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綠肥紅瘦”的信陽,來了全國120多位專家、學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4月9日至10日,來自全國的120多位綠肥專家、學者齊聚信陽,參加在這裡召開的“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2019年稻田綠肥現場觀摩及綠肥產業技術交流會”,學習、觀摩信陽市種植紫雲英等綠肥的做法和經驗。

國家綠肥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曹衛東說,信陽綠肥產業獨具特色、發展較快。綠肥生產提高了當地稻米的品質,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讓大米更好吃、農業更綠色。

知否,知否……“绿肥红瘦”的信阳,来了全国120多位专家、学者

資料圖

55歲的蔣長修是光山縣孫鐵鋪鎮蔣樓村人。他過去不種紫雲英,冬春土地都閒著。2017年,他開始嘗試小面積種植紫雲英,結果不僅賣種子掙錢,紫雲英翻入地裡肥地,稻穀產量也高了,所以去年冬天擴大規模種植紫雲英1300畝。

其實,信陽是我省綠肥種植利用的傳統地區,早在清光緒年間,光山縣就引種紫雲英。上世紀70年代,紫雲英種植面積最高達到300萬畝。但是,隨著化肥的大量使用,到2007年信陽市紫雲英種植面積已不足10萬畝。

2008年,省農科院和信陽市農科院承擔了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範”項目,選育出高產新品種,創建了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紫雲英種植模式。

2012年—2014年連續3年,信陽市每年財政支持1500萬元發展紫雲英。在當地政府強力推動下,很多冬閒田種上了紫雲英。如今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左右,每年產紫雲英種子8000噸以上。

省農科院研究員劉春增說,因為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信陽產的紫雲英種子佔全國市場的60%以上,還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未來當地紫雲英種子產業大有可為。

4月10日,在羅山縣子路鎮朱灣村村民陳貴權的一塊田地裡,4臺拖拉機正在深翻紫雲英。陳貴權是從2016年開始種紫雲英的,去年冬天種植紫雲英1800畝。他告訴記者,種紫雲英後,用的化肥減少了40%,稻穀產量增長了20%,賣的價格也比普通稻穀每斤高兩角錢,每畝地能增收400元以上。

在信陽,享受到綠肥好處的種植戶越來越多。

55歲的張建松是潢川縣魏崗鄉餘店村人,2010年流轉土地3000畝,按照綠色生產方式,上農家肥、人工拔草,嘗試種植有機水稻,結果連賠4年。2015年,他在田裡種毛葉苕子當綠肥,確保水稻生長的營養;同時,採用稻鴨共養模式,鴨子放養在稻田裡,既吃蟲吃草,鴨糞也能肥田,還能再掙一份賣鴨子錢。當年水稻產量就提高到每畝350公斤左右,加工成有機大米,一斤賣十多元還供不應求。另外,每年賣鴨子又能掙20多萬元。

為啥種綠肥水稻的產量就高、品種就好?在羅山縣一塊紫雲英田裡,曹衛東薅起兩棵紫雲英說:“看,紫雲英根部長的這些豆豆叫根瘤菌,具有共生固氮能力,就像一個小化肥廠。”

他解釋說,每畝紫雲英可產鮮草2000公斤~3000公斤,平均可為土壤提供6公斤純氮,相當於12公斤左右的尿素。種植水稻時,每畝就可以減少氮肥施用量20%~40%。紫雲英還田後可增強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機質穩定性,提高土壤有效養分供應能力和利用效率。

“紫雲英越種地越肥。要推進化肥減施、土壤改良、農產品質量效益提升、鄉村生態改善、確保糧食安全,綠肥是一個好的選擇。”曹衛東說。

目前僅信陽市,每年的冬閒田就有上千萬畝,紫雲英種植潛力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