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被貼上消極標薟的孩子,永遠無法改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曾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的年輕人到前線打仗,這些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讓指揮官們頭疼不已。後來,政府請來心理學家幫助他們。經過觀察後,心理學家便召集這些士兵,告訴他們家裡的親人十分桂念他們,要他們每人每星期都給家裡寫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告訴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勇敢,如何服從指揮和建立戰功。為了給士兵們減少麻煩,心理學家孩給他們擬好了信的內容,他們只須照抄一通即可,每次的內容都基本相似。幾個月之後,令指揮官們大為頭疼的士兵竟一個個都變了樣變得像信中說的那樣勇敢和守紀律。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是什麼力量使這些土兵奇蹟般的都變“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紀律”、“立戰功”等標籤的暗示作用。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給某人貼上某種“標籤”,容易導致此人產生與標籤相一致的行為的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標籤是他人或社會組織給有關人員加上的一個身份證明,是社會對一個人的性質所進行的界定。社會標籤理論認為,這些標籤不一定能從客觀上反映這個人是什麼,但它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個人將會“變成”什麼。因為標籤改變了別人對被貼標籤者的認識,也改變了被貼標籤者本人對自己的認識,進而影響到他的發展,並使之最終成為標籤所標定的身份。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說過一句話:“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我們的孩子像一張白紙,家長和老師與孩子接觸時間較長,每時每刻都在有意或無意地給孩子某個方面下結論(貼標籤);好標籤即好的結論,能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負標籤即不好的結論容易引導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方面更難改變。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父母應該經常給孩子貼些具有激勵作用的標籤,而不應給孩子貼那些消極的標籤。但社會上,總有一些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比如,孩子撒了一次謊,就認為“這孩子老愛撒謊”;孩子反應稍微慢了一點,就說“這孩子腦子太笨”;孩子跟別人打架了,就以為他一點也不安分”。這既違背了孩子純真的天性,也違背孩子的發展規律。

這些不諳世事的孩子往往會因此對自己失去信心,朝著標籤所指的方向“發展”。孩子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消極標籤,也許他將一輩子生活在這些標籤的陰影下,就像超市裡的同品種不同價格的水果一樣,被貼了標籤,就被決定了命運。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很低,因而別人對他的看法,就成為他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推薦方法:

(1)做父母的,與其粗暴地對孩子的某次行為,就做出以偏蓋全的論斷,使孩子心理受創傷進而影響行為,不如給他一些好的評價,讓他鼓起勇氣,改正不足。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怎樣,就不要事先站在那樣的立場上。

(2)做父母的,必須先拋棄自己對孩子的偏見,學會全面地認識孩子,然後對孩子坦言你的期待。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撒謊,你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不是個愛撒謊的孩子”,你對他的這份信任與期待,會激勵他改正缺點,下次決不犯同樣的錯。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由於種種原因,以前我們父母可能給孩子貼過這樣、那樣的消極標籤。我們現在需要馬上做的是,儘早消除那些有可能對孩子心理發展,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的標籤,以積極的標籤替代原來的消極標籤,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空間。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危害太大。

不要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

總之,父母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下結論,任何時候時候都不能給孩子貼上消極標籤!!因為你給他們貼了什麼標籤,他們就有可能成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