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當朋友跟我提到廣西坭興陶的時候,我試圖糾正他,宜興陶在江蘇。結果卻是我搞錯了,把坭興聽成了宜興。的確,宜興紫砂的名氣太大了,淹沒了中國其他地方的陶器。中國有四大名陶,除了宜興、坭興,另兩個是雲南建水陶和四川榮昌陶。在茶事興盛的今天,宜興的紫砂器皿大行其道,坭興、建水、榮昌三大陶相對遜色。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坭興陶的產地在欽州,廣西南部一座沿海城市。人們去往欽州多是因為海鮮,欽州的大蠔非常有名,還有用蠔油做的柚皮雞、香麻雞亦是欽州的特色美食。出於對雲南建水紫陶的簡單認識,在欽州的餐廳吃飯,我們猜測一道蠔油香麻雞是否會用坭興陶鍋蒸煮,抑或是以坭興陶盆裝菜,結果很遺憾,坭興陶與當地美食並沒有結合。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雲南有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叫“雲南汽鍋雞”,很多人就是因為這道菜而認識了雲南建水紫陶。汽鍋即是由建水紫陶所做,是建水陶的拳頭產品,且歷史悠久,清光緒年間已有“楊林鍋”用於燉雞,此“楊林鍋”就是現在的建水汽鍋。但坭興陶並沒有此類產品,傳統的坭興陶主要是製作菸斗、花瓶、陶罐等。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在欽州,有一條很有名的路叫坭興巷。清朝時期,從事坭興陶的藝人聚集在城區的魚寮橫街一帶,開設商店經營坭興陶。這個地方後來也被叫作菸斗街,說明了菸斗曾是坭興陶非常重要的產品。其實,近代坭興陶就是從胡老六用欽江的紫泥製作菸斗開始的。咸豐年間,欽州本地人胡老六用欽江邊開採的紫泥製作菸斗和泥偶,頗受歡迎,坭興陶由此興盛。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雖然沒有與蠔油香麻雞配套的坭興陶鍋,傳統的坭興陶卻與建水陶很像,不上釉,都有窯變,表面拋光,尚雕刻,除了汽鍋,其他產品類型也差不多,比如,建水紫陶也曾大做菸斗。但坭興陶與宜興陶則完全不同,宜興陶的泥料為紫砂,有顆粒,無法拉坯,用的是拍打鑲接技法。而坭興陶的傳統就是拉坯技術,這中間,泥料起了關鍵作用。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最初制泥和做陶沒有分工,陶家自己配泥,各家有各家的配方,東西泥的比例不同,最後燒出各家特色的產品。現在做泥和製陶有了分工。欽州有專門的制泥師傅和制泥工廠,製陶家可以直接買到和好的泥土。傳統和泥還有用水牛踩泥調和,很遺憾,我沒有看到。據說是要將水牛於江邊洗淨,再拉入泥池中,讓牛不停地行走,終日踩踏,泥土越踩越勻,越和越堅韌適宜。現在則多是人工和機器結合,配比為軟六硬四,但這一配比卻不是固定的,做不同的器也有不同的調整。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陶藝師梁遒龍,在欽州有多人提起,是欽州“拉坯第一人”。他拉坯就是根據器形大小來推算花瓶重量,選用不同配方的泥料,骨多一點還是肉多一點。太大的器,少了骨立不住,燒到高溫時就會癱掉;若作為肉的東泥少了,陶器易爆裂。因此做陶煉泥很關鍵。

黃亞南是坭興陶藝設計師,留著鬍子,像個搞藝術的,但他並不做泥。從他工作室一樓銷售的陶器來看,茶器是他的主要產品。因為是陶藝名家,他的壺賣得很貴,但相比宜興紫砂,算是很便宜了。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黎仕清也是坭興陶名家,坭興世家第五代傳人,他最擅長的是調泥和拉坯,能把欽江兩岸的東泥和西泥調至最佳狀態,拉出厚薄均勻、圓滑飽滿的陶坯。但是書畫和雕刻並非他擅長,所以他會將他做成的陶坯,找名師雕工打磨,共同完成作品。

坭興陶的作品成形,也並非全由人工決定,許多好作品的產生出於偶然,因為窯變。

窯變是坭興陶無釉燒造的一大特色,出現在窯爐溫度上升到1200℃的臨界點時,部分胎體發生變化,並自然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色彩和紋理。但這種窯變現象在最後出窯的產品上見不到,因為器皿的表面被一層氧化物覆蓋。所以,坭興陶出現了一種打磨工藝,傳統是用鵝卵石打磨器物表層,現在用機器,在把表面氧化物磨去之後,器物彷彿再次涅槃,有著如天藍、古銅、虎紋、大斑、墨綠等意想不到的諸多色澤。

你可能吃過雲南汽鍋雞,但你瞭解燉雞的“楊林鍋”裡的故事嗎?

並不是每件坭興陶都有窯變,也並非每個窯變都漂亮,好的窯變難得一件,而且絕無雷同。窯變不受人工控制,宛如天意,這是坭興陶的最大趣味。窯變在大器上更易體現,也容易出效果,有時候如隨意揮灑的紋路,或如霞彩,加上拋光工藝,不少坭興陶在某一面看上去似金屬器,換一面又是紫陶器,再一面如有釉。

雖然制壺是坭興陶當下的主要產品,像黃亞南這樣拉坯、雕刻、造型都能拿得起的工藝師,工藝美術品更能發揮他們的才能。

坭興陶在工藝美術上的成就,離不開黃亞南的師傅——李人帡。李人帡是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欽州的一塊牌子。他27歲入行,在上世紀80年代坭興陶的低潮期,同事紛紛改行,他依舊玩著泥巴。90年代,廠裡工資都發不出來了,他還在堅持。現在李人帲已七十多歲,早已退休,但依然兼顧著不少工作。以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愛好工藝美術。

李人帡有一作品叫《高鼓花樽》,放在坭興陶展覽館,作品將壯錦、壯族鳳凰鳥、花山壁畫、壯族先民舞蹈等眾多壯族元素融合在一起,讓人叫絕。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攝影:李葉飛。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