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莘農:21症取穴鍼灸處方

程莘農:21症取穴針灸處方


1、竅閉不開選百會。 百會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升清舉陷,醒腦開竅,筆者言:“一竅開百竅開”,百會刺法宜輕淺。

2、大凡風症取風池。 風池系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既疏散外風,又平熄內風,此穴內外兼治。

3、迎風流淚,目閉不利取睛明。 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之會,祛風司目之啟閉。

4、頭目昏脹取攢竹。 攢竹能跟清利頭目,其刺法似蜻蜓點水。

5、喉痺暴喑臨近選穴取天鼎。 天鼎位於結喉旁。

6、口苦取陽陵泉。

7、口臭取大陵。

8、痰中帶血取尺澤。

9、小兒弄舌取手三里。

10、經絡閉阻,不通則痛。

11、上肢疼痛取合谷,外關。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原絡相配治療上肢疼痛。

12、下肢疼痛取崑崙,懸鐘。

崑崙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懸鐘為足三陽之大絡,髓之會穴,經會穴相配治療下肢疼痛。

13、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

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大包為脾之大絡,陽明太陰為氣血生化之源,營養周身通灌四旁。 鎮痛諸穴,刺宜瀉法,並於留針過程中行針1-2次,多有針起痛止之功。

14、筋脈失其氣血濡潤則攣急, 四肢拘攣取尺澤、曲泉、陽陵泉。三穴分別為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肺主氣朝百脈,肝主筋而藏血,膽為中正之官以緩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

15、手足震顫取手三里、足三里。陽明者水穀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風止顫。

16、足背厥冷取厲兌,胃經井穴,溫煦足脛。

17、足跟疼痛取大鐘,腎經絡穴,通經止痛。 《素問·調經論》:“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合谷調氣,太沖和血,調和氣血取合谷,太沖。足三里補氣,三陰交益血,補益氣血取足三里,三陰交。

18、皮膚搔癢取曲池,血海。清熱涼血,祛風止癢。 脾約便秘取大橫,大橫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19、汗為心之液, 陽虛自汗取內關、足三里以益氣固表。 陰虛盜汗取內關、復溜以斂陰止汗。

20、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指趾麻木系中風先兆, 上肢麻木取外關、後溪。 下肢麻木取中瀆、懸鐘。

21、尿檢化出現紅血球取血海,出現白血球取大椎、足三里,出現蛋白取陰陵泉、三陰交。筆者臨床審症選穴,症穴相宜,治療每獲良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