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周末,回乡下老家,父亲正坐在门口的马扎上养神。我把车歇了火,悄悄地走过去,父亲睡得很沉,竟然没有发现。父亲今年八十岁了,头发稀稀疏疏的,古铜色的脸上沟壑密布。午后树荫漏下的阳光打在父亲脸上,使他这张瘦削的脸庞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我在沙发上找来一件旧衣服,搭在父亲身上,没想到父亲一下子却醒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乡村留守老人

“爸,你睡吧,我没事,就回来看看!”我连忙说道。

“没关系,我瞌睡少。你妈说你要回来,我坐在马扎上等你呢,不小心就睡着了。”父亲颤巍巍地站起来,拄着拐杖,去给我拿来了一些李子。

“这是家里李树结的,没有打农药,已经洗过了,你尝尝!”父亲自从几年前出车祸后,左腿置换了人工股骨头,头部做了引流手术,身体大不如前了。他走路腿抬不高,像日本女人穿着木屐,到哪里都迈着小碎步。他不能下地干体力活,只能站在田埂上看着母亲忙忙碌碌的,却帮不上什么忙。对于一个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来说,不能伺弄庄稼,不能倾听稻子拔节的声响,不能将黄澄澄的麦子送进粮仓,这比要他们的命还难受。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农民查看小麦苗长势

也许有人会说,城里人五、六十岁就退休了,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带带孙儿孙女,一天光阴就溜走了。可是对农民来说,他们的字典里找不到“退休”二字。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一个农民你叫他成天呆在家里看电视,他会闷出病来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没有退休费,养儿防老有时候就是一句空话,他们得在土里刨食。土地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你到乡村农家的堂屋里去瞅瞅,神龛下面都供着土地神呢。

左右有联,上联是“土中生白玉”,下联是“地内出黄金”。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土地就是农民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无怪乎一些人会将耕读传家作为家训,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和“土中生白玉”异曲同工。可见“耕读”都是改变农人子孙命运的途径,读书可以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而耕地起码可以衣食无忧,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有田种,有书读,应该是最理想化的生活了,想那采菊东篱的陶翁,生活也不过如此。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广场舞

父亲识字不多,也没有学会任何技术,种田倒是个好把式。但是家乡人多地少,又有多少田可种呢。包产到户后,农民农忙种地,农闲外出打工,父亲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做杂工。杂工我也做过,就是筛沙子、拌灰浆,给技工打下手,工头安排什么就做什么。父亲每天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到县城工地上去,晚上七点过才能落屋,累得话都不想说一句。辛苦一天,不过十多块钱。如果下雨,连十多块也挣不到。就这样周而复始,父亲一直做到六十岁。因为包工头嫌父亲年纪大了,手脚慢了,眼神差了,父亲这才无奈地回家享点清福,帮二哥带孩子。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建筑工

父亲做过生产队副业队长,生产大队民兵连连长,文革期间还做过学校的贫农宣传队队长。如果文化高,父亲早就在乡村混出名堂了。但这就是他的命,注定一辈子劳劳碌碌。父亲曾经遗憾地说,年轻时他想参军但是婆婆万般阻拦,结果只能在大队上当民兵连长;包产到户后想贷款买部拖拉机跑运输,但是母亲又拖后腿,说什么开车出车祸怎么办,家里一贫如洗如何赔偿?想买条耕牛犁田,可是母亲怕臭,说她绝不会去打扫牛圈,还怕牛角顶人。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耕牛

两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就把父亲的梦想掐灭了。应该说,父亲的梦想都挺不错:农村人两条路,不是当兵就是读书嘛。部队立功可以提干,退伍后可以安排工作;改革初期,买部拖拉机跑运输发财的例子比比皆是,后来不少人拖拉机换成了载重汽车,都过得非常滋润。买条耕牛犁田,也可以挣些犁田费贴补家用。对于父亲的这些抱怨,母亲常说老都老了,还提当年干什么?后颈窝摸得到看不到,谁知道几十年后的事情呢?说也无益,还不如过好现在的生活。

二哥离婚后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就腊月回来一趟,算是祭祖团圆。虽然我和他隔三岔五都会给家里寄钱,但地里的农活是指望不上了。再说多年不干农活,我这身体下地也吃不消了了。母亲比父亲小十岁,年岁大了,农忙时根本忙不过来,只得花钱雇人干活。只要肯花钱,啥活都有人干。但田里就那点产出,除掉人工费、犁田费、种子农药化肥钱,还能剩下多少呢!种地就一个“亏”字,可是亏本也得种呀,有地不种这可是造孽呀!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插秧

我拿起一个李子放进嘴里,脆生生的,满口清香,不由得连吃了几个。

“前些日子叫你回来拿桃子,白花桃,你大哥嫁接的。可是你说没空,就送给邻居们吃了,有的人竟然用背篼来背。我们也不好拦着,可惜了!”父亲叹息着,他是在为我没有吃上家里的白花桃而惋惜。

那几天我的确很忙,有几篇约稿要赶出来,根本没有时间回家。桃子成熟后,不摘就要掉,要烂在地里。自己吃不完,送人当然是最好选择,就当是结缘了。

“家里吃不了这么多桃子,等你大哥内蒙打工回来,我征求下他的意见,砍掉一棵桃树算了。”

“好好的,砍了干啥?”

“把地都荫了,见不到阳光,种点蔬菜都长不好!”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翻地

地,又是土地,看来父亲这辈子最牵挂的还是土地。一个农民,不论时代怎么变迁,他们最在意的还是土地,这应该是天底下所有农民的宿命了。可是我们家的土地却越来越少了,当初的自留地已经变成了宅基地,责任田里建起了养鸡场,真正用于耕种的土地是越来越少了。每年也就种点水稻、小麦、油菜,就当落点口粮吧!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已经成了鸡肋,荒着吧实在可惜,种庄稼吧又不划算。现在的农民,如果不外出打工,就守着家里那点薄田种粮食,恐怕连每个月的油盐钱都拿不出来。这种人家,在乡村也是大有人在的,特别是那些没有任何技术的农民。如果再舍不得下苦力,就只要看着别人吃肉喝汤两眼泪汪汪了。

土地得集中起来,搞附加值高的种养殖业,农民才有出路。大哥的责任田里就建起了养鸡场养肉鸡,每年养四次,每次五千只左右,等到肉鸡出栏,一只鸡净利润有两块多,比种粮食划算多了。也有搞土地流转的,离我家两百米远就有一处蔬菜基地。这几天地里种的全是豇豆,老板一个人忙不过来,请了附近的闲散劳力帮着摘豇豆,每小时五块钱,母亲也在那里打工呢!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养鸡场

“他们的豇豆吃不得,全是打过生长素的。打药之后,豇豆藤下挂面似的,豇豆长得又长又粗,每天下午都要拉一卡车,据说送到省城的批发市场了。你在城里买菜,要多长个心眼,不要吃反季节蔬菜,对身体不好。要按季节来,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有节令管着呢……

每次回家,父亲都要反复地叮咛,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可是我们还有选择么,这些年来,我们的餐桌早就被大棚蔬菜占领了,我们要想吃到地道的农家肥蔬菜,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岳母在花盆里种了西红柿、辣椒、小葱和藿香,可是跟每天的蔬菜消耗相比,这都是杯水车薪。有时候我想,要是我在城里,也能有一块自留地就好了。自己动手栽菜,一可以丰富餐桌,二可以锻炼身体,可是这不过是空想罢了。我虽然是农民的儿子,在城里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我离农民的生活是越来越远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菜市场

1995年7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教书,被告知需要将粮油关系转到所在乡镇去,我最终将得到一本“市镇居民限价粮油供应证”。有必要办这本粮油供应证吗?现在市场上粮油供应很充足,大家都可以敞开买,而且价格也公道。回家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说了,谁知父亲勃然大怒,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粮油供应证是城镇居民身份的象征,你现在是城市户口,跟我们不一样。你如果嫌麻烦,我陪你去!

父亲的话句句在理,我只得答应了。在父亲的心目中,有城镇户口是很了不起的,当时很多政策农村都享受不到:比如城市兵退伍后可以安排工作,某些工厂只招城市待业青年……不只是父亲,其实很多农村人都羡慕别人有城市户口。城市和农村,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那是天壤之别。而我居然不想去领“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怪不得父亲要发火呢。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交公粮

办证跑了很多部门,也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们先在学校里向老师打听办证的程序,老师说你肯定要到县粮食局去,他们就是管城镇居民粮油关系的。县城的粮食局在哪个位置我也不知道,好不容易在街上问了很多人,找到了粮食局,可是办证的人又出差去了。问明白别人回来的日子,我们就带上师范毕业证、户口本、接受学校的介绍信给对方看。工作人员验明正身后,又在一份文件上盖章,然后让我拿到孝德区粮站去。又是一番折腾,找这个找那个,总算在半个月后领到了我的粮油供应证。封面是牛皮纸,上面有:户主姓名,编号,所属镇乡居委会和发证单位,光公章就盖了三个。里面是粮油供应人员登记表和购买粮油登记卡。

父亲拿到我的粮油供应证,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激动地到处与老邻居们分享。那本粮油供应证,简直成了标志我城镇户口的身份证。也即是说,从那时起我就彻底摆脱了粮农身份,成了城镇户口。其实三年前我考上师范时就甩脱了农皮,当时就把户口关系转到学校去了,只不过是集体户口而已。 在大队会计家里请他出证明时,老会计羡慕地对父亲说:“老彭你行啊,硬是让老三变成了城市户口。你得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老会计和父亲是熟人,他说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我记得父亲磨磨叽叽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乡镇逢场

其实要我说啊,是乡村一个汗珠摔八瓣的苦难生活促使我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而读书,几乎成了我们农村孩子的唯一选择。我喜欢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随着学杂费噌噌噌地往上涨,靠打零工供我读书的父亲越来越吃不消了。那时大哥已经结婚分家单过,二哥正上初三,和我在一所学校。初二下学期,学校要预缴初三的学杂费,还要交补课费等,一下子就是几百块。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父亲也急得没办法,于是我对父亲说:“爸,家里这么困难,我看我还是辍学吧!听说好多人去深圳打工了,我也想去闯一闯,说不定能闯出啥名堂来!”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深圳

父亲当时就火了,“打工打工,能在深圳打一辈子工吗?最后还得回来,还得种地,你如果像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你把自己害了,你把下一代也害了!”我不敢再说什么,因为父亲说的是实话,班主任老师也是这样对我说的。我可不想让自己的理想和青春堙没在庄稼地里,那么我这辈子就完了。到晚上,父亲东挪西借,总算把学杂费给我筹齐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要不然,我真的会一辈子呆在土地上,那还有时间像现在这样泡杯清茶,坐在书房里,悠悠闲闲地享受书香呢。

我就像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一样,使劲地挣扎,总算走出了乡村,走出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进城务工

父亲这辈子命运多舛,由贫农到小康实属不易。曾祖父那一代,家里有曾数百亩良田,算是本地富户。可是曾祖父喜欢赌牌九,有一次他输红了眼,将家里的田契压了上去。结果时也命也运也,那一晚的豪赌让我家一下子从大户变成了贫农,生活每况愈下。从那时起,爷爷和他的兄弟们都得靠做手艺来讨生活。爷爷是个木匠,又是家里的老大,总想多挣点钱帮家里分忧,结果积劳成疾,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婆婆是个小脚女人,又不愿意再嫁,只得靠替别人缝补衣服及变卖家产度日。家里经常揭不开锅,父亲、伯父和姑姑三个碎娃正在长身体,成天饿得头昏眼花。婆婆一狠心,将伯伯送去给地主家做放牛娃,好歹可以吃顿饱饭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赌场

那时,父亲经常问婆婆:“妈妈,我们啥时候才能吃饱肚子啊?”婆婆告诉他,如果家里有田了,就可以吃饱饭了。从那时起,拥有自己的土地就成了父亲一辈子的期盼。1949年后,农民有田可种了,可是想吃顿饱饭还是挺不容易的。父亲后来在生产队做副业队长,大小还算个小干部。他办事公道,懂政策,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乡亲们有什么邻里纠纷都喜欢父亲去调解,父亲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说服双方握手言和。有时候邻居兄弟分家,也愿意请父亲去做个见证。父亲替人办事,大家都愿意请他吃顿酒肉饭算是感谢。那时我就四五岁吧,也跟在父亲的后面去,就像个小跟班。大家在饭桌上讨论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包产到户。有人说安徽已经分田单干了,我们这里怎么还没有动静。出工不出力,这样吃大锅饭,苦日子何时是个头呀!父亲总是安慰大家说,快了,快了,农二哥的好日子就快要来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农民

有几天晚上,父亲特别激动,成天都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反复地看,口里还念念有词。那是大队部发下来的,要求基层干部领会精神,过段时间就要执行。父亲连看了几天,可能看懂了,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就在饭桌上给我们讲:“邓小平上台了,中国要改革开放了,农村要大变化了,农民要分田单干了,每个人都有……

“小孩子也有吗?我们不是变成了地主?”我好奇地问父亲。

“每个人都有,当然包括小娃娃。我们不是地主,国家分田给我们种,我们要给国家交公粮。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叫做联产承包,也叫包产到户!”“包产到户”这个新名词,通过社员大会扩散开来,刺激了每个人的神经,村子里沸腾得像一锅粥,人人过年似的兴奋不已。自己地里想种什么就种什么,种多种少自己说了算;家里牲畜想养什么就养什么,养肥了可以牵到市场去去卖。有手艺的农闲还可以出去打工,甚至可以批发百货在乡镇上出售,自己做老板。再也没有人干涉农民的自由了,我们的手脚和脑袋都被解放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包产到户发源地

分田是包产到户的第一步。生产队专门组织了人力用皮尺测量每块田的大小,然后按肥瘦多寡一一登记造册。分田那天,生产队的晒坝里围满了人,每家都是户主出来拈阄。有些人用肥皂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以为这样能洗掉霉运。一些人则抱着自己的小孩来抓阄,他们说小孩手气好。我们家的责任田就全部是我去抓阄的,都是挨在一起的肥田,而且离家也很近。那天晚上回家,母亲特意给我煮了一碗醪糟蛋作为奖励。

接下来就是分集体的农具,拍卖生产队的保管室等房产以及分集体的树木。分树的时候很乱,有些人并没有按集体的意见执行,比如我们的邻居绰号叫蒋水牛的,他从外地喊来很多亲戚,只要是能用的树木他们就砍掉,然后剔光枝丫用夹夹车拉回家里去。蒋水牛把属于别人的树木拉回去后,乡亲们到他家里去要,他却耍无赖,拿出菜刀来要与别人拼命。后来有人告到派出所,警察来调查了一番,要定他“哄抢集体财产”之罪。可是最后也没有说个所以然,这件事就算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乡村土地

分田以后,各家单干,我们小孩也得劳动,否则误了农时,那就要饿肚子了。那时收稻子全靠人力。刚过立秋,家家就开始操办。镰刀拌桶筢筢风播,一样都不能少。破了旧了的修补修补,实在没法修补的就咬咬牙买新的。随着稻子一天天变黄,农民都激动起来,一天要到田里看几道。父亲把稻穗割下来,把稻粒摊在手上,然后挑选饱满的,放进嘴里咬。等到稻子能承受牙齿的力量了,稻子就可以收割了。说起来,种地就是一种感觉,像厨师炒菜,菜谱上写着放盐少许。这“少许”到底是多少,得自己花费时日才能琢磨清楚。

到了处暑节,稻子有八九成熟了,农忙就来了。父亲是家里的主劳力,顶拌桶的任务就只好由他来完成。父亲虽说个子矮,可是顶起拌桶来在狭窄的田埂上走得比我们还快。我们赶紧拿着镰刀紧跟父亲来到谷田里,周围已经响起了砰砰啪打稻子的声音,此起彼伏,让这一片片稻田显得非常热闹。 我和两个哥哥负责割稻子,父亲早就把镰刀拿到铁匠铺发好了,举起来可以看见阴森森的寒光。割稻子这活,没有经历过的永远也想象不到有多别扭:直腰站着吧,高了,抓不住稻子;蹲下吧,走不动,只能弯着腰,一头一头地往前拱,像个穿山甲。多割几次,我就有点心得了:右手用镰刀勾住七八窝稻子往面前带,左手顺势抓住稻子秆朝前一推,镰刀再一用力,吱呜一声闷响,一大把稻子就倒在了我的身后。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金黄色的稻田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们把土地真是当宝贝疙瘩伺候着,看着责任田里庄稼长势压过了别人,那心里美得比吃了蜂蜜还甜,晚上肯定会让女人加个菜,喝点小酒慰劳慰劳一下了。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几乎学会了庄稼地里的所有农活。农忙时可以忙到深夜一两点,倒在床上就睡着了,而早上天还没亮又得起床继续干。这就是包产到户的力量,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在大集体时代,人人都在地里磨洋工,有些年头大年三十都在地里干活,可是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人人面露菜色,更别说穿得周吴郑王地出去见人了。家家都穷,日子过得寒碜,最糟糕的是心里憋屈,因为不知道这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城市

1989年左右,经过几年的积累,农民们有了些积蓄,掀起了修房建屋的高潮,有些人家甚至建起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梦想。邻居熊幺伯是个退伍军人,脑筋活泛,打井、推豆腐、开拖拉机,什么赚钱做什么,没过几年就发家了,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他的儿子敏读书不用心,早早地就跟着他老子去开拖拉机,可是沾上了赌博的恶习。熊幺伯不许儿子开拖拉机,敏只好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二流子混在一起,最后在浙江打工犯了命案,现在都还在监狱里服刑。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乡村人家

其实我挺佩服父亲的,他虽然是个农民,挣钱也少,但是却从小就教我们要走正道,特别是要用心读书。父亲经常说:“想当年,我们也是有钱人,只是到你爷爷这辈才走下坡路的。要学好,吃喝嫖赌沾不得。你们一定要攒劲读书,混出个人样来,这样我也好给列祖列宗有个交待了。”

曾几何时,攒劲读书,离开土地,那就是我曾经的梦想。而如今风水轮流转,农村户口又变得值价了。我们村的第一个蒋姓大学生,北京工业大学毕业,据说在重庆混得很不如意,想把户口迁回本地来,结果村民代表都不同意,他只能作罢。蒋的妹妹是我小学同学,蒋的父母为了供他上大学,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结局,实在是让人不胜唏嘘啊!不过说实话,现在要我回到乡村来,我还是不愿意。因为那些农活我都不会干了,另外光干农活也养活不了自己,更别说养活家人了。

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奋斗19年,才能跟这些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

乡村风光

如今的乡村,虽说道路硬化了,村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自来水、有线电视和宽带,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我所眷恋的乡村,已经永远回不去了。那时的乡村,天蓝水清,鸟语花香,下地就可以摘到水灵灵的蔬菜,下河就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虾。布谷鸟在屋后的酸枣树上鸣叫,青蛙在入夜的稻田里鼓噪着丰收曲,大黄狗卧在树荫下吐着舌头,燕子在电线上面演绎着五线谱,而我在生产队的泉凼里扑腾着游泳,溅起一阵阵水花。努力奋斗了19年,我这个贫农的儿子终于进入了城市,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可以跟那些城里人在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但乡村的记忆,仍然在我脑海里时时浮现。不过,这些记忆中的场景,有些还在,有些已经永远消失了。但是我觉得我的根还在乡村,因为我在那里长大,我的父兄还在那里生存。(彭忠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