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吸氣VS渦輪增壓,在日常駕駛中感受有何不同?其原因...

前段時間,有不少網友私信問我:"渦輪增壓發動機與自然吸氣發動機,它們在駕駛感受上有何不同?"。對於這一話題,網上也有很多相關文章及其描述。對於這兩款車,小編也開不過不少,今天就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自然吸氣VS渦輪增壓,在日常駕駛中感受有何不同?其原因...

不論是自然吸氣還是渦輪增壓,說的都是引擎的進氣方式。

嗯~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先過一下它們的基本原理。

自然吸氣發動機,是通過活塞運動吸進空氣的(像針筒吸進藥水的原理),一般氣缸容積多少,就吸入多少空氣。

渦輪增壓發動機,是先將空氣進行加壓,再把壓縮過的空氣注入氣缸內,所以能吸進比氣缸容積更多的空氣。

由於發動機是靠將空氣和燃料在氣缸內混合點燃產生能量,理論上吸入的空氣越多,只要配以足夠的噴油量,就能獲得更大的動力。渦輪增壓就是利用這一原理,讓氣缸吸入更多空氣,從而在同等排量下能比自然吸氣輸出更大動力——但由於燃燒更多空氣選喲更多燃油,所以渦輪增壓發動機也要比同排量自然吸氣更耗油。

自然吸氣VS渦輪增壓,在日常駕駛中感受有何不同?其原因...

自然吸氣顧名思義,"自然"地吸進空氣(進氣管道的優化大有問道),進氣量相對恆定;而渦輪增壓由於有個加壓工序,可以控制加壓值,改變進氣量,從而實現相對可變的動力特性,這就是為什麼渦輪發動機的改裝潛力更大(通常僅改動一下增壓值,調電腦即可)。

正由於它們的基本原理不同,帶來了不同的實際駕駛體驗。

自然吸氣發動機

優勢:自然吸氣發動機是駕駛者通過油門踏板的深淺,可以精細地控制發力的變化。自然吸氣"快而準"的優勢,要在動力層級較高的時候才能展露出來。比如4.0L以上、V型8氣缸以上的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那種既有底氣、又有生氣的魅力,是渦輪發動機不能比的。

劣勢: 在扭矩輸出區間不如渦輪發動機寬廣,駕駛者需要通過選擇合適的擋位,讓發動機的扭矩處於"發力點",才能獲得相對好的動力。這帶來一個很實際的差異,就是要體驗渦輪發動機的優越性能相對容易(大部分時候一腳油門下去就有感覺),而想要體驗出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最佳性能,對駕駛技術就有一定的要求。

渦輪增壓發動機

優勢:渦輪增壓發動機扭矩強大且發力區間寬廣,帶來的實際體驗:起步後很快就來勁,來勁時力度持久;行車中踩下油門,動力"隨傳隨到",所以加速感覺很爽。

劣勢:但由於油門深淺對於動力輸出的控制並不是很精確。這是因為渦輪的進氣是經過加壓的,要精細化控制這種壓力並不是那麼容易。

自然吸氣VS渦輪增壓,在日常駕駛中感受有何不同?其原因...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體驗有其獨特性。10年前的渦輪發動機,最大特點是力度不均勻,發力時很強橫,但不發力時就很軟弱,從低速到高速非常不線性。那種特性稱為"渦輪遲滯"。什麼是渦輪遲滯?

其實,大致原理是這樣:大腳踩油門,提速會有1秒左右的遲緩,這是由於引擎轉速高,產生廢棄吹動力越大,廢棄葉輪轉速越快。大腳踩油門時,廢氣還沒大量產生,進氣道的葉輪處於怠速狀態,所以就產生了一定的遲滯。

這也就是為什麼渦輪生產廠商一般都推出低慣量渦輪(尺寸小,葉輪比較輕,低轉速時,產生的廢氣就能吹動渦輪工作)

自然吸氣VS渦輪增壓,在日常駕駛中感受有何不同?其原因...

如果單從動力性能上來說,渦輪絕對是大優勢,不僅對終極馬力的榨取能力,又把自然吸氣的光芒蓋下去。因為"壓榨"是渦輪的先天原理,所以要榨取大馬力,渦輪可以比自然吸氣極致得多。這就造成了很多性能取向的車都選擇用渦輪,因為動力優勢帶來性能數據上的好看,遠比看不見的"線性控制"更能打動買家。

上面說得可能有點"複雜",簡單的說就是,自然吸氣勝在"自然",渦輪增壓勝在"勁大"加"持久"。

打一比喻。

自然吸氣發力,就好比你正常說話過程中突然吼一聲;而渦輪增壓發力,好比你先憋足了一口氣再吼。這兩者之間的力度、深度、刺激程度,自然是各有千秋的。

順著這個比方還可以引出另一個重大差別——"吼"的方法不同,兩者出來的"聲線"也有很大差異。

大家都知道渦輪增壓超跑的聲音是普遍變難聽。那為何會發出難聽的聲音?大夥肯定都想知道!小編就以一個假設說明下。如果給一個人鼻孔插上供氧管,他的力氣很充足,但唱歌說話的聲音能好聽麼?這個假設例子縱然不嚴謹,但確實能幫我們理解為什麼渦輪發動機真的很難擁有自然吸氣那種迷人的聲線。我相信這是天然原因所致,即便渦輪發動機再發展幾十年,都不可能追上自然吸氣的"歌喉"——除非自然吸氣絕種投降。

渦輪和自吸兩者都各有千秋。但近年來,由於國家排放標準更新得越來越快,小排量的渦輪增壓更能滿足國家的排放要求,而且高動力輸出、低油耗等性能也更能滿足汽車市場的需求,所以小排量的渦輪增壓是未來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