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中國的國際地位

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變量,所謂“世界最可預測的是中國的不可預測”。圍繞中國最糾結的問題有三個:

一是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大國?

二是中國是否要與美國爭奪世界權力?

三是中國能夠為世界做什麼?

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大國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國內與國際上的普遍看法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外界基本上認為,中國是世界強國,世界是以對一個新生大國的期待來觀察和期待中國。

但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外界過高估計中國了。我每次在國內講課會先測試一下: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結果很少有超過10%的人贊同這個說法。

而對美國來說,中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追趕的現實。美國經濟總量在19世紀達到世界第一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後起大國如此接近美國。

我們都記得,冷戰後美國擁有絕對的“一超”地位。進入21世紀的頭十年,美國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2008年開始經歷嚴重的金融危機,軟硬實力全面損傷。而中國這些年穩步發展,既沒有內亂,也沒有捲入外部紛爭,加入世貿組織後,同全球的經貿關係也是突飛猛進。

2000年中國的GDP是1.2萬億美元,佔美國的九分之一,2012年達到8.2萬億美元,佔到美國的一半,也就是說,12年間,從美國的九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

中國的成長最重要的是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車。隨著東西方壁壘的消失,世界的資金、資源、技術和人才乃至市場,都從過去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心地帶,向更加廣闊的邊緣擴散。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得以利用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中國人的勤奮和中國製度的高效,使中國有條件更好地抓住機遇。

這個變化對世界的意義非常大,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轉折性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同時,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改善。根據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的研究,1988年到2008年的數據顯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新興國家經濟體的中產階層。根據預測,到2050年,中產階層消費佔總人口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將是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現在就是世界大國了呢?我感覺,普通中國人對國家國際地位的看法是很清醒和客觀的。一方面,中國確實還存在貧困,從習近平主席走訪貧困地區的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他們家中生鏽的老式電風扇和報紙糊的牆面。李克強總理談到,他去考察棚戶區,冬天有些居民要戴著棉帽、穿著棉衣睡覺。

但另一方面,中國對國際事務介入的機會和能力都在變化,是在上升,國民對世界更加關心和有參與的興趣。如何定位中國呢?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中國應該是一個有比較大的地區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同時,中國也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因此,中國這個大國是不完善的,中國自身的發展也處於爬坡階段,中國需要繼續努力發展自己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中國是否要與美國

爭奪世界權力

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悲劇》一書講到,國家的國際目標就是追求國際霸權,所以,中國的上升必然構成對美國的威脅。

對中國的崛起,西方學術界喜歡從大國爭奪和衝突的角度去觀察。

2013年,我在美國一次晚宴講話中說到,中國人還不認為自己現在就是一個世界大國,也不想爭奪國際權力。當時,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也在場,她印象深刻。半年後,我們在韓國又碰到,她問我,你是否講過中國人不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是世界大國,也不想爭奪國際權力?她說:“我在一些場合引用了你的話,人們都說我一定是聽錯了。”

在阿斯彭部長論壇上又談到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時,我說中國許多人對取代美國沒有那麼大的興趣,結果會上的人都笑了,說誰能相信呢?我只好反問:“難道國際社會真的希望中國成為美國嗎?世界需要再出現一個美國嗎?”這回大家又笑了。

美國代表有點不快,說:“美國怎麼啦,美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家笑得更厲害了。美國代表補充了一句:“喬治·布什除外。”

確實,世界上很關注,想知道中國這個新生強國要做什麼,尤其在亞洲,是不是想把美國趕出去。許多人不瞭解,中國周邊出現的涉及領土爭議的緊張局勢,多是鄰國主動挑釁導致的,中國不可能再任由他國奪取自己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畢竟是21世紀了。但是,中國並沒有擴張的政策。

中國能夠為世界做什麼

這個問題對中國人來說是相當前瞻的。2011年,中國政府援助馬其頓23輛校車,卻始料未及地引起國內公眾的質疑。在那之前,剛剛在邊遠地區發生了校車事故,一些孩子失去生命。網上評論說,中國約有2.3億中小學生,其中9000萬學生需要乘坐安全校車,專業校車需求超過100萬輛,而校車保有量卻剛過1萬輛。很多地方的孩子乘的是不合格校車,更有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步行幾十裡山路上學,有的甚至還沒有鞋穿。國內的事情都沒處理好,為什麼千里迢迢跑去援助別人?

我們全國人大常委會每個雙月開會,審議各種議案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報告,討論總是十分熱烈的。從中我能感覺到,國內問題確實很多很嚴峻,中國人的專注點在國內,而且會比較長的時間如此。

但是,中國人並不是不關心世界,不願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與外界的主要分歧在於,當今世界事務主要是西方國家主導,尤其是美國,它們對其他國家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是“follow me”,就是跟我走,幫我忙。

也是在阿斯彭部長論壇上,英國前外長、國際救援委員會主席米利班德介紹敘利亞已經有950萬難民,給周邊國家帶來巨大的壓力。他呼籲各方支持,也很希望中國能發揮作用。我說,要問我的觀點,首先是停火吧。無論當初為什麼而打,現在造成的損害已經遠遠超出了最初想解決的問題。

中國人看國際上發生的這些事情,還是從一個更大的視角來觀察的。西方贏了冷戰,就覺得贏者通吃,一直在國際上強勢推進自己的制度、理念和價值觀。在許多地方發生的問題,都帶有冷戰的影子。

所以,從政治上看,中國基於自己的理念,並不認可許多所謂的國際責任。當前,中國盡國際責任主要是從聯合國的角度出發的。例如,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人數最多的國家,過去五年來,中國軍艦在亞丁灣為5600多艘商船護航,其中一半是外國商船。

中國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生力軍,利用自身快速增長的財富,使人民基本擺脫貧困。同時,中國為非洲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債務,在非洲興建學校、培訓師資、增加對非獎學金名額等。最重要的是,中國已經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的貢獻。我想,如果將來中國能更好地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應該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且符合中國自身特點和理念。習近平主席提出來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比較好地契合了中國的優勢和周鄰國家的需求,是雙贏的公共產品。

(吳寶河薦自七一網/《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