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09章 三仁殊途 結語

結 語

傳統儒家思想的改革者、先行者、批判者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還說過其他一些與孔子意見相左的“聖人聖言”如“雖千萬人吾往矣”(針對孔子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稍有損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針對孔子的“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面和心不和的孔子至聖和孟子亞聖在聖人產出方式問題上的爭執打鬥也是蠻拼的:孔子認為聖人是天生的,高不可攀,孟子則認為聖人不是天生的,可以後天培養。孔子和孟子加上年輕一點的荀子,這三位儒家大佬代表了傳統儒家的三大門派:孔子儒家、孟子儒家、荀子儒家。儒家的其他門派還有楊朱偽學、程朱理學、陽明心學等等,後者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大都秉承孔子的衣缽,所以兩千多年來,孟子和荀子的影響力遠遠不及孔子。

所謂聖人,不是儒家的專利,而是人類崇高精神或神性的外化與昇華;與聖人同行,“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歷來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責任心所繫。為此,他們身處盛世則居安思危,為民請命;居於亂世則振臂一呼,言出必行。這是中華文明數千年如九曲黃河浩蕩不絕的脈動,是人類文明數萬年久分必合的燈塔,是地球數億年之於寂寥宇宙生機勃勃的精華。

中國歷史上自封的和他封的大大小小不大不小的聖人為數不算少了,能夠綿亙三千多年而屹立不倒的唯有比干一人,比干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反對派的聖人。聖人無私而有情,無情無義的聖人大略只存在於西方、東方、南方和北方。作為中原人士、中國聖人,比干的無私首先在於無偏無向,無我非我,從自我、“小我”而至“大我”,至由“無我非我”昇華為“超我”、“神我”之最高境界。挖腹剖心一舉,身體和精神至此分離,生死相依,無生無死,身體歸於塵土,而精神歸於寰宇。後世有人唱誦“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間接唱出了比干精神千秋萬代而歲歲相傳的永劫迴歸:本將決意離開,為你我又回來。但是後來某些佛家子弟搞什麼“肉身”,把死人蒙上一層泥塑再鑲金鍍銀,供活人參拜,實在是弄巧成拙;世間不朽不滅的不是肉身,唯有精神,豈有他哉。

比干精神的情義無價表現在他死後依舊顧念人間萬民蒼生,顧念家國父老,顧念子孫後裔。作為一名有個性有追求、講原則講規矩的兼具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聖人,他沒有故步自封於姜子牙給他的“文曲星”和“文財神”兩個高帽,也沒搭理孔子的“殷有三仁”及諸子百家千家萬戶侯家們的不當歌頌,而是腳踏實地在天上人間扶弱抑強,懲惡揚善;一如他在凡間時鞠躬盡瘁與世無爭,他在天堂也不屑於那些偽聖人偽神仙之間的爭權奪利,為神界的級別待遇打破頭;他一如既往地特立獨行,化及萬方,因而頗得盤古大帝的賞識,褒獎其為“聖人中的聖人”,據為超越基督耶穌、釋迦牟尼、摩西等海外聖人在內的所有聖人。

聖人也是凡人,是凡人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誤解。三千多年來,在萬民稱頌中,比干精神的精髓,他的情懷、他的夢想、他的夙願反而無人提及;一個人生前死後的地位越高,威望越隆,受到的誤解往往越深。在挖腹剖心之前的那幾個不眠日夜,比干翹首盼望那支征討東夷的大軍能及時趕回朝歌勤王護駕,化解西周的大軍壓境之勢。他等不到那一天了。他的遺願化作他的後裔,故而有了海內比干後裔林氏族人遍佈福建、江西、廣東、海南等東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的遷徙史。他深知黃河水的泛濫終將驅趕他的家國往四周四方乃至海外漂泊無定,直至在新的處所建立新的家園和家國,故而有了海外比干後裔林氏族人位居海外華裔人口總數第一位的說法,此說待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