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河鲜赛海鲜,其实我们祖先养鱼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泸州河鲜赛海鲜,其实我们祖先养鱼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现在泸州对长江和沱江得水域保护,力度大大强于过去,你去泸州滨江路看看,之前的十多年的老的吃河鱼的渔船,全部取缔了,不管是对自然鱼类资源的保护,还是让长江水域更加洁净,都看到了很显著的效果。

但是生活在长沱两江的泸州人,千年下来的历史沿革,爱好吃鱼是无法改变的,即便是在遥远的古代,泸州的渔业就有相当深厚的基础,你想啊,江河湖泊即便河鲜丰富,也不可能随吃随有,聪明勤劳的泸州先民,早就知道不仅仅家畜可以饲养,养鱼也是很好的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

泸州河鲜赛海鲜,其实我们祖先养鱼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小市杜家街泸县文教局宿舍施工时,发掘的东汉墓出土文物中惊奇地发现了一块灰陶质稻田养鱼的模型。(这个文物应该在博物馆吧,江阳沽酒客手头没有图片,抱歉,以后拍到补上)

这件珍贵的文物与川西平原出土的汉代稻田模型有明显区别:一是它呈圆形,整体形状有川南丘陵椭圆的特征;二是稻田四周有丘陵地区特有的弯曲田埂;三是在每块稻田中,都特意塑造了一条丰满肥美的鱼。

这一珍贵文物典型地反映出泸县古代先民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了稻田养鱼的先进生产技术。

泸州河鲜赛海鲜,其实我们祖先养鱼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史载,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江阳县有渔业工程“伯涂渔梁”,传说是伯家的女儿嫁给涂家后所主持兴建的工程。《华阳国志》:“江阳郡下百二十里,有伯塗鱼梁,六伯氏女,为塗氏妇,造此梁。”

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记》里云:“渔漕梁或渔梁,沿江筑石堤分水,水口设简以取鱼。”渔梁所在的地点为郡下120里水路,即今弥陀镇灌口滩。

明代,渔业管理已纳入了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在当时泸县盛产白甲鲤鱼苗的中兴乡(应该是中兴古场瓦窑滩坝一带)九聚村长江漏水桠渔场,据说九十年代江岸上还完整地保存有“州主示,禁止钩捞”的明代地方政府渔政管理告示。(具体江阳沽酒客没有实地考证是否还有存在)

泸州河鲜赛海鲜,其实我们祖先养鱼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清代,长江漏水桠,已成为鱼类天然产场,以盛产白甲鲢鱼苗而闻名远近,春汛扎巢繁殖,畅销川东南各地。在瓦子乡(初步考证在潮河的瓦子)境内一无名小溪旁,立有清代州正堂告示碑,上刻“州正堂示;禁止挖堰、捕鱼”。

泸县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水库堰塘星罗棋布,还有常年囤水的冬水田40余万亩,这为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饲料是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泸县各类水域中的天然饲料丰富,浮游植物和浮游生物含量比重都很大。同时,采用人工培养饵料的条件也便利。那些小型的塘、库,只需通过投草、施肥就能改变水体的理、化成分,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因此,当年泸县的养鱼业,具备了优越的条件。

泸州河鲜赛海鲜,其实我们祖先养鱼的历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泸县有各类鱼种49种,鱼类资源比较丰富。在有较高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珍贵鱼种中,不仅有天府珍鱼一一江团(又名长咀鲍,俗称肥沱。其体鳍裸露无鱗、肥满多脂,鱼肉洁白细嫩,无细刺,是著名的珍贵鱼种,泸县民间有“仔鸡嫩鹅,不如肥沱”之说。)

又有驰名中外的白鲟、中华鲟、青鳟、白甲鲤、桃花鱼,还有人工养殖的名贵珍品美国加福尼亚虹鳟。在大面积养殖的经济鱼类中,不仅有草鱼、花鲢、白链、鯉鱼、鲫鱼等地方优良品种,又有近年来引进的罗非鱼、白鲫、杂交鱷、胡子鲶等优质品种。泥鳅、鳝鱼也为泸县盛产。

近年来,杜绝在长江和沱江捕捞河鱼,部分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实在是让人痛恶,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虽然江阳沽酒客曾经也是爱吃鱼的人,但是还是希望发展人工养殖白水鱼,而不是现代去破坏生态环境,学学古人的方法,也加入新的技术,相信还是大有可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