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理、象、數是什麼意思?

傳統文化中的理、象、數是什麼意思?

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理解理、象、數。至於原因,可自行體會。

本文主要談談理、象、數的含義。

我們說講話要講理,做事要講理,那理是指什麼呢?

《說文》:“理,治玉也。”可見,“理”最初始的含義是指玉石上的紋理,有紋理,則可按圖索驥,循紋理而治玉也。天行健,天道變化無端,但變化總是按著某種規律而變,我們可以將這種規律,看做天地的“理”。既然有“理”可循,我們就可以學習這種“理”,從而知曉天地變化,就如掌握週期性規律之後,我們就可以預測在哪個階段會發生什麼事了。比如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溫夏炎秋涼冬寒,雖然冬天未至,但我們知道冬天肯定比現在冷。這就是“理”的一種常見運用。

再說“象”。“象”的本意是指“大象”,這點大家可以自行探索。這裡僅僅講現在的含義,象,在現在的含義即為現象、想象等。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理,亦必有其象。我們知道下雨之理,亦見下雨之象,知四季輪轉之理,亦見草木榮枯之象。可見,世間之理,皆有其相應之象。

再說“數”。《說文》:“數,計也。”從上邊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了萬事萬物皆有其理,皆有其相應之象,理者,變化之理也。變化總該有一個變化的程度吧。數,就是來描述程度的。就如座標軸,指定了一個方向,總要指定一個距離才可以定位吧?這裡的理,就是座標軸指定的方向,象就是一種直觀體現,而數,就是這個方向上的距離。

好了,現在瞭解了理、象、數的含義,接下來舉個例子,來看看理象數的應用吧。

在傳統文化中,五行佔有很大一部分的地位,也是最基礎的部分。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相生相剋,又相輔相成。水克火為常理,其象可以為一盆水澆滅一堆火,一場雨熄滅一山的火。而如果是一杯水,還能熄一堆火嗎?如成語杯水車薪。這裡的水澆火為其象,水克火為其理,但一盆水,還是一杯水,一堆火,還是一山的火,則是其數。其中道理,常人皆可明白,不作贅述。

理、象、數的運用,就如上邊這個例子,其應用皆為常理,絲毫不難理解的。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理,又各有其象,各有其數,我們知其理,知其象,則可知其運行方向,知其數,則可知其變化軌跡。

故而,遵其理,循其數,則能見其象。反過來,見其象,便能知其理,得其數。如此,天地萬物還有何不可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