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英特爾PK英偉達

又來了,英特爾PK英偉達

過去一個月,兩家科技巨頭英特爾和英偉達,少見地激烈地掐起了架。

先是3月初英偉達在競爭中擊敗英特爾,豪擲逾69億美元,與以色列AI芯片公司Mellanox達成收購協議。

後是在3月中旬GTC技術峰會上,英偉達宣佈推出自動駕駛行業“第一個”安全力場(SFF)安全模型,結果被英特爾全資子公司Mobileye的CEO 阿姆農·沙蘇哈發文諷刺,說SFF抄襲Mobileye的決策模型RSS。

到了3月末,業內消息又顯示,英偉達技術營銷總監湯姆·皮特森宣佈即將離職,轉而加盟英特爾。這位技術大牛曾參與英偉達的重要顯示技術G-Sync研發,其名下專利多達50項。

同為芯片及計算領域巨頭,“雙英”在人工智能時代互掐不是頭一回了,畢竟英特爾的CPU與英偉達的GPU在管理協調和計算能力方面的優劣爭吵,伴隨深度學習的誕生就天然存在。不過“雙英”這次掐得這麼厲害,又是為了什麼?

誘人的數據紅利

最直接的答案是,數據紅利

先看英特爾這邊,從2016年底,英特爾就希望通過將業務從以晶體管為中心轉向以數據為中心,實現作為芯片巨頭的新時代轉型,提振業績。

為此,英特爾還專門拿出了不少專業數據,來佐證“數據是新石油”這一轉型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比如,IDC統計的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8年全球數據的爆發量增長了18倍。到2025年,全球智能互聯設備將超過1500億臺,將產生175ZB的數據量。其中,中國將會有800億智能互聯設備,產生的數據量在48.6ZB左右。

再比如,《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全球數字經濟總量已經達到近13萬億美元規模,佔全球GDP的16%,這一比例未來三年內將繼續增長到超過50%。

目前來看,英特爾取得了不錯的階段性成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透露,從2016年起,英特爾連續三年創下營收新高,2018年度營收首次突破700億美元,達到708億美元。其中,2018年以數據為中心的業務佔比高達48%,預計在2019年將超過“以PC為中心”的業務。楊旭將它稱為“英特爾史上最成功的轉型。”

而另一邊,英偉達也盯上了數據。

在GTC峰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勳高調提出,要“發展以數據中心為載體的數據科學”,將槍口首先瞄準了“數據中心”。

對於英偉達而言,這同樣是一個主動與被動疊加的結果。一方面,受數字加密貨幣採礦熱潮的退卻影響,英偉達挖礦圖形芯片的市場需求銳減,再加上中國遊戲芯片需求疲軟,英偉達的整體業務受到明顯波動。“庫存積壓、股價遭腰斬、業績低迷”基本上構成了英偉達過去一年裡的主基調,英偉達必須快速實現業務轉型。

另一方面,今年AMD、英特爾等也開始發力GPU市場,甚至一些AI芯片初創公司也在不斷湧現,試圖蠶食英偉達的市場優勢,這讓英偉達的壓力倍增。

於是,隨著“計算負荷呈指數趨勢增長,加速計算是發展方向”越來越成為共識,承擔數據收集、存儲等多個重要環節的數據中心首當其衝成為英偉達的重點佈局對象。

而且,英偉達目前的數據中心業務發展勢頭也不錯。最新財報顯示,英偉達已經有約四分之一的營收來自數據中心。2018年數據中心的銷售額達到29億美元,同比增長52%。

“數據科學是當今計算機科學領域發展最快的領域,它也將是高性能計算機群的新一輪挑戰”,黃仁勳說,“我們希望在數據中心業務上加倍努力。”

馬拉松式較量

英偉達一出手,就是一場豪賭。據媒體報道,在Mellanox的競購比賽中,英特爾曾經預備了60億美元的資金,但最終還是被英偉達的69億美元高價擊敗。

作為一家以高性能運算和網絡技術聞名的公司,Mellanox的產品與技術已經進入了全球大量的高性能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包括中國“神州·太湖之光”在內的全球最快的三臺超級計算機,都使用了Mellanox的無線寬帶互聯網技術。

如果放到“雙英”的大戰背景下,拿下Mellanox則意味著英偉達在數據中心的戰局中獲得了一枚關鍵棋子,在數據中心領域將爭到更多話語權。

當然數據紅利的挖掘,不僅僅在於數據中心本身,還需要許多關鍵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駕駛、5G等。這就更增加了這場數據紅利大戰的延伸性和複雜性。

以此對比來看,“雙英”大戰將會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較量。

英特爾的優勢在於研製一體、業務佈局全面。楊旭說,英特爾的優勢是端到端,全面佈局設備端、邊緣端和雲端,未來要做“全能冠軍”。

此外,英特爾的生態圈構建也行動較早、聲勢較大。比如,英特爾合作建設了FPGA中國創新中心,聯合發起了成立開放數據中心聯盟、CXL開放合作聯盟、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等等。

但英偉達也在這些層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GTC上,黃仁勳特意在AI工作流程中把機器學習、數據中心等與GPU加速深度學習一起,納入了英偉達的“AI定義域”。

這意味著,英偉達將逐漸調整過度倚重GPU的AI戰略,將產業佈局擴展至AI產業各個鏈條。這與英特爾的“全能冠軍”思路頗為相似。

在擴展生態圈夥伴上,英偉達則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基於最新發布的推理服務器芯片T4,與亞馬遜雲AWS、阿里雲達成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最近還推出了一個99美元的AI開發套件Jetson Nano。這一開發工具很有可能成為一款頗具殺傷力和新意的“暗器”:

一方面,99美元的價格與一貫高價的英偉達產品風格不符,這種“反差”很容易引發業內專業人士極大興趣,具有不小的“誘惑力”;另一方面,此舉實際上降低了AI入行門檻,以較低的成本,招攬更多開發者進入英偉達的技術框架,吸納人才,為長遠計。

有業內人士認為,英偉達本身在GPU領域實力強大難以替代,這種基於產品技術發展生態圈的策略,相比通過協議建立產業聯盟或以設立人才計劃資金池,要更為穩固,成本也更低。

就目前而言,比賽才剛剛開始,“雙英”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最終誰能勝出還無法下定論,不過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其他玩家來說,“雙英”大戰未必是壞事,或許這也會是加速技術和應用領域發展的新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