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梅花館裡管絃聲,都是南唐畫上情。我亦當年韓相國,一音一節憶曾經。"香港詩人陳文巖的詩句,儼然將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古今相通的畫面勾勒於紙上。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名譜命名 情懷高潔

自晉、唐以來,繁盛的海外交通讓泉州這個以"刺桐港"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存留了大量歷史遺蹟和絢麗的文化藝術遺產,古典音樂的活化石——南音便是其中之一。

上個世紀50年代,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創始人王今生老市長曾為泉州南音的保護與傳承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如今,物換星移一甲子,2017年1月15日,南音梅花館成立。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創會會長陳祖昌先生慨然捐助建館,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王彬成先生也予大力支持館務。

館名"梅花",取自南音古譜《梅花操》,寓意"凌霜傲雪,志操高潔"。館長張惠平說,大家一不為名,二不圖利,就因為喜愛弦管,走到了一起。

南音有不下千年的歷史,包括譜、指、曲三大部分。《梅花操》與《四時景》、《走馬》、《百鳥歸巢》為南音四大名譜,在四譜中最為古樸典雅,腔韻極其優美。樂曲借物詠懷,通過對梅花凌寒怒放的描繪,抒發出一種文人氣息的高潔情操。梅花館以擅於細膩地演奏《梅花操》而為人們所熟知。

"泉南曲子說唐聲,贏得千秋懷古情。知否金陵中後主,填詞取調亦親經。"九十七歲的歷史文化中心顧問陳祥耀教授欣聞梅花館成立,步陳文巖先生韻和詩以賀。香港著名詩人秦嶺雪先生蒞館顧曲,稱讚梅花館的表演"高水準,不遜於專業演奏",也揮毫再和一首:"馬上琵琶尺八聲,暗猜暗想古今情。溫陵九月梅花發,滿室幽香雪未經。"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名師領銜 梅花怒放

梅花館為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直屬館,館址設於泉州承天寺圓常院內,是活躍在泉州地區南音藝壇的一個群眾藝術結社。現有館員20餘人,多為退休人員,年齡最大84歲。多位成員是泉州南音界有口皆碑的表演藝術家,其中有南音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蘇詩詠、黃淑英,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李白燕,省級非遺傳承人周碧月和老樂師陳秀林。該館成員多次訪問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演唱、交流、傳藝。李白燕還兩次為申遺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唱。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作為南音國家級傳承人,蘇詩詠和黃淑英在南音藝壇不懈耕耘已有六十多年,是王今生老市長上世紀六十年代籌劃成立的泉州民間樂團的第一屆南音學員。如今她倆已年過七旬,除了常川參與南音梅花館的活動,依然在高校、老年大學、社會社團等擔任南音教學工作,門牆桃李嫣紅。

"梅花館不僅是南音愛好者的群眾性結社,還是一個教學傳承的平臺,一個藝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平臺。"李白燕說,南音梅花館每週定期在文廟蔡清祠或承天寺圓常院舉行公益活動,讓附近的群眾或遊客有觀賞和體驗的機會,同時更積極讓南音"走出去"。梅花館許多成員都成長於泉州老年大學南音社,10年前,老年大學校長高厚生應邀訪問臺灣,楊罕治等8人就隨團前往進行南音交流。後來,又由李白燕領銜,帶領周碧月、張惠平、朱美燕、李玉容等二度跨越海峽,赴寶島收徒開展南音教學,為期一個多月,引起很好的反響。媒體多次報道,贊為"古樂重現"、"國寶到寶島"。如今,"中斷多年"的南音重得傳承,他們在臺南的學生很活躍,依然每週進行練習,並曾整弦來泉參加南音會唱。去年,香港城市大學牽頭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泉州參訪,梅花館獻奏拿手好戲,一曲《梅花操》讓考察團如痴如醉,一位教師激動地對記者說:"這是久違了的鄉音,繞樑三日,終生難忘!"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青山夕照 晚景異彩

梅花館現有館員多數為退休人士,除教師外,成員大多原是不知南音藝術門徑的外行人。正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樣,南音特殊的藝術魅力卻使他們晚景異香,和南音結下不解之緣。

84歲的楊罕治老師原是老年大學南音社的社長。自從她在老年大學"半路出家",學習了南音之後,便幾乎把所有的閒暇時間都花在這上面,經常招呼南音社的弦友到家裡練習、切磋。梅花館成立時,這群人便成了最早的館員和中堅力量,每週必到梅花館參加雅集。

泉州民間有句俗語:"老來學㖹吹,愈來愈後生"。經過老年大學啟蒙而深深熱愛這一文化遺產,館員們煥發青春,不但會讀譜、清唱,還"四管全",人人會樂器,個個佳喉善唱,並以演奏高難度的《梅花操》在南音藝苑聲名鵲起。殊不知能夠獲得今日成就,館員們付出了多少超乎常人的刻苦學習。在記憶力、靈活度都不如年輕時代的當下,他們一心撲在南音藝術事業上,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學習一闕新的曲子,總是全神貫注,反覆排練,追求完美。在館內,他們堅持傳統,取法乎上;在館外,他們經常借"拜館"、"打館"的機會學習、借鑑名師和姐妹館的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和風格特點,既聯絡感情,又交流技藝。現在,梅花館的老師精通108個滾門、數百個傳統曲目自不待說,一般館員也都會彈奏十幾、二三十首曲子哩。檀板乍拍,歌喉婉轉,弦管相和,五音克諧,館員們配合默契,常常贏來聽眾的嘖嘖讚許。

去年,取材於梅花館勤學苦練事蹟,由泉州師大攝製的《南音梅花館之初音》,就以其悠悠古韻和濃郁鄉情,一舉奪得第三屆閩南文化微視頻大賽第一名。梅花館漸漸進入了泉州人民的視野。

一曲梅花唱晚晴: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南音梅花館小記

走唱世界 以樂會友

館小志不微,人少情不減。"名師"加持的梅花館參加了許多大型活動,獲得了不少榮譽和獎勵。如亞洲藝術節、海絲藝術節、國際南少林武術活動、印尼東方南音會唱、菲律賓國風、郎君、金蘭南音會唱、新加坡湘靈南音會唱及香港晉江鄉會、體育總會南音社活動等,還有老年大學組織的海峽兩岸南音聯唱。每次泉州南音大會唱梅花館都積極整弦參加。他們還聯手泉州少林寺搞南音扶貧,扶持山區學校開展南音活動。

對於千百萬的華僑、華人和臺灣、港澳同胞,南音這一脈相承的鄉邦文化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與凝聚力。梅花館多年來不懈努力,真正通過南音的傳承與推廣,起到了聯絡友誼,維繫炎黃子孫國家情愫的紐帶作用。

泉州南音之所以至今依然擁有鮮活的生命力,與一代代本土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探索和傳承密不可分,更因為它是泉州人心目中最地道最難捨的一曲鄉音,百轉千回繚繞心頭。"琵琶苦作望鄉聲,一剪梅花倍有情。簫鼓夕陽都已矣,么弦輦路復誰經?"歷史文化中心原理事長周焜民為梅花館所題的和陳文巖、陳祥耀、秦嶺雪先生的七絕,道出了箇中緣由。

鄉愁萬斛無人說,一曲梅花唱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