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隨隨便便說出的一個詞語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歷史事件,比如我們經常在說的 “亂七八糟”這個詞。粗粗聽起來好像平淡無奇,即使是街頭的販夫走卒都在用。可是你知道麼?這樣一個簡單的成語背後,其實隱藏了中國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兩大事件。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先來說說“亂七”。“亂七”其實指的是西漢時候一樁有名的公案。話說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分封了一群劉姓諸侯王,本意是想接著劉姓宗族的勢力與異性諸侯抗衡。

誰料,到了漢景帝時期,那些異性諸侯的威脅沒了,可劉姓內部之間開始了權力鬥爭。那些掌握地方軍政大權的劉姓諸侯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王朝。此時,大臣晁錯就建議漢景帝該進行削藩,而這自然引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最後,以吳、楚兩國為首,共有七個劉姓諸侯王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公開造反了,史稱“七國之亂”。這場叛亂的最終結局是晁錯被漢景帝冤殺,名將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也完成了削藩大業。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再來看“八糟”。八糟其實也和諸侯王的叛亂有關。話說西晉自滅吳統一中國後,晉武帝司馬炎也封了很多同姓的司馬子弟為王。這些司馬王爺和當初的劉姓王一樣,手上的權力不小,於是司馬炎死後,這些司馬諸侯王就沒人鎮得住了。

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率先發難,隨後,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乂和東海王司馬越七人也都相繼起兵。

這八王為了天下互相混戰,根本就是亂打一通,很快就將建國沒過久的西晉拖入了萬丈深淵,直接導致了異族進入中原,釀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成語“亂七八糟”說的竟是兩件事兒……

後來,八王之亂雖然平息,可惜西晉的滅亡也很快開始了。八王之亂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事。於是針對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這種象,後來人們就把這兩件事情合二為一,創建出了“亂七八糟”這個成語。

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做的實驗表明,凌亂的環境的人,往往更有創造力,能夠想出很多別人無法想到的點子。意味著,這些“凌亂”的人,與“乾淨整齊”的人相比,智商一般比較高。

所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很可能就是在這麼凌亂的環境下誕生出來的。看來,“亂七八糟”的人,確實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嘛。

為什麼會這樣?

根據性格類型的分析,人的性格按照生活方式可以分為2類。

1.P型(感知型),靈活,創新,機動

2.J型(判斷型),規律,堅持,守規矩

而這些會”亂七八糟“的人,大部分都是P型的人,所以,他們比較聰明,有想法,就是很自然而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