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灭两强国,征服一强国,让各国臣服中国脚下

唐太宗,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之一,有谈论他四方平叛,如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有夸赞他虚心纳谏、任人唯贤、独立思考、心胸宽广等等,随便说说就有一箩筐。

最引人注目的,最能概括太宗的一句话就是“有大局观”。为人君主怎么会只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只是唐太宗知道只有别人都得到了想要的,自己才能稳坐江山。所以这也是唐太宗能成为举世无双的大唐领袖的原因,带领大唐走向巅峰,四方诸国臣服中国脚下!

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灭两强国,征服一强国,让各国臣服中国脚下

唐朝的边疆问题,就特别能够说明唐太宗的“大局观”。唐朝在初始阶段没有着急对付来边疆骚扰的众多少数民族势力,因为唐人知道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当然这个安内说的是恢复国力,恢复生产,等人民有了余力才能清除外来的隐患。贞观之治不仅使唐朝有了繁荣的迹象,还让唐太宗有了资本主动清理敢来大唐挑衅的少数民族。

东突厥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隋末之时突厥趁乱也想占据中原,大唐的一贯策略是能打打不能打就周旋,颉利可汗即位之后,屡次进犯北方边城,不过被唐太宗打败。在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知道唐太宗的政权未稳妥,驱使20万大军南下进攻长安。唐太宗临危不惧,扣押了突厥大将,在渭水便桥南岸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同时派尉迟敬德全歼突厥左翼军,颉利可汗退却。

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灭两强国,征服一强国,让各国臣服中国脚下

​渭水会盟使得唐太宗做起了灭突厥的准备。在此同时,东突厥内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部落由于连年的内乱食不果腹,如薛延陀等部落脱离了东突,并归顺唐朝。突利可汗也企图造吉利可汗的反,大唐得到了灭突厥的好时机。接下来东突的进犯河西的动作让唐朝有了出兵的理由。贞观四年,在做好声讨文书之后,大唐六路军队踏上剿灭突厥的征程。

颉利可汗大势已去之后被李绩和李靖逼入了山谷不敢出来,不过最后还是没逃出大唐军队的手掌被俘,东突自此被灭。唐太宗一向是心胸宽广,只要投降缴枪不杀。颉利可汗不但没死还被好生供养,这是利国之举。接下来要对付的是吐谷浑了。吐谷浑曾经和隋朝联姻,不过后来跟隋炀帝有过冲突。吐谷浑伏允为当时的君王,贞观九年,大将军段志玄前去攻打吐谷浑,后受到薛延陀回击,寇扰凉州。李靖等人出马击败了吐谷浑。伏允的儿子伏顺最后投降大唐,伏允自缢而死。

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灭两强国,征服一强国,让各国臣服中国脚下

贞观十七年,高句丽和百济对大唐跃跃欲试,没想到这两个小国居然无视大唐的的警告,非要挑衅,唐太宗一怒之下御驾亲征,更没想到的是高句丽还挺能坚守,居然愣是在大唐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久攻不下,硬是把战争拖到了冬天,这都是冬天寒冷的国家惯用的伎俩。唐军见再僵持下去也没好处,于是打道回府。高句丽算从大唐手里捡回了条命,可是却没逃脱朝鲜半岛自己人之间的内乱。在668年唐高宗在位时期,趁着高句丽正在乱套的功夫,联手新罗灭了他们。

时隔两年,原本归附大唐的薛延陀汗国开始造反,不过偷鸡不成蚀把米,君主拔灼本来是攻打夏州却被守城大将击败,后逃到回纥结果被杀。又一次利用吉时的唐太宗派出心爱大将李绩,将薛延陀收入囊中。本着民族开放的治理原则,唐太宗接纳了降众,并尊重他们自己的民俗,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戴。

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灭两强国,征服一强国,让各国臣服中国脚下

唐朝这种豪放的姿态一直被后来的几位帝王继承,这是“天可汗”的功劳,唐风的奠定,尤其是有容乃大的风气另世界为之侧目。就连民风都是自由开放的,难怪连现代的歌手都唱“梦回大唐”。如今我们应该借鉴历史上有利的外交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既要有强硬的“虽远必诛”的魄力又要有有效的政治手腕。就如唐太宗所说,得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