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冯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长寿新闻网 记者 张娟

4月8日,记者在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到冯鑫时,他正和技术员讨论一个项目。“科技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要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是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从事的研究工作,冯鑫用这么一句话总结。

“化学就是实验,但光有实验还不够!”

冯鑫今年34岁,现任职于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担任第四研究室主任。

从小,冯鑫就是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思维聪敏,成绩优异,经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学专业本硕博学习后,他又前往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后。2015年10月,在完成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冯鑫进入博腾制药重庆研发中心工作。

工作伊始,冯鑫充满一展宏图的豪情和自信。然而,来到研究室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给他狠狠上了一课。

冯鑫接手的这个项目,研发工作已开展半年,由于关键技术问题未解决,一直没能出成果。冯鑫理清思路,带领技术人员一路攻坚反复实验,不出一个月,就解决了问题,做出了项目成果。拿出研发成功的实验室样品后,他松了一口气。

不料,这口气还没松完,位于长寿经开区的博腾制药生产基地就反馈回意见——项目投入生产失败,产品质量没上、成本没减!

冯鑫大吃一惊。他得到消息后,立马收拾几件换洗衣物,带着技术人员从重庆赶往长寿,一头扎进生产车间一探原委。

这一探,就是整整三个月。三个月里,冯鑫与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同吃同住,每天泡在生产车间,从头到尾勘查生产流程,一边勘查一边和操作人员反复交流。为何实验室研发样品成功,而同一套工艺方法投入生产却惨遭“滑铁卢”?

“chemistry拆开就是chem is try,化学就是实验。然而我发现,光有实验还不够。”认真反思后,冯鑫意识到,研究和应用是有差别的。在学校学习时,更偏向于研究,不太注重成本而只关心技术,企业却是更偏向于生产,更关心能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我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实验研发上,对于如何应用欠缺考虑。”

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吃住在生产基地,熟悉每一个生产环节,仔细寻找每一处差别,调整配量,调整工艺,历过三个月的克难攻坚,冯鑫带领团队最终赢得胜利——项目顺利投产。

这是冯鑫接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冯鑫记忆最深刻的一堂课:基础研发一定要服务于生产!

“科技研发要出成果,更要用好成果!”

基于对第一个项目的认识,思维得以成功转变的冯鑫,很快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工艺优化”“成本降低”“三废减少”——冯鑫将此定为研发三大主要任务,带领团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2017年12月,冯鑫所带领的第四研究室,又接到一个任务:博腾和国外某大制药公司达成合作,该制药公司将一个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外包给博腾生产。

接到任务后,冯鑫带领团队发现,该药物关键中间体的生产工艺亟待优化,存在收率低、成本高、“三废”产生高、单批生产周期较长等诸多问题。找到问题,下一步自然是解决问题。冯鑫带着技术员又开始“实验室——车间——实验室——车间”的反复循环之路。

经过一番艰苦研发应用,冯鑫带着团队再次举起胜利的旗子——该药物关键中间体的4步工艺得以优化。操作过程优化后,开发出更适合车间放大生产的工艺,总收率从49%提高至81%,三废产生量每公斤降低60%,单批生产时间缩短30%,并零偏差顺利完成1200kg生产,实现>1000万元销售。由此,博腾制药成为该中间体第一供应商,得到国外大制药公司的高度认可和赞许。

取得成绩并未让冯鑫止步不前。冯鑫带着团队,本着“科技研发要出成果,更要用好成果”的宗旨,继续着项目研发之路:三年期间,累计完成项目32个,帮助公司实现销售逾1亿元,其中多个项目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开发出多个(条)新产品、新装置(装备)、新工艺等。

在工作的同时,冯鑫也从未放松过学习和研究,在《美国化学会》《德国应用化学》《欧洲有机合成化学》等载体上发表论文。去年底,冯鑫被评为我区第二届“十大创新人才”之一。行走在创新路上的冯鑫,信念也更坚定:“科技研发要出成果,更要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