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博士畢業了,你是選擇去高校還是去企業?你會如何決定?


探討:博士畢業了,你是選擇去高校還是去企業?你會如何決定?

很多人在選擇讀博的時候,就已經暗暗下了決心,要走上科研這條永遠充滿挑戰的漫漫長路。高校,雲集無數學者的平臺,產出過眾多科研成果,廣為人知的相對論、抗衰老基因、納米材料研究等等,高校的科研一次次豐富理論知識,為實踐提供基礎。同時企業的科研力量不容小覷,從IBM研發出全球首款個人計算機,到華為最新的高性能芯片,巨頭企業一次次用科技產品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於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們來說,做科研,是去高校還是去企業?

探討:博士畢業了,你是選擇去高校還是去企業?你會如何決定?

蘭州大學

體系決定差異

對於高校科研和企業科研,二者的差別其實更多體現在科研以外的地方。

高校和企業本就屬於兩種體系下的機構,二者的機構屬性決定了他們的運作方式、科研目的和價值取向將產生巨大差異。加之二者承擔的社會功能不同,在高校和企業做科研也就有了不同的特點。

高校屬於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大部分高校維持運轉的支撐經費來自國家財政撥款(此前青塔團隊曾整理推送關於201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2018年預算概況,詳情可點擊查看),而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主要的活躍主體,企業研發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企業內部資金,如圖1所示。企業需要自負盈虧,承擔著高校幾乎不用考慮的“生存壓力”。高校做科研是為了嘗試和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就算為了不超過1%,微乎其微的成功率,只要被認定擁有重大科研價值,就會投入相應的經費。而企業做科研必須緊跟市場的方向,以市場為導向,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科研投入轉化為企業的實際利潤。

探討:博士畢業了,你是選擇去高校還是去企業?你會如何決定?

圖1 企業研發經費主要來源(單位:%)轉自《2018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

時間週期與最終成果差異明顯

這樣一來,科研工作的特點也有了明顯的差別。首先從時間週期上看,高校科研的項目課題一般都是3-5年甚至更長,強調的是創新性和長期效益。同一個課題,有可能從你讀博開始到你畢業還不一定結束。而企業科研的週期一般在1-2年,追求研發投入的快速轉化和產出,更注重可落地和短期效益。在高校做科研,每一位科研人員的成果可能只是這一長期積累過程中的一個點,落到每一個個體,也就難以用最終某一顯性成果來評價,所以高校成果往往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在企業做科研則有著更為明確的目標,會更追求流程可控和結果確定,最終成果可能是具體產品的面市。

探討:博士畢業了,你是選擇去高校還是去企業?你會如何決定?

要錢還是要滿意?

有些人選擇去企業做科研,除了考慮收入因素以外(據身邊計算機專業人士分享,去了企業的博士師兄薪酬沒有低於40萬的),也被企業不斷嘗試解決挑戰性難題的氛圍所吸引,在商業戰場裡,率先佈局、擁有技術優勢就意味著領先競爭對手。

然而薪酬高不一定意味著滿意,商業氛圍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一位從事技術開發的朋友,最近從某科技巨擘離職,分享了以下經驗:

“企業經費足,也招收大量博士人才,但是工作後的內容卻與當初研究內容相差甚遠,原本是做機器深度學習的,但是卻做了數據維護、構建平臺與佈局,無法用到所學、所研究的內容,施展不出博士的優勢。同時,企業層級明確,主管技術水平不如博士,很難指導博士,也很容易造成矛盾,影響項目前進。而同在高校做科研的師兄弟,雖然一開始薪酬待遇不如企業,但有比在企業更多的自主權,自己確定選題,課題申請成功,即可自主研究。”

醫藥行業的技術壁壘通常較高,學歷要求普遍高於其他行業,醫藥公司對於科研的要求也不低,其科研產出往往是藥物,但與居民的生活密切度之高決定了其高投入長週期的性質,新藥的研發往往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有些人在生物公司做研發3年,但也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很難談上有科研成果。而高校領域中的生物科研,則主要以理論和核心技術創新部分為主,一些高校也會與大型藥企共同開發研製新藥。

因此,當你選擇了高校或是企業所帶來的益處,也必須受到機構特點所帶來的限制。

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不妨考慮自身的價值取向與高校還是企業更適配,自身思維方式和能力更適合厚積薄發還是快速創新轉化,你的專業領域與社會需求是否匹配,以及對你而言,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是去高校還是去企業能夠實現,你能承擔的時間、精力成本是多少等等。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你的選擇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