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患病盡顯“老態” 喝喝綠茶練練太極 遠離青少年型帕金森

帕金森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有數據顯示目前青少年型帕金森病佔比達到了5%至10%,4月11日便是世界帕金森日,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的張蓓醫生告訴天府早報記者,“此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年輕化趨勢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她建議一定要加強鍛鍊,“變化較多、比較複雜的運動形式更有利於預防帕金森,比如多走走彎曲的石子路。近來研究表明,太極拳對於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幫助。”

36歲患病盡顯“老態”

數據顯示帕金森呈現年輕化趨勢

早前,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呈現年輕化趨勢,“青少年型帕金森病”已經佔據帕金森病總人數的5%至10%。36歲的福州男子,在工作時發現右手經常出現輕微抖動,一開始,他只當是自己過於緊張,可是漸漸的,他的右手的震顫越來越嚴重,最終被確診為帕金森病IV級,正值青壯年的他盡顯“老態”, 手抖、僵直、動作遲緩,日常生活中穿衣釦釦子、繫鞋帶等都會比正常人慢半拍,生活漸漸不能自理。

據統計,我國帕金森病患者超過200萬,患者逐年增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劇增,以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響,帕金森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從住院部的數據來看,青少年患者還是很罕見的。”張蓓表示,帕金森發病原因不明,普遍認為與遺傳、環境汙染、感染、藥物、長期接觸農藥、化學溶劑或重金屬有關,“不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劇增,以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響,數據也顯示帕金森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青少年型發病年齡在21-45歲間

值得一提的是,拳王阿里也是42歲便被診斷出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症。據張蓓介紹,“青少年型帕金森病也是帕金森病其中一種,主要發病年齡在21-45歲間,是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障礙。”此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中又有一種異常罕見的類型——非典型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綜合徵,這種類型的發病率更小,“易伴有藥物引致的精神異常、智力障礙和發生動眼危象等。這種疾病往往發病於十幾歲或二十出頭。”

張蓓坦言,對於這些年輕的患者而言,由於帕金森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影響老年人的疾病,醫生可能會忽略這些症狀,“患者本人和醫生都有可能忽視病情,因此很多患者是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前往醫院就診和治療。”她提醒說,“帕金森有三大預警信號,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理想。”

張蓓表示,“震顫”是帕金森最常見的首發症狀,“70%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會出現手、腳或身體其他部位不由自主的顫抖;第二個信號表現為肌肉關節僵硬,在進行刷牙、扣紐扣等精細動作時緩慢而吃力。需要特別警惕的是十分隱匿的一類信號,當患者反覆出現以下情況,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表現:嗅覺減退,氣味辨別、氣味識別等受損;夜間失眠、多夢;排便不淨感、嚴重便秘;思維遲鈍、記憶減退等。”

張蓓坦言,目前帕金森病尚沒有根治方法,“但通過採取內科藥物、外科手術及其他輔助康復等治療方法,可以大大減緩症狀,讓患者能夠獨立生活,且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她提醒說,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患者才能早獲益。

預防緩解

喝喝綠茶練練太極

避免接觸殺蟲劑等有毒化學藥品

那麼日常生活裡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或緩解病情進展呢?張蓓首先提到了多鍛鍊,“運動對於疾病的預防是起到很好的作用的,我們都應該多加鍛鍊,在鍛鍊時可以選擇變化較多、比較複雜的運動形式,比如多走走彎曲的石子路,這對於延緩運動功能減退很有好處。”她特別提到說,“近來研究表明,太極拳對於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幫助。”

在飲食方面,張蓓表示,對患者的飲食無特殊要求。“服用左旋多巴製劑的患者用藥應與進餐隔開,應餐前1小時或餐後1個半小時用藥,雞蛋、肉等高蛋白食物最好晚上吃,以免影響藥物療效。便秘的患者應多飲水、多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表明,有喝綠茶習慣的人群,帕金森病的發病率較低。“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本身對人體也是不利的,建議多攝入一些粗纖維的食物和其它清淡通腸的食物,再適當喝些綠茶,對於身體也是有利的。”張蓓說。

張蓓特別提醒說,應當避免接觸有毒化學藥品:如殺蟲劑、除草劑、農藥等,“接觸這些化學物品都易患帕金森,同時避免重金屬錳以及放射線汙染。如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群應注意自身與危險因素的隔離,還要避免吸入有毒氣體。”

帕金森病包括七大先兆症狀:

1 嗅覺減退、便秘。

2 出現手臂或身體其他部位震顫。

3 移動或行走變得困難,走路的樣子看起來很僵硬。

4 動作變慢、寫字越寫越小。

5 手臂擺幅小、面具臉。

6 抑鬱。帕金森病患者中約有40%至55%會出現抑鬱。

7 睡眠障礙,70%的帕金森患者存在各種睡眠障礙。

天府早報記者 馮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