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博士毕业了,你是选择去高校还是去企业?你会如何决定?


探讨:博士毕业了,你是选择去高校还是去企业?你会如何决定?

很多人在选择读博的时候,就已经暗暗下了决心,要走上科研这条永远充满挑战的漫漫长路。高校,云集无数学者的平台,产出过众多科研成果,广为人知的相对论、抗衰老基因、纳米材料研究等等,高校的科研一次次丰富理论知识,为实践提供基础。同时企业的科研力量不容小觑,从IBM研发出全球首款个人计算机,到华为最新的高性能芯片,巨头企业一次次用科技产品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来说,做科研,是去高校还是去企业?

探讨:博士毕业了,你是选择去高校还是去企业?你会如何决定?

兰州大学

体系决定差异

对于高校科研和企业科研,二者的差别其实更多体现在科研以外的地方。

高校和企业本就属于两种体系下的机构,二者的机构属性决定了他们的运作方式、科研目的和价值取向将产生巨大差异。加之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在高校和企业做科研也就有了不同的特点。

高校属于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大部分高校维持运转的支撑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此前青塔团队曾整理推送关于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2018年预算概况,详情可点击查看),而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活跃主体,企业研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如图1所示。企业需要自负盈亏,承担着高校几乎不用考虑的“生存压力”。高校做科研是为了尝试和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就算为了不超过1%,微乎其微的成功率,只要被认定拥有重大科研价值,就会投入相应的经费。而企业做科研必须紧跟市场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科研投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利润。

探讨:博士毕业了,你是选择去高校还是去企业?你会如何决定?

图1 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源(单位:%)转自《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时间周期与最终成果差异明显

这样一来,科研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明显的差别。首先从时间周期上看,高校科研的项目课题一般都是3-5年甚至更长,强调的是创新性和长期效益。同一个课题,有可能从你读博开始到你毕业还不一定结束。而企业科研的周期一般在1-2年,追求研发投入的快速转化和产出,更注重可落地和短期效益。在高校做科研,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成果可能只是这一长期积累过程中的一个点,落到每一个个体,也就难以用最终某一显性成果来评价,所以高校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在企业做科研则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会更追求流程可控和结果确定,最终成果可能是具体产品的面市。

探讨:博士毕业了,你是选择去高校还是去企业?你会如何决定?

要钱还是要满意?

有些人选择去企业做科研,除了考虑收入因素以外(据身边计算机专业人士分享,去了企业的博士师兄薪酬没有低于40万的),也被企业不断尝试解决挑战性难题的氛围所吸引,在商业战场里,率先布局、拥有技术优势就意味着领先竞争对手。

然而薪酬高不一定意味着满意,商业氛围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一位从事技术开发的朋友,最近从某科技巨擘离职,分享了以下经验:

“企业经费足,也招收大量博士人才,但是工作后的内容却与当初研究内容相差甚远,原本是做机器深度学习的,但是却做了数据维护、构建平台与布局,无法用到所学、所研究的内容,施展不出博士的优势。同时,企业层级明确,主管技术水平不如博士,很难指导博士,也很容易造成矛盾,影响项目前进。而同在高校做科研的师兄弟,虽然一开始薪酬待遇不如企业,但有比在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自己确定选题,课题申请成功,即可自主研究。”

医药行业的技术壁垒通常较高,学历要求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医药公司对于科研的要求也不低,其科研产出往往是药物,但与居民的生活密切度之高决定了其高投入长周期的性质,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有些人在生物公司做研发3年,但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很难谈上有科研成果。而高校领域中的生物科研,则主要以理论和核心技术创新部分为主,一些高校也会与大型药企共同开发研制新药。

因此,当你选择了高校或是企业所带来的益处,也必须受到机构特点所带来的限制。

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不妨考虑自身的价值取向与高校还是企业更适配,自身思维方式和能力更适合厚积薄发还是快速创新转化,你的专业领域与社会需求是否匹配,以及对你而言,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是去高校还是去企业能够实现,你能承担的时间、精力成本是多少等等。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你的选择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