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後對國學和文化有影響嗎?

預知昊海


當然影響,影響大了!

繁體字能讓人認識到字的含義和由來,簡體雖不是英文字母,但這些年來,很多人對簡體字有字母化傾向!

很多字被傳的本意都沒了,胡扯八道,雖然高興了,但沒必要把字的本意玩變了吧,就算字意演變不可避免,但幾千年歷史中,啥時候有現在這麼誇張的演變速度!

我認為繁體字有利於想象(思想)、研究學問、文學創作!我認為,中國人腦子靈活跟漢字有分不開的關係,或者說根兒就在漢字。

看看這些年來簡體字的應用,過度白話、“白話”氾濫,太囉嗦,明明一句話幾個字,結果包裝一串沒用的字,也不嚴謹!比如:“在這間教室裡面有相當一部學生在說話,吵得其他人沒法學習!”這句話就有點囉嗦,堆字!要是我就精煉寫,比如:這間教室有學生說話,吵人,影響他人學習。

再比如,很多人說話就是一幅畫、一段視頻,很有水準,而有得人西化後,說話就像字母組合!肯定有人這樣說過話,比如:這可能應該也是他救的人。總共十一個字,有五個字沒用,還有語病,看前面就像字母組合!要是我就說:這也是他救的?

很多人說話不組織語言,邏輯被自己的話干擾,不想就脫口而出,這說明文學(語文)功底不紮實、文化修養不高或受周圍文化修養不高的人影響!

對比古人,脫口“小橋流水人家”,可見現代人文化修養的水準!怪不得,古人少數讀書之境,還出了那麼多大師(古法出大師),而近代最後一批大師應該是清末至民國那些年了!

當代也很重視漢字,也很重視文學,大學也很嚴謹,但並不盛產大師!時間節點應該是推行簡體字的50年代,之後的大師產率越來越低!

經過對比,區別就在於常用字的不同。雖然簡化字是少數,但在受到西化影響的情況下,恰恰是這些簡化常用字在影響、改變國人的行文、言語、行為!(為啥不提思考及思考方式,懶得說了!古代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人,現代則很少。不知道搞錯了沒有,勿噴)!

西方有一部紀錄片《中國之謎》,認為現在的中國是古代中國文明與西化後的混合物,引申後,感覺在說中國沒有完全繼承中華文明。那沒繼承的到底是什麼呢?估計是古代的文學內涵吧!畢竟學會了古代文學,才能像古人那樣思考問題,就像學懂西方文學,才能明白西方文人在思考什麼!

錢老指望現在的中國盛產才俊大師……像日本一樣把古代經典、道、禮、樂重拾起來之後再說吧,畢竟,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範本。日本出產了不少大師,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音樂大師。

日本到現代都很痴迷中國文化不是沒有原因,而原因不在現代,在古代!西方的技術誰都能學,但能不能學精深,甚至獨創、發明,跟現代承襲的古代文化有分不開的密切聯繫!所以現代日本人看不起西方是有原因的,我也有同感。日本的冶金技術、製造技術享譽全球,在西方壓制下,研製的發動機比美國的F135還好(有則新聞的報道和圖片說正在臺架實驗),我只希望別成功,呵呵😄

沒啥水平,扯偏遠了,不喜勿鞭!


用戶8954675791376


我舉幾個例子,你們就不說漢字簡繁體了。

1.雲、雲。眾人皆說簡繁體,可是“雲”是遠古部族名,雲姓。雲部族中除了長老,還有許多職業分工,管理水源的水正符號“沄”,管理領地的土正符號“壇”,木正“枟”,草正“芸”,農官“耘”,釀工“醞”,絲官“紜”,商旅“運”,而雨師就是“雲”。這樣職能官名,分族後又是新族名,新姓,他們都比“雲”晚一輩,也就是說,雲是雲父輩。

運,運。都說是簡繁體,上例解釋“運”是雲部族商旅,那麼,“運”必是“軍”部族商旅。軍部族也有許多官名,比如渾、琿、葷等。

再如“澐”,又是雲部族水正,“蕓”又是雲部族草正,分族後又是新部族,新姓,是“雲”的孫輩。直到發明“家譜”,姓字才固定下來。

你認為的所有簡繁體,都不是真正的“簡繁體”,都是血緣不同,或職能輩分不同的姓氏!要了解更多,請閱讀《中國姓氏研究報告》。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繁體字這個概念也是因為進行漢子簡化時相對簡化前的字體稱呼!如果沒進行漢子簡化何來繁體字一詞?所謂繁體字也是為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人們需求經過幾千年的演化、不斷改進而來的!有人說不用繁體字就是對祖宗的不孝、不利於文化的傳承?此類人你何不用甲骨文書寫、交流我就拜你做大神(甲骨文才是最老的祖宗發明的,幾百或千年以後我們也將成為後人的祖宗)!還有人支持繁體字反對簡化字,原因是簡體字失去了原有字義,的確相當一部分簡體字在字義上來說不如繁體字但這不是簡化本身的問題,而是對個別字義把握不到位的問題,如果你只追求字義那你何不用回老祖宗的象形字得了!不過我還是建議:由國家級文字專業人士編制中華漢字演變史,記錄下各個不同時期標準漢字體,留以後人瞭解、傳承!


OceanMa545744676


近幾年,常見個別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把恢復繁體字做提案,群眾議論說,這幾個人不知吃錯了什麼藥,逆人民意願開歷史倒車。簡化字對社會進步,文化普及的作用已被今天社會經濟,人文事業發展所證實。他們陰陽怪氣以便於與港澳臺溝通,傳承中華文化為理由,說倒回去好。簡化字絕對是進步的選擇,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一個高譫運囑的認定,港澳臺以人均GDP高於大陸自豪了多年,以為在傳承中華文化,其實在堅守糟粕,眼光不及新加坡。不識字的小孩和外國人必定朌漢字簡化,好認好寫好掌握,反而是一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在呼籲恢復繁體字,這些人在全國的會議出這樣的餿主意很不可取。


老王149483347


漢字簡化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毛澤東主席親自倡議、領導下實施的。漢字簡化後,很多繁體字筆劃少了、形態簡單了,漢字好認、好寫、好記了。

在簡化漢字之後,毛澤東主席等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又發起了全國性的“掃氓”,即掃除、消除不認漢字的學習認字活動。這兩大舉措,使新中國全國人民,很好的達成了漢語文化的學習、普及和提高。

我們知道,中國雖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但直至新中國漢字“掃氓”(不認文字的人,當時被稱為“文氓”)之前,全中國能受教育,能認字、讀書、有文化的人是很少的,“文化人”的比例是非常、非常低的。原因上,一方面是社會制度,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太長造成的。一方面是經濟不發達,主要是學校、教育不普及造成的。但中國歷史上的繁體漢字,有很多相當複雜,筆劃多,形態繁,不方便人們學習、書寫和記憶。

因此,簡化漢字、全國掃除“文氓”、推廣普通話,這三項普及全國教育的大好、得力功勞中,簡化漢字的作用,一是居先位,二是作用大,三是極好地推動了中國的教育發展事業。故而,簡化漢字對促進全中國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影響是正面的,而且正面影響更是非常巨大的。


沃克特爾


要傳承中華文化,非正體字不可!或許有人會說,用簡化字改寫古文,不就行了?那麼,我也說,用拼音文字改寫古文,豈不更好,輸入電腦更加容易,省略了龐大的漢字字庫,節省了大量內存空間。推而廣之,用英語翻譯我國古文,不也一樣繼承了中華文化,而且國際通用,使中華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以上諸種方法,弊端殊多。

試觀用簡化字改寫的古文,不僅錯誤百出(增刪改可謂五花八門,導致原著面目全非),而且詞義混淆不清,多有歧義,非今非古,不倫不類。

當然,簡化字作為手頭字使用,非常方便。在行草書法作品中,也大量使用簡化字,也包括“非規範簡化字”,如凨、坣等等。簡不禁正,正不廢簡,正簡並用,各得其所。即如憲法之規定: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


Deng5111222


漢字簡化後,對於提高書寫速度,減低識字難度,提升工作效率肯定是有幫助的。這是主要方面。

要說簡化漢字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我想也是存在的。

中國五千多年曆史,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多年。漢文字伴隨著歷史的演變,一步步發展過來,由開始的甲骨文,到鐘鼎文、石鼓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有著一個系統完整的傳承聯繫。

漢字簡化後,這種傳承一定程度上斷裂了。首先會給漢字的造字本意失去理解,也失去了對漢字原有的意境美缺乏感性認識。

其次是給閱讀理解繁體字文言文帶來困難,對國學所展現出來的博大精深,領悟不如簡化前深刻。

三是,一些從事古文字研究、搞書法篆刻的年輕工作者,需要重新由簡到繁,學習繁體字。

四是對於迅速向海外傳播傳統文化,一度會受到影響。他們大多還在使用繁體字,許多簡化字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字。當然,隨著簡體字電腦軟件的推廣,以及交流的不斷加深,這種隔閡會逐漸消除。

個人愚見,請行家批評指正。


浮石散人


當然有,但這種影響是正面,最起碼是利大弊微!

簡體字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繼承發揚光大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了國民識字率和讀書量,當今幾乎一切知識的獲取都是靠識字閱讀,有些不靠閱讀也需要閱讀配合才能學的更好。在簡體字推廣前,讀書識字只是很少的部分家庭的子弟才有條件做到,這使全社會的發展極其緩慢,嚴重阻礙知識的傳播,書寫繁雜緩慢,社會效率低下。也正是繁體字的這些弊端,簡體字才應運而生,併為文的繼承傳播和社會效率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


北方的狼A


當然有影響了,漢字簡化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另外,簡化字與繁體字是一脈相承的,是漢字的發展。

簡化後,使語言表達更容易,學習更容易,文盲率大幅度降低。因為有更大比例的人能欣賞文學,創造文學,文學才能如今天這般繁榮。

漢字並未割斷文字傳統。以本人為例,本人並未專門學過繁體,但當初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即可以直接閱讀繁體豎版的舊小說,雖然一開始有些障礙,但通暢閱讀並未花多長時間,如今雖不能寫,但讀繁體基本無問題。本人感覺,正是因為簡化字傳承了傳統字的意,才使適應如此容易。

漢字的簡化,不僅普及了書寫閱讀能力,而且使中國文化空前繁榮,可說是功德無量!

另外,我不知道那些天天嚷嚷要廢簡字推繁的諸公們,有多少真認得繁體,更莫說使用之交流了!

況且,繁體並未廢除,喜歡儘可以用。問題是,你行嗎?


亦峨


說的簡單點,讓那些對漢字簡化耿耿於懷的人迅速閉嘴。

秦始皇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當時的規範漢字是小篆。

到了漢朝,百廢待興,休養生息,不僅各種律令從簡,漢字也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簡化,規範漢字由繁複的小篆改為隸書,奠定了漢字的形質,我們今天的所有漢字,不管是港臺還頑固堅持的繁體字,還是大陸已經率先垂範的簡體字,都從這一次的簡化脫胎而來。

雖然說最初的隸書,損失掉了太多太多小篆身上所體現的漢字的象形、會意、指事等特質,雍容華貴的美感也一掃而空,但是它讓文字走進大眾成為可能,是一場了不起的革命!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絕大多數成人都是文盲的情況下,大陸推行的漢字簡化又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走向大眾的革命。

最後給那些念念不忘港臺繁體字的老鄉們科普一下,簡化漢字並非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動意,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國民政府就推出了漢字簡化方案,大多數跟今天我們大陸使用的簡化漢字一模一樣,只是國民政府辦什麼事都缺乏效率沒有推行開。

而且,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漢字,多數都是在民間流行很久、已經約定俗成了的,有些已經流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了。

如果一味強調漢字自身所包含的意蘊,那麼只能回去寫甲骨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