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寫作技巧:賦、比、興的三種表現手法

賦、比、興的三種表現手法

一、賦:

"賦"是與比興並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 鋪排是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採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一)景觀物象的鋪排 即通過多側面地描繪景觀物象,以渲染環境、氣氛、情調。如:漢代樂府詩《江南》(一題作《江甫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可能是一首武帝時所採的《吳楚南歌詩》,是江南水鄉漁家兒女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詩中以"蓮"諧"憐"(憐愛,愛戀),又以"魚"諧"女"(女郎、漁家姑娘)。後面四個鋪排句,僅僅換動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詞,卻富有情韻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採蓮勞動中互相嬉戲追逐的情態。 (二)事態現象的鋪排。 在敘事詩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鋪陳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好幾處著意鋪排渲染.這位古代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典型事蹟。詩中鋪寫她在出徵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出征中"朝辭爺孃去,喜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雞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歸來時"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通過這些鋪排抒敘,有力地突現了花木蘭保家衛國、居功不傲的勞動婦女的質樸本色。讀之,使人感到暢酣達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的鋪排。

敘事詩中還有對人物的服飾裝扮、年齡、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的鋪排抒敘,有助於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鋪寫人物的服飾裝扮。藉此以顯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漢代《陌上桑》中描寫秦羅敷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意在突現羅敷的端莊和美貌。 2.鋪寫人物的年齡教養。藉此以顯示人物的成長過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以突現蘭芝的知書達理、聰明能幹。 3.鋪寫人物的性格、行為。以此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特徵,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關漢卿作自我畫像的[ 南呂] 《一枝花·不伏老》(節錄):"「黃鐘尾」我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圈套)。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扳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吟詩,會篆榴(寫古體字);會彈絲(絃樂),會品竹(管樂);我也會唱鳴鶴(《鳴鶴天》等曲調)、舞垂手(舞蹈名);會打圍(圍獵)、會激鞠(踢球);會圍棋治雙陸(類似下棋的博戲)。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兒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陰間)。天啊,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這段曲子以鋪排的手法突顯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舉止,寄寓著堅強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執著於文藝事業的決心。 由此可見,鋪排與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兩種藝術手法。鋪排的主要美學特徵乃是淋漓盡致,暢酣達意。

詩詞寫作技巧:賦、比、興的三種表現手法

詩詞寫作技巧:賦、比、興的三種表現手法

詩詞寫作技巧:賦、比、興的三種表現手法

二、比 比是我國三種傳統的手法之一,比就是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 一般說,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謝肌樓錢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以抽刀斷水喻舉杯銷愁,真是貼切精當,妙語驚人。 又如蔣捷的《梅花引·荊溪阻雪》:"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狀愁情之冷清孤獨猶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生在世悲歡離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相比,發人深省,給人啟迪,使人曠達。 例如漢代無名氏的《古絕句四首》其三:"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脫?"(其意調:菟絲本是無情的草木,其根莖尚能相依不離;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輕別離呢?!)詩中先對無情的菟絲(一種蔓生的植物)作肯定,從而對本應有情的人卻輕別離作否定。儘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卻還不如草木!激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見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烏夜啼〉)即以兩種狀態與動作,博喻愁緒紛亂、難以排遣。 再如: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以博喻來描寫"閒愁"漫無邊際、紛亂雜沓、綿綿不絕。 徐再思的"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蟾宮曲·春情》),後三句博喻少女病態又似見其人,如攝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時用來摹狀某種事物各個方面的情狀,有時則專門用來摹狀某種事物的某個方面的特徵。恰當選用某種生動具體的事象來比況某種生活的哲理,會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馬棚),志在千里;烈士(積極於建功立業的志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就是將老馬閒置馬棚與志士處於暮年這兩件事情先後講出,讓人們自己去體會其間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又如漢代無名氏的《古歌》:"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穩。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將小麥不宜種在高田,用以比況太不宜久居他鄉,讓讀者體會兩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

三、興: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徵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 1.興中含比 興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內。 興中含比,多用在詩篇的開頭。用來起興的物象本來與主題沒有直接的關聯,只是起觸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鋪墊之意。 但若與比一旦相結合,興中含比,那就和本題直接掛上鉤了。興中含比,要比單純地起興或單純地用比,則詩中意味倍增。興中含比,以興為主,比則從之。 興中含比,常見於表示情愛、親情、離別之類的詩作中,多從外界景觀物象中觸發聯想。從興中含比所取的興象類型來看,有以動植物作比興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現象作比興者。 從《詩經》以來的古代詩歌中,興中含比,取興象於植物的頗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別》的開篇就是這樣的:"菟絲(一種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養路旁。"一開頭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起興,起興句中又隱含著"嫁女與征夫"的不可靠、不長久的比喻。這就是興中含比。 又如《詩經·周南·桃夭》雲:"桃之夭夭(鮮嫩貌),灼灼其華(花)。之子(猶言'這人兒')于歸(出嫁),其宜(使……和順)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賁(果實大而多貌)其實(果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茂盛貌)。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一支慶賀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門時唱的、歌詞的大意是:鮮嫩的桃樹呀,花兒開得火樣紅。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紅火火!鮮嫩的桃樹呀,果實累累結滿枝。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鮮嫩的桃樹呀,葉子長得密稠稠。這個姑娘過門去,定能使家庭更興旺。 歌詞三段開頭都以"桃之夭夭"起興,又從桃的花、果、葉層層著色渲染,興中兼含比喻,對新娘嫁過去表示了許多良好的祝願。這也是以植物起興兼作比。 樂府《古豔歌》:"煢煢(孤獨無依貌)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首詩的前兩句即以動物起興,興中兼含比喻。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後兩句是規勸故人應當念舊。 北朝《隴頭歌辭》: 其一為:"隴頭(隴山之巔)流水,流離(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飄然曠野。" 其二為:"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關中),心肝斷絕。"這兩首詩歌,前兩句都以隴頭流水起興,兼及以流水的狀態和聲響作比,狀漂泊未歸和鄉愁悲悽之情態。此處雖作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嘗不可,但畢竟是由此及彼產生的聯想的興筆,又由於興中兼比,便將前半與後半緊密聯繫起來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了。 2.興起興結 詩詞中凡用"觸物以起情"、"感物而動"的興筆開篇或收束,謂之"興起興結"。它具有觸發聯想、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功能 古代詩詞中,興起,用得較為普遍;興結,相對地說來用得較少;而興起興結,有時合用於一首詩中,則更為少見。 如杜甫的史詩《新婚別》中雲:"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交織著不如意),與君水相望!"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敘事詩,詩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新娘子的形象。 開篇以植物興起,結尾則以動物興結:柳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由比翼鳥聯想到別離人,這是又一種形式的興筆。 全詩由開頭的"興起"到結尾的"興結",前呼後應,結構嚴謹,這是興起興結同用於一篇之中的極好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