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

《湖心亭看雪》只描寫了一次張岱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它精妙在何處?

《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夢憶》的第三卷,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張岱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晚明散文山水小品中的極品,那麼它精妙在何處?為什麼能成為經典名篇呢?

《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

1、 從意境的角度分析——一幅萬籟俱寂的自然水墨畫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詩中也要創造出曲徑通幽、言微旨遠、語淺情深的境界,比如說李白的一首贈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並作了簡略說明,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湖心亭看雪》開篇對西湖雪景的描寫是這樣的:"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從表面上看是客觀寫景,寫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實際上卻不是。霧氣瀰漫,人鳥俱絕,天水一片,在視覺上顯示出強烈的空間感,儼然蒼茫宇宙豁然現於眼前。"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後文的描寫更讓這種空間廣闊的感覺進一步增強。

《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

更為難得的是,作者的妙處在於不以視覺來寫大雪,只以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了大雪後湖山封凍,人、鳥、各種禽獸都瑟縮著不敢出來,連空氣也彷彿凝固了。

這是一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冰天雪地、萬籟俱寂之中,使我們聯想起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還能使我們聯想起《世說新語·任誕》裡面的一篇夜雪訪戴的故事,王徽之住山陰時,有一天夜裡下雪。王徽之半夜醒來,一看野外白茫茫一片,雪光把夜景映照得壯觀。王徽之心情很好,叫起家人,備酒來喝。乘著酒興,他朗讀起左思的詩《招隱》。他突然想起了名士戴逵。他立即招人划船,到剡縣去找戴逵。天亮時,船到了戴逵家門口,他又叫船轉頭劃回去。划船的人說:"你本來要找戴安道,現在已經到他家門口,怎麼不進去了?"王徽之說:"我本來有興致來,一路上興致用完,已經達到目的了。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我們彷彿看到莊子《逍遙遊》、蘇子《赤壁賦》裡的那種意境,是無法用語言所描繪的,風流而雋永。

《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

2、 從語言的角度分析——用簡潔、雋妙的文字抒寫懷抱

《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

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寫作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張岱這篇小品文一共158個字,只寫了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但是仍然是絕妙無比的,西湖地處南方,很少能有如此大雪,更何況大雪連著下了整整三天。張岱認為此奇景只有他會獨往,沒想到竟然有兩人鋪氈對坐,在茫茫的大雪天裡,彷彿一下子找到了興趣愛好相仿的知己,作者寫到及下船之後,舟子喃喃自語了一句話以後就戛然而止,這種餘韻是無窮的。張岱的這篇散文與蘇軾的一篇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有著非常相似的簡潔,《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有85字,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賞景的情景。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自己複雜微妙的心境。

而在《湖心亭看雪》一個段落中寫道"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裡景象的描寫,運用了縮小誇張的手法,壯闊的畫面全出。正如學者吳戰壘所說的那樣,"一痕" "一點""一芥的"一" 字,是形容視像的依稀可辨, 使人感到景物之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總體而言,張岱與蘇軾的兩篇小品文都主旨高雅,脈絡清晰,表達角度新穎,用語講究,是小品中的極品,值得文學愛好者字斟句酌進行品賞。

《湖心亭看雪》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