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扎糊棚”

童年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扎糊棚”

古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业的发展更进一步,后根据纸张衍生出古代五大手艺人之一的纸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阳纸匠手艺人姜华海的“扎糊棚”。

师傅正在扎糊棚

扎糊棚

过去农村房子虽然盖起来了,但在屋里一抬头就看见房梁,既不雅观,也不卫生,于是,人们就想到了用纸将顶棚糊起来,这样显得家里既美观又干净。

纸匠手艺人姜华海

说起“扎糊棚”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姜华海钻研这门手艺四十年有余。当时,19岁的姜华海跟朋友学了这门手艺,后来村子里每逢盖新房、装修他都会过去帮忙。姜华海吊的“糊棚”既美观又结实,村里人赞不绝口。

童年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扎糊棚”

要想扎好“糊棚”,繁琐的步骤肯定是少不了的。打浆糊、点燃小油灯熏烤秸秆、秸秆定型、装裱分层等等一样都不可或缺。

纸匠手艺人姜华海

秸秆定好型,将事先打好的浆糊用排刷刷在纸上,拿起纸张从秸秆尾部开始顺势包裹,每根秸秆大约需要2~3张纸条。把所有秸秆包裹完毕,便开始正式进入到“扎糊棚”环节了。装裱分两层。第一层用毛头纸打底儿,第二层用花纸装饰,晾干后扎糊棚的工序就全部完成了。

童年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扎糊棚”

扎糊棚

随着社会的发展,茅草房和土平房都陆续翻盖成楼房或砖瓦房,加上煤油灯“退休”,实现照明电器化,像姜华海这样的纸匠已经很少有“用武之地”了。但他依然保留这门手艺,并将老房子重新搭建了一下,留做纪念。(记者 董林伟)

童年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扎糊棚”童年记忆里渐行渐远的“扎糊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