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七國之亂

亂七八糟是一個成語,形容毫無秩序及條理,亂糟糟的樣子,出自清曾樸《孽海花》。可是誰知道,成語“亂七八糟”源自史上兩大著名內戰: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與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七國之亂形勢

“亂七”指的是發生在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劉邦

西漢初,劉邦在剷除異性諸侯王的同時,又分封了一批劉姓子弟為王,想依靠劉氏宗族的力量,作為皇權的羽翼。但是,隨著諸侯王的勢力不斷擴大,其弊病和隱患也漸漸顯露出來。經過幾朝的演變,到景帝時諸王勢力越來越大,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幾乎佔天下之半,嚴重威脅著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大臣晁錯建議景弟進行“削藩”,以減少諸王的封土,從而鞏固中央政權。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下令在眾同姓王中推行“削藩”政策。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置糧倉於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並派遣間諜和遊軍深入餚澠地區活動。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劉濞

漢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採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於東市。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晁錯

但殺死晁錯並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七國聯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視齊、趙的動向。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袁盎

吳楚聯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軍併力攻城,攻下樑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勢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後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竇嬰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最後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梁王於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拼死抵禦,與吳楚聯軍僵持。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劉武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士兵飢餓,幾次挑戰未果,於是夜裡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於西北面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韓安國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退守東越,並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吳軍潰散後,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周亞夫

當年三月,吳王劉濞殘部數千人退守丹徒衝江蘇鎮江,被東越人所殺。其他諸王也戰敗自殺或被殺。至此,歷經三個月的七國之亂遂被平定。“亂七”一詞,便產生於此。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劉戊

  七國之亂平息後,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並進一步採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繼續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後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平叛戰爭的勝利,中央集權的鞏固,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愈發強大,漢族人對匈奴的反攻,也逐漸拉開序幕,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原諸侯王勢力下百姓艱苦的生活,讓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蓋向全國,可以說為後來漢武帝時代的雄風和多年戰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八糟”則是指另外一次更惡性的歷史事件。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八王之亂

兩晉是一個充滿外戚、宦官、後宮亂政的時代,其中最有影響的事件要數西晉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所指的八王,是晉室的八個宗親: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八王作亂的原因,是普通的王室為了爭權奪利而引發的,不過這其中牽涉的不僅僅是宗親,還有後宮與外戚之爭。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八王之亂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漢惠帝

“八王之亂”初始,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后。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帝位還沒有坐穩,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造反,將惠帝又推上臺,並且殺了司馬倫。隔年,河間王司馬顒從關中起兵討司馬冏,但被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搶先一步殺了司馬冏,奪得政權。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倫

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再次合兵討長沙王司馬乂,屢次被司馬乂打敗。次年正月,二王聯合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終於除掉了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擔任丞相,左右朝政,此舉招來了司馬越的不滿,司馬越便從洛陽將晉惠帝挾持,攻往北方鄴城。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冏

司馬穎見狀不妙,立刻出兵擊敗了司馬越。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與幷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和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司馬穎只好帶著晉惠帝去長安躲避。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穎

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顒。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顒

306年,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東海王司馬越手中,他又毒死了惠帝,擁立司馬熾做皇帝,史稱晉懷帝,改年號為永嘉,八王之亂到此終於結束。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越

“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時間長、規模大,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為深重,同時也嚴重地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力量,所以稱之為“八糟”。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乂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亮

“八王之亂”整整持續了16年。而內亂之所以發生,有兩點原因:第一個原因便是晉室未能出現一個真正具有魄力、才能、賢明且長命的君主。晉朝帝王不賢能,也無法任用賢能,只會被小人左右。第二個原因是中央集權制度不完善。晉朝的皇權、相權、地方長官權、外戚權等各種權力並不明晰,所以給了各方勢力任意干涉朝政的便利條件。

“亂七八糟”的來歷 知道嗎 原來源於兩個趣味歷史典故

司馬瑋

後來,人們便把“七國之亂”(亂七)與“八王之亂”(八糟)這兩個曠日持久的惡性分裂事件聯繫起來,稱為“亂七八糟”。這個成語也就逐漸流行開了。(張丁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