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一傅眾咻

“一傅眾咻”這一成語,乃由“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簡化而來。原指一人教誨時,眾人在旁喧擾。後喻學習或做事時受擾,不能有所成就。或比喻環境於人之影響甚大,常用此語。傅:教導人的老師。咻:喧擾,即亂說瞎吵、人多嘴雜,進行干擾。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一傅眾咻

典故出於戰國末期孟子在宋國說的話。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東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由於人們認為他對孔子的學說繼承得好,所以稱孔子為“至聖先師”,稱他為“亞聖”。

周顯王四十一年,即齊威王三十年、宋康王元年,孟子在齊國聽說宋康王將要推行“王政”(即“仁政”)的消息,便離開齊國到宋國來,意在幫助宋國成就大業。據《孟子·滕文公下》(五章)記載:他的隨行弟子萬章問他:“宋國是個小國,而今將要實行仁政,齊、楚兩個大國很厭惡它,如果用武力征伐它,它應該如何辦呢?”孟子回答說:“宋康王假如實行仁政,天下都會抬頭仰望他,擁戴他為君王,齊國和楚國雖然強大,但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孟子以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帶著他的弟子們來到了宋國。當時宋康王年少,由戴盈之和太后主持國政。戴盈之迎接孟子,為孟子一行安排了住處,便向孟子請教。《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孟子在與戴盈之的談話中,建議宋國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廢除關卡與商品的賦稅,戴盈之說:“這今年還難以辦到,希望稍減輕一點,等明年再完全實行怎麼樣?”孟子不同意,打比方說:“譬如有這樣一個人,一天偷鄰居一隻雞,有人告誡他說:‘這不是正派人所幹的事。’他回答說:‘請求減少一點,一個月偷一隻雞,等明年再不偷了。’這怎麼行呢?”“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根據大夫戴盈之的態度,認為在宋康王周圍缺少賢臣,對年幼的宋康王成熟不利,便建議說:“你想要你的君主學好嗎?我明白告訴你,有個楚國大臣希望他的兒子學習齊國話,你說是把他送到齊國請齊國人教他好?還是把他留在楚國請齊國人到楚國來教他好呢?”戴盈之說:“當然是前者好。”孟子說:“對呀。一個齊國人到楚國去教他,周圍有許多楚國人說楚國話打擾他,雖然每天用鞭子抽他,強迫他說齊國話,也不可能做到;如果把他送到齊國去讓齊國人教他,他周圍的人都是說齊國話的,就是每天用鞭子抽他不讓他學齊國話也不行。你說你們的薛居州是個道德高尚又有學問的人,派他居住在宋王宮廷裡幫助宋王。如果在王宮裡的人不論年長年幼,也不論地位尊貴和卑賤,都是薛居州那樣的賢人,你們的君王還能和誰去學幹壞事呢?要是在王宮裡的人,不論年長年幼,也不論地位尊貴和卑賤,都是品德和薛居州相反的人,你們的君王又和誰一起去幹好事呢?一個薛居州能怎麼樣呢?”這段意思的原話為:“孟子謂戴不勝(即戴盈之)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孟子“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不會有好效果的話說得很有道理,為人借鑑,便產生了“一傅眾咻”這一成語。傅,在這裡作動詞用。少數人鼓勵上進,多數人卻扯後腿,好的影響小,壞的影響大,便稱之為“一傅眾咻”。

例句:你把孩子送到張先生那裡尋求輔導,張先生那裡哄哄亂亂。一傅眾咻,孩子哪能學得好啊! (劉秀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