困家庭,最重要的一点是家族祠堂的修建(如白鹿原祠堂)等等。 即可缅怀自己的祖辈又达到国家整治的目的。


M丶阿凡达弟弟


提问者不知道有没有去农村看看。我老家山东,多年前开始实行火化,美其名曰不让逝者与活人挣耕地,所以必须火化。但是,火化之后,村民可以光明正大的埋到耕地里,然后搞一个大大的坟头,与以前直接土葬没有一点分别。如果说有分别的话,那就是火化经过政府一道程序,多出点火化费再掏点钱买骨灰盒而已,不但老百姓多花钱,而且还污染环境,这个就是基层政府部门的作为,变相收钱而已。土葬是大部分地区多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那是根,舍不断的情感。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发展。经过多年之后,年轻人慢慢很少回家,坟头也会慢慢风吹雨打消失的。所以,落叶归根,人过世之后,还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办吧,即使不火化,土葬之后几十年上百年大部分还是化作泥土,不留痕迹。以上纯属个人说道,认可有理的点个赞,不喜的敬请勿喷,不必字字较真。多谢!


苏舟振辉照明


我看到这个题目,简直就是被雷倒了!

别说3000块钱,就是30万,也不可能改变人们心中的信仰!

我说以下几点:

一 事死如生,死者为大

中华民族之所以绵绵不息,传承文明5000年,那是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血脉,心中有着共同的信仰,这种共同的信仰就是尊老爱幼,如果去世的人不留碑,不留灰,试问你的祖宗何处去寻?没有了祖宗,后人就会是一盘散沙,人心就会散,社会就会乱,还有什么凝聚力可谈?

二 社会无情,人会无义

想想如果不留碑,不留灰,过去三代就会分不清辈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5伏之内结婚,那个时候,就会出现近亲结婚的事情,中华民族的素质就会下降。社会会越来越无情,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无义。

所以,我们是不会同意的





农村人在山东


等哪天我见鬼去了,我是支持我儿女将我火化并将骨灰撒到山里或河里的,但作为儿子,我不能这样对父母长辈。虽然我知道移风易俗是对的,但“存在就是合理”,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为过世之人修坟立碑的传统都有上千年了,想要从我手里改变,我还真做不到。我们农村还接受不了,如果我比较“另类”,估计我会被同村人骂惨。人言可畏啊,同志们。但等到哪天我驾鹤西游了,我的后辈思想应该更解放了,而且随着“死人跟活人争地”所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多,人们也迫切需要移风易俗了,所以将我的老骨头一把火烧了,将骨灰撒了,儿女和同村人也应该接受得了了,不再骂他们不孝了。


血染战旗红


做为农村人,我不支持。

首先,清明扫墓,是我们的传统,我常年工作在外,一年基本是清明跟过年才会回家,没有特殊情况每年清明都会回家扫墓,小时候,每到一个坟前,爸爸都会跟我说这是你谁谁谁(我并未见过),然后讲述着他们生前的故事,直到长大到现在,那些依然影响着我,激励我。

其次,我发现其实清明回家时,高铁站的人更多。有次跟同座的大叔聊天,他说他只有清明才回老家,因为老人都不在了,过年回家没意义,而清明每次去到父辈的坟前,对家乡的那份寄托才得以安放,那刻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根在哪。

还有一点就是,在我老家,整个大家族也会选择某天去祭拜我们共同的老祖宗,晚上会安排到某家吃饭,一年换一家,只有清明才会有这样的机会让这个大家庭同聚一堂,让亲人更亲,家族更有凝聚力。

综上所述,我不支持那样的做法,那会让我失去很多,谢谢。




丅呆槑


我赞成这个观点,特别是在农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是,看似可行,却行不通。农村的薄养厚葬陋习历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举个例子:我母亲去世后,本想简单处理后事,但人家就对我说:你们有三弟兄,情况也不比别人差……如何如何,说的人多了,也觉得没面子。所以说3000块钱,恐怕没人买这个帐,哪怕农村人很穷。我看这样,成立一个工作队,哪家老了人就去哪家,执行上面决定的,奖三万元,不执行决定的罚三万块。你看可行否?


合力老刀


不支持,不要说三千,就是三万也不支持!

人都是父母养的,一辈留一辈过来的,虽然有些传统与现实发生了一些冲突,但是只要趋利避害加以调整,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就会形成一个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而不是什么一旦出现问题就逃避就取消。

如果有问题就这样做的话,我认为世上没有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永远留存,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就看你怎么分析,思考!

改变是正确的,与时俱进是必须的,但动不动就取缔是无能的表现,鄙视👎这样的话题!


陈庚子


别说奖励3000元,没有任何奖励,我们也应该坚持不留碑不留灰。

每个人都死了,都占一块空地。这资源浪费多大呀?

况且人死了,有没有碑和坟对这个死人有什么影响呢?什么损失都没有,但是好处却有__为自己的子孙积德,少浪费了一块地。

所有人都应该做到,死后把骨灰一撒,不留碑也不留灰。

人应该多关注生前的开心,而不要去注重死后的荣耀。

人是没有来生的,活着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过得开心才重要,死后无所谓啦。就算给你两块呗,你的房子占地100平米,你还不是死了?一坨泥巴而已。

作为现代人,千万不要再有那种封建思想。

我死了绝对不占一厘米的地,把骨灰撒在山上或者河里就可以了。


Excel开发罗刚君


作为一个年近五十岁的人,我经历了父亲,姨妈,奶奶,婆婆等人的过世,这期间的亲情冷暖,世态炎凉及他们经受的病痛苦痛,让我看透了很多,在他们有限的余生里,我不求别的,只求能给他们尽心尽力的关爱,不遗余力的照顾,尽最大努力让她们的余生幸福安康足矣,至于身后是不是必须留灰留碑,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无关紧要,买一方墓,建一座碑,每年或远或近的跑过去祭奠,看上去只是给自己的情感披上了个合理的外衣,真正的想念一个人是随时随地放在心里,刻在记忆里嵌在灵魂里的,而不是只有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那刻,所以,我个人觉得,留灰也罢,留碑也罢,都没必要。再者一座墓的最大年限最大不过百年,两代人而已,与其最后无人扫墓被清理,还不如没有。反正我百年之后,准备魂归大海,省钱省事更省心!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拙见,不代表大众。



lg黄老邪


清明时节话火葬……

农村(包括城市)土葬最科学、最符合风土人情、最人性化的!

为什么呢?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行土葬,万里沃野千里良田也没有都是坟头!所谓“死人占活人田”其实是经不起逻辑推敲、彻头彻尾的谎言!是非科学的谬论!是不懂风俗人情的拍脑门武断结论!

千百年来为什么没有出现 “死人占活人田”情景呢?因为人情!人情会降温。

世俗社会有“五服”之说,五服: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全国各地也差不多),五服,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甚至已经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才参加。五服之外陌路人。“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出了五服都可以当情绪稳定的吃瓜群众了。

血脉越远,亲情越淡!出了五服,红白事基本就不通知不来往了,这不是残酷这是人情。当然扫墓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关系学!

中国是个父权主义社会,无子家庭的坟墓因为女儿出嫁,家里坟墓缺乏祭扫而逐渐风化消失,这个比例也不少。

人是感情动物,出了五服(五代人),亲戚都已经说不上,别说热辣亲情了。当然祭扫坟墓就更谈不上了,以一代20年计算,一个家族100年后,五服以外列祖列宗的坟头,因为感情羁绊因素减少,坟头基本上缺乏维护而尘归尘土归土、灰飞烟灭了(山区不可耕山涧坟头除外)……别说历史上人口频繁迁徙后,很多坟头也因缺乏后人维护而逐渐风化消失。当然土地买卖流转,也是坟头缺乏维护成为平地的一个原因……

总而言之,千百年来中国人实行土葬,万里沃野千里良田却没有尽是坟头(寥寥无几的新坟会有),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这种现象的科学解释就是:人情世故!逐渐降温的人情,道德礼教也仅仅规范五服之内的公序良俗,五服之外也是无能为力、顺其自然……

火葬,也是接洋轨。

但是接轨自外国的火葬制度,也仅仅是人家外国人众多丧葬制度中的小小一个补充,土葬、海葬、树葬、火葬等自由任选其一,火葬既非洋人强制政策,也不是唯一殡葬方法!生的自由、死的自由,我们接洋轨为什么只接轨个火化呢?也是欲哭无泪、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以所谓“死人占活人田”的谎言为火葬强制制度背书,是非人道、不科学的。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随便走一走就一目了然了,事实事实胜于雄辩,自古死人都不会占活人田,近代的死人本事大了?能占活人田了?这些不能开口的亡者背锅侠,也是冤得有口难辩。

葬礼是中国人(包括外国人)很注重的大礼,土葬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对亡者理由不通的火烧火燎、挫骨扬灰是百害无利的(当然养了一帮吃火葬暴利饭的垄断肥牛),摒弃非科学、不人道、污染空气的火葬制度,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入土为安体面谢世,人生从容,亡者安详,是最大的人文主义,是社会最大的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