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個“小紹興”,曾經人才扎堆

如果你讀過《釵頭鳳》,你看過戲臺上林燕雲的陸游,當你去到紹興,卻沒有專門繞去沈園——我不信。

其實“釵頭鳳”,是一個詞牌名而已,這意味著什麼人都可以拿它來填詞。可是自從陸游與已被迫改嫁的妻子唐婉在沈園中的應和,從此,“釵頭鳳”三字就有了專屬,一提到,你想到的只會是陸游與唐婉。

但是,我卻一直不知道沈園是在紹興。直到有一次去了魯迅在紹興的故居,看著導遊圖圖示,意外地見到“沈園”二字就在旁邊。雖然從小學開始,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如雷貫耳,匆匆地到此一遊之後,我心念的是跑去沈園。因為這次旅遊並沒有包括沈園這個地方,我算是加插跑過去的,並沒有多遠,應該就兩三百米吧。

並不敢進去,因為時間有限。只要是看著“沈園”十字,況且是真的沈園,就足夠令人眩暈了。我只是在門外看著那塊陸游題寫釵頭鳳一詞的照壁,千古的人物和思緒就都有了。雖稍有遺憾,但已是天大的收穫。

潮汕有個“小紹興”,曾經人才扎堆

不敢逗留多久,跑回集合,乘車往王羲之的蘭亭,剛開車沒多久,導遊就說,看呀看呀,這就是當時秋瑾就義時的菜市場。雖然魯迅的《藥》寫的就是秋瑾,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驚覺——

魯迅、陸游、秋瑾、王羲之、蔡元培(也去過他的紀念館),這些書上的人物,他們都可以算是鄰居呀。

那時就在想,人才真的是扎堆出現的啊。是呀,在一個小村裡,如果你的左鄰右里都那麼厲害,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不厲害了。而如果跟你一起捏泥巴的小夥伴都能弄出大件事來,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呢?我有這方面的自信與預期,也就真的在這份信仰的加持下,不放棄,只努力,也就成功了。所以,一些中學出現學霸寢室,就很好理解了。那麼,你還要佩服孟母三遷的智慧了。人才的抱團出現,這真是一個滾雪球的效應吶。

所以,百度的李彥宏給年輕人建議時說,他不支持年輕人逃離北上廣,因為大城市人才扎堆,年輕人在這裡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到最新的產業趨勢和技術革新。創造力是在很多非正式交流的場合產生的。所以人多的地方創造力就會更強,大城市是年輕人施展個人能力最好的地方。

所以,作為正在重新塑造吸引力的潮汕地區,真的有人才出現的話,可以給他更大的聚光燈,讓更多的榮譽給他,起一個示範作用,從他這個點開始,像毛筆在宣紙上按下,會有一個擴散效應。

潮汕有個“小紹興”,曾經人才扎堆


有一則潮汕俗諺說:

“十里出三大,百步三解元。”

諺中的“三大”,是指同時代出現在潮州海陽縣(今潮安)金石鎮的三個人,他們的名字都含有一個“大”字,他們是:林大欽、潘大賓、蔡大用。他們同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當時海陽縣屬不出十里地界,竟出現三位賢人,所以說“十里出三大”。

另外,在海陽縣古樓陳村中,有三戶人家相鄰沒有超過一百步,一下子出現了三位解元。所以村裡的解元第門聯便寫了:“古木遇春春已解,樓臺映月月逢元”。首尾藏著“古樓解元”四字,成為一時美談。所以說“百步三解元”。

本文題目說的“小紹興”,是從人才的扎堆出現上來說,潮州的海陽縣,確實在當時一時無兩。希望這種人才的抱團效應重新又在潮汕地區出現。潮汕,不要只是作為外出潮汕人的一個鄉愁記憶,她也要有真的新的內涵。

潮汕有個“小紹興”,曾經人才扎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