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人類骨骼考古學證據表明,原始黃種人形成於舊石器時代,但關於東亞人種、東南亞人種、北亞人種的分化過程,一直有很大的爭議,仍處於研究階段。根據體質人類學研究認為,東亞人群的體質特徵開始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到周-漢代已基本形成,具有較平坦的眉嵴、淺平至略高的鼻根、高狹面、圓而高的眼眶和相對的高身材。7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北阡遺址顱骨較多地表現出亞洲黃種人的形態學特徵,而且更接近東亞人種,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東亞類型,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廣饒遺址顱骨屬於東亞類型,3000年周漢代臨淄人骨基本屬於東亞類型,

從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時期乃至近代,在體質人類學上是連續的關係而不具人種類型的取代性質。

——就是說根據體質人類學,東亞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種族替代這回事,東亞大地一直都是這批人種在主宰!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學者朱泓認為:目前發現的古華北類型和古西北類型的人骨材料都較古中原類型為晚,推測古中原類型可能與古西北類型與古華北類型的形成有關,大汶口-龍山文化在中原地區的繁榮發展,對於先秦時期黃河上中流域華北地區至西北地區東亞人種體質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朱泓明確指出:在中原地區,以當今北方漢族為典型代表的現代東亞黃色人種的形成時間顯然要在漢代以後,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出土于山東廣饒五村遺址和濟寧潘廟遺址的兩份漢墓古人骨就是實證,從此以後,中原漢族及其北方漢族逐步完成從古中原人種向現代東亞人種的轉變,日韓稍晚進化成東亞人種。但是,根據對於日韓、華北漢族的活體形態觀察,發現他們與西伯利亞原住民具有較多的共同特徵,面部扁平度大,眼眶較高,蒙古褶明顯,鏟形門齒,不過顱骨形態差別較大。有些學者因此認為東亞人種具有北亞人種與東南亞人種之間過渡類型的性質。

我們由此提出一個問題,東亞人種是獨立進化的還是混合產物?

根據朱泓教授的《體質人類學基礎》教材書,東亞人種和東南亞人種都是太平洋黃色人種,卻與大陸黃色人種根本不同,北亞人種和東北亞人種均屬大陸黃色人種。由此提問,它們的科學根據又是什麼?東亞人種屬於太平洋黃色人種,又是過渡類型,這兩者有矛盾嗎?

隨著分子人類學數據的不斷積累,父系Y染色體與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進展,使得中國人群的多樣性結構逐漸明晰。現有的Y染色體數據揭示,在舊石器時代,現代人最初定居東亞或東南亞之後,緊接著不斷北遷,這奠定了中國人遺傳結構的基礎

通過了解人類基因的遺傳成分,繪製中國人種基因圖譜:一對為性染色體,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Y染色體只在父親與兒子傳代,呈嚴格的父系遺傳,研究Y染色體,可以發現人群在父系關係上的遷徙和發展。母系mtDNA表現為母系遺傳。通過檢測現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緣關係。通過研究Y-DNA與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開中國人的祖先來源之謎。

23魔方的數據: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根據中國科學院報告論文,北漢常染以山東為標杆,中原就變成了南漢常染區。但是,23魔方公司當初以河南信陽為北漢標杆,後來改為北京,但結果變化不大,山東人的北漢常染比北京河南又高又純。如果北漢常染以山東為標杆的話,那麼北京河南的北漢常染可能會減少得多。

不難看出,山東確實是北漢核心區,向周圍擴散輻射,周圍省份是泛北漢地帶。不過,北漢常染、南漢常染怎麼分化?又是怎樣形成的?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純種漢人是單眼皮還是深目大眼?

日韓、北方漢族的主流母系M/CDGZ,與北亞母系最為聚類,說明他們起源於西伯利亞而南下擴散。有些學者認為東亞人種是過渡類型,實際上是東亞父系與北亞母系的混合產物,以日韓為典型代表,應該說是泛東亞人種,含有一定程度的北亞人種因素。東部漢族是真正意義上的東亞人種,父系O2-M122與母系R/BF始終是原配關係,相對受北亞人種的影響比較少。華北漢人和西北漢人都是東部O2-M122與北亞母系M/CDGZ的混合產物,屬於東亞人種卻偏北亞,也即是泛東亞人種。整體來看,父系O2+母系B、F屬於東亞人種,O1a/O1b1+R/BF屬於東南亞人種,都是太平洋黃色人種,與大陸東亞人種父系CDQN+母系M/CDGZ根本不同。北亞人種和東北亞人種都是大陸北亞人種。

根據K=10常染分析,舊石器時代原始太平洋黃色人種擁有共同的常染成分(綠色),由於遷徙路線不同,氣候環境不同而開始分化,分別進化為東亞人種、東南亞人種。

北漢常染90%以上的朋友,基本上集中分佈於山東、蘇北淮北及其東北漢族。從考古學來看,這些地區屬於大汶口-龍山文化分佈區,可以推測Y染色體O-M122攜帶線粒體R/BF早在2萬年前就已到達黃河下游平原,開始其新石器時代的擴張,也就是說中國的農民是本土擴張的,與中國農業的東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總之,O-M122強烈人口擴張的Y染色體支系在中國的廣泛分佈,是由於中國東部本土農民做出巨大貢獻,形成了北方漢族的常染主體。我們漢族的父系主體就是龍山文化先民O-M122後裔。

南方漢族(海南島、廣西、廣東)常染最為相近,聚類為南漢常染。

南方漢族是以百越土著後裔為主,Y染色體O1a-M119、O1b1-M95佔主流,種系相對單純,與東南亞人種最為接近。從現有的古人骨材料來看,“古華南類型”居民可以由浙江餘姚河姆渡、福建閩侯曇石山、廣東佛山河宕、廣東南海魷魚崗、廣西桂林甑皮巖等顱骨組為代表,這種類型的居民在先秦時期可能是以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即浙、閩、粵、桂一帶為主要分佈區的。

古亞洲母系mtDNA M/CDEGQZ是分佈極為廣泛,正好覆蓋黃種人地理分佈區,可能是黃種人外貌特徵(面部扁平度大、鼻骨低平、蒙古褶單眼皮、個子不高等)的奠基者。新亞洲母系mtDNA R/B/F在基因突變點上接近歐洲母系,黃種人體質中的五官立體化、深目大眼、雙眼皮、多鬍鬚等偽閃米特特徵,可能是由於 R/B/F起到的作用。2500年前臨淄墓地以mt-DNA B4/B5為主體,2000年前臨淄墓地以mt-DNA R9/F為主,在基因突變點上最接近歐洲母系,使得山東先民體質相貌稍異於中原。

mt-BF分為北支南支,體質常染差別很大。北方mt-BF約萬年前到達北方東部,在艱苦漫長的北上遷徙途中,偉大的母系mt-B/F始終不放棄、不捨棄的忠貞,苦心經營、柔肩獨撐全家的堅強,堅持陪著父系O2(前O3)男子漢,終於到達了北方沿海,開闢黃河農業新天地、創造中華文明等偉大壯舉,讓我們看到了愛的責任,懂得苦難和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自從大汶口文化時期,環渤海淮海地區實行一夫一妻制,使得原配母系BF保持主體地位,這是山東母系R/BF不同於中原母系M的歷史由來。2500年前山東淄博墓主人骨mt-R/BF高達70-80%,體質上屬於典型的東亞人種。但南方沿海BF體質上卻屬於東南亞人種,混了大量的東南亞土著M系血統。同理,mt-M北支是CDGZ,起源於西伯利亞,廣泛分佈於中日韓蒙,

古代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可見古代對單眼皮的喜愛。中日韓蒙同母異父,母系mt-D4佔主流,源於西伯利亞,具有類似的東北亞面孔,多為單眼皮眯眯眼。M南支是M*、M7、M8、M9、M10、E,分佈於東南亞及其華南。因此,基因相似,並不意味著體質相似,分開時間數萬年,配偶不一樣,地理氣候不同,和其他種族的混血程度不一樣,造成體質常染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