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历史最初的痛与警

《中国史纲》:历史最初的痛与警

辛冶/文 源于网络/图

民国学者张荫麟的这本史纲曾多次再版,它并不完整,只来得及讲完东汉,另附录了4篇宋代历史的剖析,但这并不妨碍它独到的可以警人的光芒,作为那时的拟高中教材,很可以为学子们传达一种质直而纵贯的历史思维。

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夏商时期,社会制度和各方面的发展自有其规则,不过这段过程又像稚嫩的婴孩,其认识还是肤浅幼稚的,其力量仍很孱弱,人们恭顺地匍匐在大地上向神秘的上天祈求哀怜,君长们会发自内心地用“神迹”来警策自己、督促他人、问请国家大事。最初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杂驳在一起,难辨真假,这是一段蒙昧的原始的色彩斑斓的过往。

周朝,或许是距离过远,我从未察觉这段历史竟然有漫长的八百年,正如商朝也维持了漫漫的六百年。八百年可以容存多少代人生活,八百年可以发生数不尽的事,八百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征伐、混战,更使人惊惧而难以想象。西周的疆域远没有后来的朝代辽阔,四围尽是荒蛮的少数民族,它的王室力量也并不强大,封建制度的确立、传承,只是简易的雏形,但是西周给后人的恭穆淳朴印象,是因为距离太远的原因被美化,还是得力于孔子的力倡呢?

春秋和战国,算不算得上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呢?或者,黑暗都是相似的,分裂的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如此有着漫无天日的杀伐和血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早期的历史因此被称为“相斫书”,你杀我我砍你,这些惊心的、特异的情状格外值得留意和记录,是不是因此激发了先哲们对人类和社会命运的关切?在这浓墨般的暗夜里,他们窘迫地生存着,也为着人之尊严而思考着,思想史,在这段时期大放异彩。

在这本书里,当作者用简要而丰实的语言阐明孔子、老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内涵时,颇让人受震动。那是个混乱的人性泯灭的时代,但先哲们置自身的生死于度外,扪心深思,用实际的践行苦苦求索,问着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社会当如何为民为天下,他们思想的锋芒像利剑像巨烛像激流,刺穿那蒙昧和人世的艰难,心灵自由和人生真义从邪恶里开出夺目的繁花,百家争鸣,千峰涤尘,万流雄雄奔涌,孕育着后世中国人安身立命追问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根脉。

历史上怕是再没有哪个时期如春秋战国的思想璀璨耀眼了,一统天下的秦在各方面的开创都是伟大的,但它崩于刚硬峻厉,如昙花一现,惊心怵目。作者行文至汉,使人觉出汉朝有着决然不同于前代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各项规章制度的日渐完备使它朝着封建君主制发展,政体上、经济上、思想上,各方面因时因势而变。外交军事上,更是作者在叙述每个历史时期时都要涉及的,强盛如武帝时期,纠缠了几十年的与蛮夷的恩怨仍不会平复而至尽灭,观照作者所处的家国危亡的1930年代,以及他灼热而自省的序言,他分析那些外交征战是有一定的卫国保家的深意的。

关于宋的4篇文章戛然截止在宋四子的思想方面,对宋朝的建立和前期发展能有一个大概了解。汉及以前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历史长河来说是初期的渊源,从它生发出后来的千百种社会形态,但每读史,心中总是低徊怅惘的,历史的兴衰更替似有规律而漫无目的,偶然和随机的情况太多,每个人都超脱不了他个人所处的历史大背景,而他又必须面对那不能选择的时代,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历历在目,可他们终是过去了的,尘封凝刻,再不能改变,那后来的人呢?人性还是相似的,史为明镜,大略能映出自身的所思所感,每个人又是不同的,全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信念,不负此生,不违本心,汲汲以求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