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巖島”概述

黃巖島(Huangyen Island,亦稱斯卡巴洛礁(Skarbolough Shoal),曾用名民主礁,菲方稱之為帕納塔格礁,斯卡伯勒淺灘),是一個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5公里,周邊長約55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包括澙湖)。其頂面除了數以百計的呈帶狀環繞澙湖的大礁塊(1-4平方米不等)外,一般皆在水下0.5-3米。

中國最早發現並命名黃巖島,長期利用和管轄它,元朝起納入中國疆域長期管轄,是中國固有領土,隸屬於中國海南三沙市。中華民國政府曾長期主管黃巖島,美國長期承認它屬中國,駐菲美軍70年代初把黃巖島作為訓練靶場只是使用而非獲得主權。

1997年~2012年一度被菲律賓霸佔,2012年4月中國海監船營救被菲方欲逮捕的大批中國漁民而駛入黃巖島,與菲軍艦對峙。經多方面鬥爭及美國調停介入,5月3日菲艦撤退(黃巖島事件)。[1]

2013年1月菲律賓提起案件(南海仲裁案),[2]中國不承認也不參加此裁判。

地理位置

黃巖島屬於中沙群島,是其內部最東邊的島礁;位於北緯15°13′48″至15°05′24″,東經117°40′12″至117°52′00″。距西沙群島的主島永興島600公里,距廣州約1112公里,距菲律賓呂宋島西岸約230公里。是由狹長大半園形的珊瑚帶圍成的,平潮時幾乎淹沒的環礁。[16]

地形地貌

中國“黃巖島”概述

黃巖島地理特徵(2)

黃巖島是一個環礁,略呈三角形,環礁包圍著一淺湖,水色清綠,和礁外深海藍黑水色不同。環礁已發育到海面附近,有一些高大珊瑚礁塊,高出水面,遠遠看去,猶如小島,在環礁北側有出水巨礁,名“黃岩。在南面礁盤上也有一塊出水礁石稱“南巖”。淺湖入口在東南面,南面北側附近通路上有礁頭髮育。這條入湖水道水深9--11米,寬360-400米。礁外即為深水區,礁體象一個煙囪由4000米深海盆直聳到海面上來,這裡地殼較薄,高值重力異常,是大洋島環礁。

環礁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也15公里,周緣長55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礁外坡度常達15°,南部礁坡達18°,北部也有18°,直下到深3500-4000米的海底。這裡的礁盤邊緣,是波浪破碎成浪花的地點,溶解氧和浮游生物較多,有利於珊瑚礁的生長和發育。各類造礁珊瑚一直生長到水深20米處,20米以下仍有零星生長。

礁盤上水深0.5米,寬600-900米,生長濱珊瑚、扁腦珊瑚、角蜂巢珊瑚,盔形珊瑚等。珊瑚呈塊狀、桌狀突起,可高出海面。礁盤上亦有為巨浪掀翻的礁塊散佈,以黃巖區和南巖區為多。礁盤上溝谷已有岩溶現象。珊瑚礁塊上面生長有仙掌藻(綠藻類),戰有防浪作用。靠淺潮一側的礁盤,在西北部寬達l000-2000米,地形起伏,溶蝕溝呈網狀切割礁盤,水深1.5-3.5米。溝內是造礁生物繁生地點。礁盤以15°斜坡傾入淺湖中,上面生長著薔薇珊瑚、鹿角珊瑚等。

瀉湖(即淺湖)水深20米,有不少點礁(即礁墩)發育。點礁年代很新,據C14測定年齡為470±90年。瀉湖內沉積作用也很盛.使淺湖底變平。

出露於水面的珊瑚礁,在黃巖區即有380多處。由於露出水面被海水、雨水溶蝕,另一方面又引起膠結作用,以粒狀方解石膠結為特徵。溶蝕後的珊瑚礁形成於孔隙較多的塊體,除原有的珊瑚蟲群體所成的生長骨架孔隙,便是腐蝕所成的孔穴和溶溝,還肯鑽孔動物作用所成的穿孔和潛穴,使礁塊呈骷髏狀,古代稱為“髓骷石”。“黃岩”是一堆暗黃色淺水區中的巨礁,出露水上面積4平方米,高出水面1.5米。南巖周長8米,上部面積3平方米,高出水面1.8米,頂上有溶蝕石芽、石溝。

環礁的基底為海底平頂山,巖性屬皇武巖,屬大洋島類型,和中沙群島屬大陸坡地形性質不同,因而獨立升起在深海盆之上,自成孤島。

中國“黃巖島”概述

黃巖島衛星圖(拍攝於2014年12月27日)

氣候水溫

兩個佳期: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風平浪靜的海水,清澈、淺藍、透明。

氣候:南海諸島四季如夏,溫暖溼潤,乾溼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風影響,屬於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類型。[17]

海流:黃巖島附近的海流,隨季風而變化;東北季風時,以西北和西流為主;西南季風時為東北流。

水溫:三沙海域受大陸氣候和陸地逕流影響很小,深海盆地水體深厚、鹽度較高、透明度大、水溫季節變化較小。海流夏天流向東北,冬天流向西南,流速0.1海里/小時~1.0海里/小時。海浪全年平均有效波高1米~2米,最大有效波高7.5米~9.5米,居中國四大陸緣海之首。海面平均水溫24℃~30℃之間,南北海水溫差和海水年溫差約2℃~5℃,且溫差變化自北向南減小;但海水錶層與底層(水深500米以下)溫差卻很大,可相差20℃之多。海水含鹽度在32‰~35‰之間。海水透明度在20米~30米之間,高於中國另外3個海域的透明度。

地質構造

中國“黃巖島”概述

南海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活動過程中,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呈近似同心圓式的3層環狀結構。海底地貌的總特點是:北、西、南部是淺海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陸坡上有高原、海山、峽谷、海槽和海溝;東部是狹窄的島架,外緣臨海溝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為寬廣的平原,點綴著孤立的海山。整個南海海底地貌可分為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東部斷裂溝脊島坡區和中央深海平原區等9個地貌區劃,地貌類型均屬珊瑚礁地貌。

[18]

從地質構造上看,黃巖島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黃巖島以東有幽深的馬尼拉海溝,海溝最深處水深5377米,是南海水深最深的地區之一。黃巖島是在漲潮時高於水面、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而不是終年隱藏於水底的沙洲或暗礁。從地質構造上看,黃巖島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一個遊離的海島。[19]

形成過程

黃巖島的形成與南海海盆地質構造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第三紀後期形成的南海東部南北向海嶺, 其頂部形成火山峰, 高出海面; 由於海底擴張, 火山峰隨大洋型地殼作側向移動, 後來火山作用停息、, 火山峰遭受海蝕夷平, 並呈略低於海面的平頂山, 這一過程經歷了不少於數百萬年的時間, 平頂山在隨洋殼繼續作側向推移的同時, 並伴隨洋殼以0.02 一0.04 毫米/ 年的速率下沉, 待下沉到一定程度後即不再下沉。在下沉過程中, 由於處在熱帶海洋的環境下, 造礁珊瑚在平頂山頂部固著繁殖, 並以接近於洋殼下沉的增長速率不斷向上生長, 最後形成環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