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該不該大力推廣漢服?

彬哥聊影視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漢服”統指漢族的服飾,“漢服”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服飾特點。

“推廣”有時會變成一種命令。“提倡”在民族傳統節日著民族服飾。

有人提出推廣“漢服”的目的,也許是寄希望於復興傳統文化。而正如傳統文化也有糟粕一樣,著“漢服”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諸多不便。

穿什麼衣服,是一個人生來的的權力和自由,也須符合特殊場景的要求。衣服只是外表,與其推廣“漢服”,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上,讓它“入腦入心”。


劉易寧的一片大海


好好地穿著美觀、保暖、便捷、舒適的現代服裝,為什麼要恢復漢服?

首先,請漢服粉們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漢服?

如果是指漢族傳統服裝,那麼以哪個朝代為標準?是以百姓的服裝、文人的服裝還是官員的服裝甚至皇帝的服裝為標準?

如果是指漢代的服裝,那麼西漢早期男男女女外面穿著袍、裙,裡面要麼穿開襠褲、要麼光屁股。這樣的“前衛”服裝,漢服粉家裡的女性願意穿嗎?穿了以後,警察蜀黍管不管?

我再請漢服粉回答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東西算是本民族的傳統?是必須起源於本民族,還是本民族改良的也算?

如果只有起源於本民族的才算傳統,那麼起源於胡床的凳子椅子,比如明代圈椅,算不算傳統傢俱?起源於西域的二胡、琵琶算不算漢民族傳統樂器?起源於古印度佛教的轉世輪迴觀念算不算傳統人生觀?現在的復古人士帶佛珠手串,算不算崇洋媚外?

如果經過改良的也算傳統,那麼受滿族袍服影響,誕生於民國的旗袍算不算漢民族服裝?中山裝算不算服裝?如果算的話,那麼現在很多人,包括領導人及其夫人在重大國際場合穿中山裝、旗袍是不是意味著漢服早就已恢復,還需要再恢復嗎?

這些問題,恐怕漢服粉們都無法正面回答吧!

特別強調一點,弘揚傳統文化,我支持。但眾所周知的是,文化的核心在於語言文字,服裝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遠不如語言文字。

我想第三次請問漢服粉們,你們讀得懂老祖宗留下的文言文嗎?比如,能不能不借助註釋與譯文,順利看完《古文觀止》?如果不能,為什麼不去好好學學文言文,偏偏要求恢復漢服?這不是避重就輕嗎?

說來說去,所謂的恢復漢服,不過是一場打著弘揚傳統文化旗號的涮存在感的行為藝術。一些無知且無聊的屌絲,為了增加自己的社會存在感,在無良商家的推波助瀾下,上演了一出鬧劇。

我呸!!!



江南俗士1


在當代你們所謂漢服就是戲服 ,無恥的商家別他們的老是用復興漢族文化這個旗號來忽悠誤導年輕人 。 你以為穿幾件戲服 裝裝X就可以復興啦! 腦殘無知.......無非不就是被誇張的影視劇影響力罷了,影視劇他們的都是虛構的,真正古代人穿的可是簡單粗糙麻布做.... 就你爺爺奶奶輩穿的基本是粗糙的布匹做....更何況幾百年前 更早呢…… 有些誇張的影視劇真的害人不淺啊……

本身就不反對現代人設計的古裝服 戲服,可是一些無知的人竟然到處漢吹...... 你們這是在無形中搞族群對立..... 這樣發展下去可得了.... 會阻礙大中華的復興...... 年輕人古裝服可以玩,但是別漢吹。


振興大中華


歷山奇談,聊備一格



現在的確是推廣漢服的大好時機。

近年來,漢服越來越熱,許多年輕人身體力行,把漢服穿到了大街上,吸引了眾多豔羨的目光。在此,既對她們追求美的勇氣,也對她們的品味擊節讚賞。

漢服為什麼會流行起來呢?

這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談起。有研究指出,一個經濟體,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的時候,民眾的文化覺醒就會成為一個顯性的社會話題,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傳統迴歸,獨立意識增強,民族主義思潮趨強等等。

在世界範圍內,這種例子很多。上世紀末,韓國經濟突飛猛進,90年代的時候就達到了人均1萬美元,結果韓國的民族主義興起,文化上也出現了很多爭議性事件。比如高句麗問題,漢城改名問題,韓國人學習漢字的問題,韓國的民族起源問題,影視方面也有《大長今》等反應優秀民族傳統的文化迴歸內容。



中國的文化迴歸同樣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最早從上世紀90年代也開始了。

最開始是“玉石熱”,一直持續到現在,近年來雖有降溫,但是整體上仍然保持一定熱度。玉石熱,是典型的文化迴歸現象。再後來,進入本世紀,又再度興起各種手串、傢俱、茶文化熱。其中,前幾年興起的普洱茶熱,也是文化迴歸的標誌性事件。更不用說流行到爛大街的“手串”熱了。進入本世界第一個十年,又興起“傳統文化熱”,比如各種電視節目推崇的“漢字大賽”、“古詩詞大賽”等,這都是文化迴歸的顯著現象。



隨著收入越來越高,人們越有閒暇自問“我來自哪裡?我為什麼是中國人?我與別的民族有什麼區別?”

因而這種能把你與別人,把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區別開來的傳統文化熱也越來越深入。從基本的禮儀,到世界觀,從吃飯的筷子到道家、儒家的精神追求,面面俱到,不一而足。

而近年,一種民族服裝熱開始席捲神州大地——這就是漢服熱。

那什麼是漢服呢?

漢服,這個名詞自古就沒有,最早在班固《漢書》裡稱為“漢衣服”。

漢服,這兩個字是近年才出現的,想來是為了區別於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越南的奧黛等東亞服裝吧。

世界各國,尤其是民族國家,很多都有自己獨特的服裝,以彰顯民族特色。比如日本除了和服之外,政界還在正式場合穿一種日式“燕尾服”,其他正式場合則穿普通西服。韓國,則在重要的儀式上,會穿類似明朝服裝的“韓服”,越南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奧黛、長衫。印度則有更多的民族服裝,其中紗麗受到各個民族的喜愛。歐洲在統一的文化下,都穿歐洲民族服裝“西服”(當然,西服也成了世界正式服裝了)。


漢服,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冠服之制”,從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包括冠、衣、裳等。

周朝確定了周禮,冠服之制有了規範。到了春秋戰國,天下大亂,周禮遭到破壞,衣服也開始亂穿起來,許多諸侯甚至僭越公穿王服,侯穿公服等等,層出不窮。

到漢朝,天下初定,強漢開始為天下制定各種禮儀規範,也包括服裝規範,從此漢服有了一定之規,尤其是朝服和祭服,更是有相當嚴格的規定。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漢朝時的漢服,無論花色、款式都非常簡單,當時的紡織水平也落後,印染水平更落後,因此顏色也就黑、白、紅這種基本的顏色,因此,當時的漢服看起來應該很樸素。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簡樸,典雅,造就了漢服無窮的魅力。


日本和服,就是從漢朝開始學習的,具體是從東漢時期。和服(kimono)最初叫吳服(gofuku),就是東漢末年從吳國學習的。直到十九世紀,日本與西方頻密接觸後,為與西方諸民族區別,並強化日本的民族之獨特,才改名叫“和服”。其實,和服就是漢服的日本款式而已。

到了唐朝,中國服裝大發展。蓋因盛唐絲綢產量高,印染技術大大提高。同時,唐朝兼容幷蓄,吸收了大量周邊民族服裝的特色,因此唐朝的服裝特別燦爛耀眼,上到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人們的穿著不拘一格,式樣繁複,眼花繚亂。

即使如此,唐朝的正式場合的服裝,尤其是朝服和祭服,仍然嚴格沿襲傳承漢服的“冠服之制”。這從日本學習唐朝可以看出來,唯獨服裝仍然保留了漢服的模樣,蓋因,唐朝的正式服裝仍然是漢服。

華夏冠服之制

始於漢,盛於唐,漢服日臻成熟,成為華夏民族的“冠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冠服之國”的美稱。漢朝形成的制式“冠服”一脈相傳,雖經歷代變遷,但是核心不變,尤其是區別於周邊蠻夷的“右衽”更是成為華夏冠服的標誌性的制式。

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軔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不得不披散頭髮(不戴冠),穿左衽的衣服了。

可見,中原華夏服裝與其他民族服裝之區別。唐代孔穎達在註釋《左傳》的時候解釋所謂“華夏”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這一切,到了清朝戛然而止。滿清時期,為馴服喊人,強令施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了華夏“冠服之制”最終消亡。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華夏服飾重新回到了自由的狀態。



自辛亥革命以後,中國人的穿著愈來愈西化,傳統漢服的式樣在五四時期稍有迴歸,然後亂世又至,傳統漢服式樣就完全消失殆盡了。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先輩並沒有停止為民族服裝款式探索的步伐,後來又設計出中山裝,一度十分流行。中山裝源於日本的學生服,其實也是西服的變化樣式。這種服裝近年不太流行了,其款式也反映不了華夏古老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也無法成為標誌性的民族服裝。



現代中國,日新月異。伴隨著新的發展,人們對自己的民族越來越自豪,越來越自信。自然而然,人們開始尋求自古就有的華夏漢服,尤其近年來,尤其熱烈,已經蔚然成風。

漢服之辯

有人說,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裝,這是不對的。這是對漢服的一種狹隘化理解。因為,和服、韓服其實都可以稱為漢服,但是日本人、韓國人並不是漢族。同樣,中華民族都可以穿漢服,我們都屬於中華民族。即使是在漢朝,其他周邊少數民族,只要尊漢禮,穿漢服,就是漢人。所謂的漢人,就是中華民族,而不是單單的一個狹隘的漢族。

因此,現代的漢服,為避免歧義其實也可以稱為“冠服”、“華服”、“深衣”的。



巧手裁出新衣裳!

現代漢服,興起於民間,也希望一直由民間推動。特別不希望官方參與進來,那樣的話,民間就失去主導權了。還是由民間發展比較好,自生自滅,以百姓的自發需求為主,這樣漢服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目前,最關鍵的是民間的設計師們要積極參與進來,以現代的、時尚的、實用的眼光和才華來裁剪新式漢服,除了“右衽和交領”,其他一切都可以改,可以重新設計。千萬別拘泥於什麼“深衣、曲裾、直裾、羅衣”等古制,這些東西作為研究者掌握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再現代漢服上進行體現這些繁文縟節了。



新的漢服,主要追求以下幾點即可:

1.\t美。必須得美啊,一定要讓人目眩!

2.\t時尚。要結合最新的流行元素,打造流行文化符號。

3.\t實用。不實用,說什麼也白搭。

4.\t典雅。這是漢服的魅力之所在,始終高標準,不可庸俗化,否則百姓厭惡之,我輩罪大矣。

勇敢穿出來!

現在正值春光明媚,而且明天就是三月三上巳節了!

青年男女,穿出你的漢服來,走到大街上,賞花、踏青、遊園、歌唱、戀愛!讓這個春天因漢服而更美好!

沒有漢服的,自己去買一套,不過百元左右,大多數人都消費得起!自己不穿,給孩子買一套,小夥子不穿,給自己心愛的姑娘買一套,出來跑一跑,笑一笑,照一照,與百花在一起,與楊柳在一起,與陽光在一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給我一套漢服,還你一個美人!心動不如行動,藉助頭條的平臺,一起來發起漢服運動,我們一起美起來!


泳思歷山


站在漢族角度的我當然希望能夠重新振興漢服。畢竟漢服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服裝。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只有漢族沒有。也不能說沒有,只能說被斷層太久了,漢族都已經沒有穿自己民族服裝的習慣了,這不得不讓人嘆息!民族服裝怎麼能隨意丟呢

自從清朝入關後,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下令強迫漢族老百姓剃髮易服。在中國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非常強。剃髮令下來後引起南方一帶老百姓的強烈反抗,很多老百姓寧可斷頭也不剃髮易服。一場血腥的鎮壓後,漢族老百姓不得不屈從滿清統治者。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漢人還在,復興文化都有希望。果然清朝挺不過三百年就倒臺了,清政府垮臺後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人們紛紛選擇了西服,我這裡說的西服是西方的衣服。直到今天我們也就習慣了我們現在的穿著,而漢服卻被選擇性的遺忘。

但是漢族畢竟是一個大族,我們的文化都能幾千年的流傳下來並且影響世界。儒家文化是偉大的,我們應該繼續把儒家文化發揚光大。斷層了幾百年後的漢服現在又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又被越來越多的人穿上,這是一種幸事。如果我們讓小孩子從小開始穿漢服,那麼長大了他們就能夠從容的穿上漢服,起碼不會像我們現在很多人一樣穿上漢服卻不敢走回家門的尷尬局面。

對於漢族而言,我認為我們應該大力推行漢服。有人說推行漢服會傷及到少數民族感情,我認為這是多慮的,因為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我們漢族恢復漢服我想他們也會理解的,再說我們又沒有強迫少數民族穿漢服。

推廣漢服也是恢復漢族的一種文化,讓我們漢民族對自己的服裝不再陌生。

不知各位網友怎麼看,歡迎留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我們一起討論






白雲之語摺紙大全


這個事情,新中國成立後有人幹過。大約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情,具體的看圖片就知道。


推廣的結果呢?不了了之了。最後聽說還虧了不少錢。

所以統一推廣漢服,必要性在哪?和圖中所示,究竟孰優孰劣,有答案嗎?

將個人愛好上升到國家意志,路漫漫其修遠兮,而且我並沒有看到有這個可能性。或許大力推進漢服的哪個妹子將來要是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或當到一定層次的領導,可能是會有機會,但到了那時,會不會又流行什麼服?畢竟,時代在進步,現在的堅持可能在那時就是一個笑話。

而且,現在的漢服,和和服相比,識別度並不高。所以在現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之前,幾無在我國全面推廣的可能。


雲淡舷窗外


隨著人們對民族的自信心加強,對於漢服的挖掘越來越感興趣,一部分年輕人已經捷足先登。從民族角度看,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想想,藏族,維吾爾族,哪怕是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追尋自己的民族傳統,作為一個5000年曆史,又是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領頭羊,有什麼理由不延續自己的傳統文化?更別說漢服是如此之美。本人感覺,漢服應該在傳統節日,和各項慶祝活動可以提倡最好穿著。而在平時,漢服卻可以通過現代的改進而發揚光大,讓漢服作為服裝的元素予以發展,從而風靡世界。上一次看到兩個視頻,一個是美女在東京街頭,一個美女在巴黎廣場穿漢服,我感覺比日本的和服,西方的婚紗漂亮的不是一點點。可以說,改進後的漢服確確實實非常漂亮。


一碟清水


愚昧的問題,中國的文化傳承早已經斷代!現在的中國人早已經不是“中國人”是“中國人+滿族人+蘇聯人+亂七八糟的人”的合體;傳統中國人的禮義廉恥標準早已經改變,無論從實質還是形式上都不是那個時代的東西了,所以現在推廣漢服純粹是逆天而行的愚蠢之舉,當然不會成功!勞民傷財之餘又會成為“極左的、運動式的”一個笑料,讓世界人民恥笑!說個表象吧,古人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到一定的年齡,男行冠禮,女行笄禮,就是要開始留頭髮了,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代表你成年了!還有所有男子必須留須,光嘴巴的只有一種人“太監”!而服飾起碼要搭配法式、要留須、這樣才好看才合理!現在中國人不可能再有那樣的生活狀態,也不可能有“漢服”的存在空間!


王小川797


我看沒有必要,古語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即便漢服也不是一個樣式。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漢服,衣帶飄飄霓裳羽衣,那只是漢民族的上層,皇親貴戚,才子佳人,小姐丫頭,它們的服飾。一般勞動人民可沒權有這樣的穿戴。穿什麼布料,用什麼顏色。用什麼圖樣,皇家都有詳細規定,違規者是要受罰的,如百姓只能白色。故老百姓又叫白衣,秦以後歷代重本逐末,即鼓勵農工,抑制商賈。你雖然因商而發了大財,也只能穿粗服,不能穿裘皮,不得騎馬,對住房標準也有限制。話扯的遠了點,還回到漢服問題,可見那時的勞動人民,衣裳並不鮮亮,其中即有國家的限制,又有行業,勞動的須要,如戰士身穿長袍廣袖,不利於征戰,故趙武靈王,改為胡服騎射。即短衣窄袖便於騎馬射箭。但這不是漢服而是外族胡服了。勞動人民要插秧種田,有各種勞動,也是短衣短袖,漁人也就是簑笠翁,樵夫為便於爬山伐木,也就是普通的衣妝,所以我以為當今提倡恢復漢服的人士,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希望的漢服卻只是古代豪門權貴的衣妝,不可否認我們漢服確實無比恢宏漂亮,世界無匹。但在當今社會,工作緊張,生活步驟加快。穿上這種衣服,確有很大不便。這也就是漢服在目前難以推廣的原因。我也是漢服的愛好者,九七年結婚時就給愛妻買了件旗袍,但就在照像後穿了一次,就再也沒穿。我本人也買了件對襟漢服上衣。所以我以為絕大多數中國人是熱愛漢服的,但鑑於以上各種不便,我建議各位朋友,節假日,休閒日,外出旅行,在衣妝選擇上,還是儘量選擇漢服,涉及對先人祭拜,中國古詩詞大賽還是穿漢服為好!以上因行文愴促,無法翻閱資料,有不對處,請各位網友批評。


遼陽郭同建


推廣漢服有利於華夏文化的振興,因為漢服的美麗漂亮,也最為直觀體現華夏的風貌。

它比起任何華夏文化都有最直觀最博眼球的作用,說它的華夏文明的旗幟都不為過! 大旗一立,對整個華夏文明都有凝聚的作用。

一個有文化自信文化底蘊的高度文明,需要華麗精美服飾裝飾體現。

有了自己民族的美麗服飾,才會更加自信從容。 而漢服本身就有優雅溫潤的美感,更會激發古漢唐時期的盛世氣質,大國風範。

而近代歷史造成的漢服缺失,一直是恥辱醜陋的創疤,唯有重新恢復漢服才能根除。重拾華夏的美容。

不過,漢服的推廣也應該與時俱進,適應當前新的時代才行。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快,活動頻繁,許多場合不太適合寬容的漢服樣式。

另外漢服還總是遭到一些人的蓄意抵制反對,這也是當初剃髮易服的暴行的延續,繼承歷史上蠻橫暴行的思維,嚴重仇視漢服的興起,恐懼漢服興起讓其剃髮易服的醜陋被人民拋棄,所以不遺餘力千方百計的抵擋漢服,各種歪理狡辯的醜化漢服,以掩飾他們的罪惡心態。所以對這種極端抵制阻擋漢服的,絕不應該有妥協。如果警察向小偷妥協那社會就沒得好了。

不過推廣漢服還應該是秉持和平的,有理有利有節的態度。 抵制居心不良者的詆譭。

根本原則就是,誰愛穿就穿,穿與不穿都不該強求。 任何強求的,都是狹隘的極端的錯誤行為。

漢服可以推廣宣傳,讓廣大人民都認識漢服,讓廣大人民自主自由的選擇穿與不穿。

任何干涉的,都是與自由包容為敵的行為。

所以應該立法,禁止抵制漢服,並禁止強迫人穿漢服。公平對待,誰再說什麼就是別有用心了。

如你認為漢服不好,自己可以不穿就是了,抵制不許人穿就是不對了。 漢服再不好,那是別的愛穿的人穿關你何事呢? 總是千方百計的試圖阻止別人穿,沒有陰暗居心可能嗎? 現在社會如果容忍這種陰暗,容忍強迫手段轄制人民穿漢服的自由,只能說是還是在某個愚昧時代了。

如認為漢服漂亮,想穿就穿,但不能強迫要求別人也穿,搞綁架也是不好的。同時注意場合環境的方便,就如人穿禮服休閒服等也都是有場合的。 這都是同理。 穿的不合適就給自己找麻煩了,。

如此才更能體現開發包容和平友好的新社會新氣象。 復興華夏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