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1934年,

陈赓雅的西北之行

陈赓雅,一位不太为西北人所熟知的名字,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独自考察了西北。

这是一段已经被模糊了记忆的西北之行,即便是信息泛滥的如今,也未能使这段往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个中原因究竟何在呢?翻开尘封的记忆,我们又将看到什么样的甘肃呢?

陈赓雅笔名任安,云南蒙化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3月到1935年5月,在将近一年两个的时间里,他以《申报》记者的名义,考察了西北诸多省份,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民国新闻史上他和范长江号称南陈北范。他的西北之行,从上海出发,到南京,后一路北上, 经北平、张家口,过大同、包头、宁夏,入兰州,穿享堂峡,走青海。再经武威、酒泉,抵达新疆。返回途中,又到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后经隆德,过平凉,走泾川,入长武,一路往东而去,最后在山东曲阜结束此行。陈赓雅的行程之长,所经过的地域之多,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尤其难得的是,他每到一地,就深入民众,详细了解各地情形,留下了大量详细的、鲜活的材料。如今,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早已取代了丝路古驿道,行路不再艰难,但我们仍需要陈赓雅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段80多年前,陈赓雅笔下的陇上旧事吧。

领取护照,西北之行开始于一个春日

陈赓雅的西北之行和当时的局势密切相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四省(包括热河),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淞沪抗战结束后,这种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考虑,一旦抗战全面爆发后,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失守,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应该在哪里呢?

在这个背景下边疆学日渐兴盛,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部,尤其是西北。于是,考察西北的真实情形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今,人们都知道范长江的西北之行,其实在范长江之前,至少有7人到西北考察过。其中有张恨水的西行,有女飞行员林鹏侠的西北考察。然而,陈赓雅的西北之行却鲜为人知,被尘封在岁月深处。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当时,西北地处边疆,要考察边疆可不是简单的行动,必须要有政府颁发的证件,时称护照。陈赓雅虽有《申报》记者身份,可在南京办理护照时,也颇为不易,不但填了好多表格,还等了20多天,才将护照拿到手。

1934年3月11日下午,陈赓雅总算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一路上,过山东,经天津、北平。按照陈赓雅的计划目的地是新疆。此时,欧亚国际航线已经开通,乘坐经西安、兰州、哈密、迪化的航班。飞机要飞3天,票价2000元。而直达班车相对便宜点,2900多公里行程,需要14天时间,费用335元。还有其他道路,更是要绕一大圈,行走都不容易。这些路无法实现真切了解社会现状的目的。

他只能按照自己的计划,逐站而行。过张家口、大同、包头、河套、宁夏。到了5月底,才渐渐靠近兰州。在6月1日,陈赓雅抵达了景泰一条山。

进入甘肃后,一路上见到的多是荒滩,中间掺杂着些许砂田。这种西北特有的田地,吸引了他的目光。可惜这些砂田,基本上都种了鸦片。有的人家鸦片田十多亩。为何不种麦子呢?他问。乡亲们回答说,十亩地可收鸦片500两,售出后能赚250元,除去100元的烟税,还剩150元。而种麦子,只能收4石,价值160元,而上的税却相差不多。可见,大面积种植鸦片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最令他叹息的是,乡亲们说,只要雨水好,税多也不怕。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过了景泰不久,他看到了一种奇怪的民俗,居民往往将关公和醋神娘娘一同供奉。醋神娘娘前还有一副对联“四五百年酸犹在,二十一日酉时生”。如今,已经很少见这种奇特民俗了。就是不知道,这种民俗是醋坊专用的,还是在民间也通行。

兰州夜色,河水伴着灯光,让他惊喜不已

6月3日,他总算抵达兰州。其实,这天陈赓雅并没有进城。等他到金城关时,天色已晚,城门已关。无奈只能在金城关附近找个地方住宿。这也给他带来了意外惊喜,看到了兰州的夜景。在他笔下,兰州的夜景,电灯火光,交灿如昼,黄河水哗哗地流淌。我觉得对于一个远行人来说,这个夜晚或许是他终身难忘的。

不过兰州的情形,却使他颇为震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际,是甘肃最为混乱的时代,天灾人祸,军阀割据,民众苦不堪言。陈赓雅直言,甘肃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2年时,地方军阀还率人包围省政府大门索要军费。朱绍良到任后,情况才有所好转。1933年统计,兰州仅有人口96009人。同时,甘肃每年出口的货物主要是水烟、大黄、羊皮、羊毛等等。可见,当时甘肃的加工制造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不过,他也目睹了兰州城市景色。在朋友郭世芬、杜玉田等人陪同下,他游览了五泉山、小西湖等地,这些地方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笔下,兰州远观山水环抱,殊具紧严之相。近察高关奔流,又极雄壮之势,再加之气候温和,山林多美景,是个非常不错的城市。

陈赓雅的考察非常注重经济调查,抓了许多的细节。登上五泉山后,他看到兰州的地形很有意思,黄河从中流过。这就是个天然的养鱼池,兰州应该大力发展养鱼业。可惜的是,兰州本地居民并不是特别喜爱吃鱼,城区连一个鱼市也没有找到。

在兰州时,他正好遇到了兰州城隍庙会。这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城里的各个善社争相念经献戏。不过令人搞笑的是,此时已经是民国年间了,可是给城隍诵读的经文中竟然还有前清的《康熙圣谕》。见此情景,陈赓雅认为太封建了,省会城市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偏僻的乡下是如何封建迷信了。

国民小学,一个令人震惊的学校

6月21日,他和英美烟草公司的雇员一起结伴而行,离开了兰州,向西宁出发。不过他们并没有走铁桥、柴家台、河口一线。而是沿黄河南岸而行,经雷坛河、崔家崖、西柳沟、新城等地,在山寺沟、达家川间渡过黄河。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此时,正是夏天,农田里麦浪翻滚,罂粟花边上 掺杂着水烟,丰收在望。到新城一带,他们又穿行在枣园中,非常惬意。然而,这只是很短暂的景象。

西北各地受水资源的制约,导致甘肃农业非常凋敝。路上他们看到了一种井,令他们震惊。什么井呢?一些村子里,为了解决饮用水问题,人们挖了两层井,先挖一个直径一两丈、深四五丈的圆坑,然后在坑底挖井,到四五丈时,才见到水。第一步算是完成了。再用石条砌长三尺、宽两尺的井壁,上面安装一竖一平两个木质齿轮,让马拉转动平轮,就能将水提上第一层。此时,在地面也架设同样的设备,再将井水才能提升到地面上。可见,汲水是多么的不易。

学校教育令人不忍目睹。在达家川(今属西固)前方十里地方,他们见到一所国民小学。这所学校条件简陋至极,学生盘坐在地上,两个学生用一个矮桌子,算是课桌。课桌并不是学校配的,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早上拿来,晚上拿走。课本还是《论语》和《孟子》。墙壁上功课表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课程表很简单,只有几行字,第一行写着上午背诵,下午认字。中间一行写着学生的名字,而学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有包发财,有王家五德,有房家六姓等,老师怎么也不知道给学生取个名字。最后一行字更奇怪了,莫名其妙地写着“勿谓言之不预也”。此时,教师还高卧土炕上,他们也不便打搅。一个学生说,为了不让学生迟到早退,老师每天一早就点名,然后念“勿谓言之不预也”来恐吓学生。念完,他就睡觉去了。学生呢,就被放了羊,顽皮的四处玩游戏,死用功的抱着书本死背。一些学生说,这么读书,还不如回家放羊呢。

在甘青交界处,他们又看到了另一种景象,此时享堂桥是木握桥,甘肃境内毒花盛开,红白相间;青海境内麦绿瓜青,对比非常明显。到了享堂镇,他们看到的情形,又是另外一种,镇子上人口稠密,渠道纵横,农产富饶,物价比兰州低廉得多。这似乎说明,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带来安定的生活。 这次漫漫征途,陈赓雅考察得非常仔细,不仅访问了当地居民,而且搜集了大量数据。详细列出当时物价、产出,为开发西北提供直观的材料。这些数据,今天还被人们广泛引用,我想,或许就是大量的数据,才导致他的考察名声不显吧。无论如何,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他为西北所作的一切,令我们敬佩,令我们怀念。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讲述人: 张智,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

1933年,兰州人口不足十万,经济靠土特产,不如内地大一点的乡镇

您的赞赏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