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起义前,刘邦官比萧何小,造反后,应该是萧何带领刘邦才对,为何却反了过来?

刚日读史


既然是起义,就是要打破旧有秩序,你还按照旧有官阶大小来给起义军领袖排名,岂非荒唐吗?为什么是刘邦领导萧何,而不是萧何领导刘邦呢?我且分析如下:

第一,在起义之前,刘邦已经落草为寇了

由于秦国在郦山大建工程,从全国各地不停地征用民力服役,沛县也征集一群犯人苦力前往,领队的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当时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来自沛县的苦力们对未来极度悲观,名为服役,实则送死,与其送死,不如逃跑,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逃走了。走到丰西大泽时,这支苦役队伍剩不到一半人。刘邦不得不面临其人生第一个大选择,继续前行吧,恐怕到了郦山也交不了差,按照秦律说不定还要被砍头;与其如此,不如落草为寇算了。于是他把犯人苦力们全都放走了,有十来个人原意追随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藏身,当起草莽英雄来。

第二,刘邦的造神运动

在亡命天涯的日子里,刘邦领悟到一些领导艺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别人有敬畏感,就得神化自己。

有一回,刘邦喝醉酒胆大,砍了一条大蛇,算是他的一件英雄壮举。后来有个故事流传开了,说在刘邦斩蛇处,有人看到一个老婆子在哭,老婆子说这条蛇是白帝的儿子变的,却给赤帝的儿子杀了。这个荒诞的故事,很可能是刘邦故意编造出来的,暗示自己不是凡人,而是天神之子哦。

很快,第二个神话出现了。刘邦匿藏于山中,居无定所,妻子吕雉却经常可以准确地找到他,别人都很奇怪,吕雉说:“因为他所在的地方,都有祥云笼罩,我只要顺着祥云寻找,就可以找得到了。”

经过巧妙的包装后,原本被认为只会喝酒、泡女人、说大话的刘邦,居然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沛县一些年轻人因为不满秦的苛政,又听说刘邦的种种神话故事,也逃到山里,投奔他去了。所以刘邦在起义之初,是有点家底的。

第三,沛县民众为什么拥刘邦为首领呢?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各地郡县纷纷爆发叛乱,起义者杀死地方长官,响应陈胜、吴广的义军。很快,叛乱的风潮也开始扑向沛县这个小地方了。

此时距离秦国统一六国时间不远,东方人不习惯秦之苛政,所以有风吹草动,就起来造反了。叛乱的大潮涌来,沛县县令按捺不住,所谓知时务为俊杰,也想举兵响应陈胜吴广。不过,造反这种事,不是谁都能干的。沛县两名官吏萧何与曹参就跟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员,要起义大家不会听你的,要说造反,还是刘邦有经验,不如把他召回来。县令一听,也对,便派樊哙前去召刘邦回到沛县。

刘邦也很高兴,因为自他落草为寇后,造反就是他唯一的出路了,否则被官吏抓到后,只能死路一条了。他便带着小喽啰回沛县,然而,当他走到城门外时,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县令变卦了,下令把城门关起来,拒绝刘邦入城。

都说好要造反了,事到临头县令怕死不敢造。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你不造反,别人要造反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造反的洪流不可阻挡。沛县的民众发动暴动,杀死县令,把刘邦迎入城。县令死了,谁来当领袖呢?当然是刘邦了。因为刘邦都当了好几年的黑老大了,萧何、曹参这些小官吏,玩造反还是新手哩。

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四十八岁干革命,然后一步登天当了皇帝。这种神奇的人生经历,除了刘邦,再无他人了。


君山话史


在沛县起义之前,作为主吏掾的萧何,无疑是文化水平最高,又最有人缘的一个人。他在整个沛县也很有名望,沛县各种重要的集会活动,都是他出面主持的。比如当年沛县县令给吕太公接风洗尘的时候,就是由萧何来主持。

(萧何剧照)

萧何既然那么有名望,水平又高,人缘又好,为什么大家不拥戴萧何当头领,反而推举一个无赖刘邦当头领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具体的过程。刘邦本身是个亭长,县令派他押解一帮囚徒去骊山修秦皇陵。但是一出发,就逃跑了不少人。刘邦没办法,干脆把剩下的人全部放了,自己也带着十几个人到山上躲了起来。

那时候,农民起义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爆发起来,沛县县令害怕被农民起义军杀死,于是想也举起义旗。但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县令,你举义旗,大家恐怕不会听你的啊,还是把刘邦请回来吧。

于是县令便同意把刘邦请回来。可是刘邦带着百十个人回来的时候,县令看见刘邦人多,又害怕了,关了门,不准刘邦进来,还把萧何、曹参等人抓了起来。后来,萧何、曹参逃脱出来加入刘邦,并帮刘邦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射进城里。城中人看见了,造起反来,把县令给杀了,把刘邦迎进城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以推举刘邦,是因为刘邦就是大家迎接回沛县的。

不过,也不能说把刘邦迎回来,刘邦就该当头领。毕竟刘邦本身是个地痞,品行也不怎么样,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朋友。就算有朋友,也只是一些街头混混。大家怎么会真心拥护他呢?

(刘邦剧照)

于是,接下来就发生了谁来担任沛县县令的事情。

我看见过李鑫的《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人物——高瞻远瞩的政治名家·汉初三杰之首萧何》,以及熊良钟的《中国古代宰相传·萧何》这样的书,里面写道,当时刘邦推脱,不同意。于是,萧何把大家推荐的包括刘邦在内的10个人的名字写在十张纸上,说采用抓阄的办法,交给“天意”,结果萧何把十张纸都写成刘邦的名字,抓起一张看见是刘邦。当时刘邦还想推辞,萧何干脆把剩下的十个纸头全放进嘴里嚼烂。于是就只能是刘邦了。

不过,对这个说法,我是很怀疑的。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呢。如果萧何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布帛上,他也把布帛吞不下去啊。

那么,当时大家为什么不推举萧何,却推举刘邦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所有的人都不想担责任。

要知道,当时是把沛县县令杀死,另外拥戴一个人起来当县令的。如果农民起义最终取得成功倒也罢了;如果最终失败了,是要但责任的。显然,当沛县县令,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职位,大家都不愿意冒这个险。

事实上,这个话,《史记》上也已经写了:“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萧何、曹参都是聪明人,知道这个事情干起来,风险系数太大,因此都把刘邦抬出来顶缸。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萧何不大可能把十张纸条都写上刘邦的名字。毕竟这并不完全是美事,这样干,刘邦肯定会恨死他的。

虽说大家推举刘邦,但是刘邦却一直不愿意干,所以直到最后,他也不担当沛县县令,而只是称为“沛公”。

(刘邦起义,图取其意)

二、刘邦身上出现过很多“珍怪”。

这个话,史记上也有记载(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刘邦身上出现过什么“珍怪”呢?我们现在知道了,莫过于刘邦斩白蛇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是刘邦身上曾有过的诸多珍怪之一。

当然了,这个故事,也可能是萧何等人听说刘邦曾喝得醉醺醺的,斩杀掉一条蛇后,人为附会出来的。毕竟萧何是知识水平很高的人,随便一编,大家可能就相信了。也刘邦自己也相信了,因此最终才答应承这个头。

除此外,还“卜筮之”。当然了,当时的那些占卜,都有很多人为因素。占卜师知道萧何等人想干什么,在解释卜卦的时候,认定刘邦“最吉”,也是有可能的。

三、刘邦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

萧何等人知道,搞起义,那是玩命的,并不是文化水平高,就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气势,要有一种敢作敢为,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而在这方面,没人比得过刘邦。因此,推举刘邦,显然是最恰当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没起义前,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是县张秘书,两个人的官职,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若是把他们形容成,秦朝的公务员,刘邦都算不上是编制内的。

这个身份当然是没办法和萧何的比了。况且萧何在那个时候,一直都是秦朝政绩最为优秀的官员,每年的秦朝的考核,萧何都是全郡第一名。

当然了在那一段刘邦不堪回首的岁月了,萧何也没有少照顾刘邦。一般刘邦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只要出事,都是萧何给他搞定的。

那么刘邦造反后,为什么刘邦成了头领,而不是萧何呢?

大家不要以为造反是什么好事,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勇气当造反派的老大的。因为中国的法律自古以来规定的都是,主犯必究,从犯从轻发落。

这也就是说,革命一旦失败,刘邦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萧何是胁从。对于萧何的惩罚,他大不了就是吃几年的牢饭,还犯不着被拉到市场上去杀头。当然了在那个年代,干了这样的事情,灭族也是很正常的。

再说了当时起义的时候,正是因为刘邦和萧何的身份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他们的选择也不一样。

大家都知道刘邦是被逼造反的,他是在送犯人去都城的路上,因为犯人逃跑了。

不得已,为了避免大秦追究责任,他跑到了芒砀山造反去了。没办法,当时秦朝的法律十分的严厉,逃跑了罪犯,这就是死罪,要不陈胜和吴广也不会造反。

陈胜和吴广,仅仅是误了期限,怕杀头才造反的。但是,刘邦对比他们就严重多了,刘邦是让犯人给逃了。所以,他不得不逃跑,不得不造反。

但是,这时候萧何还是县长秘书呢。

刘邦造反是豁出去了,他反正成与不成,都是有可能被杀头的。

不造反,若是秦朝追究责任,他难逃一死。

造反的话失败了,他也是难逃一死。

但是,造反万一成功的话,他将会成为高高在上的天下之主。当然了能当上天下之主的希望也是渺茫的。

但是,刘邦没得选,他只能这样做。

刘邦造反之后,萧何就投奔了刘邦。

萧何意识到当时的秦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亡国肯定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他就选择了投奔刘邦。

但是,这时候让他当造反头子,他还是不敢干的。

说白了,就是他犯不着这样做。

因为即使他不造反,也有路走,也有饭吃。他们家是沛县的世家大族。让他冒着被杀头的生命危险,去当造反派的头子。对于他来说是划不来的。

但是,当个二把手还是可以的。

毕竟,若是能成事之后,以萧何的能力,二把手也足以让他封候拜将,光宗耀祖的了。

所以,萧何也就不用争着当领导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造反之后,萧何当了二把手,刘邦当了领导的原因。


汉史趣闻


起义之前,萧何是沛县的县丞,官位仅次于县令,也就是沛县的二把手。刘邦是一个管辖方圆十里范围内的小亭长,算上不官,只是一个地方小吏。他俩的差距就是,萧何如果是八品官,刘邦和品都扯不上关系,所以萧何肯定比刘邦官大。萧何是颗西瓜,刘邦就是颗芝麻。

起义之后情况就变了,二人的身份重新洗牌,萧何既不是官,刘邦也不是吏,二人都是平起平坐的布衣,并且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萧何此时想做领导,一是看在众人心目中的威望,二是看自己想不想做这个领导。很显然,萧何的威望有,并且高于刘邦,可关键是他不想。


为什么呢?不想出头,怕担责任,畏首畏尾。

其实在起义之初,关于谁做首领这个问题就有过一次小小的碰头会,参与者就三个人,萧何、曹参与刘邦。

按照常理,这件事情都不用商量,萧何完全可以振臂一呼,但是他没有那股豪情,所以萧何第一个推辞。曹参在沛县的官职仅次于萧何,排除萧何非他莫属,但是他也推辞。为什么二人都不愿意呢?因为前途未卜,风险太大。

萧何与曹参在秦朝为官多年,对于秦朝的律法非常熟悉,他们不但清楚起义是什么罪,更知道一旦失败的严重后果。所以正是因为太了解秦法,才让他们心生忌惮,更何况谁能保证起义就一定能成功。这就是萧何做为官人的圆滑之处。


其实,从萧何打算将刘邦从芒砀山叫回来时,他已经有了让刘邦当首领的主意,要不然他直接就拉起义军坐等刘邦来投奔了。最终萧何与曹参都不愿意做出头鸟,那只有刘邦硬着头皮上了。

所以,萧何不当首领很简单,他虽能看出天下大势,但是没有成就大事的勇气。因为在成千上万的义军队伍中,他很清楚自己的这点力量很是微不足道。而刘邦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成功,但是他有一种别人不具备的自信,也就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也是一种当大领导的基本素质。很显然萧何没有,刘邦有。所以注定刘邦为帝王,萧何、曹参做将相。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两个大的问题,一个关乎改朝换代,一个关乎领导力,但是其中有一条主线就是能力+势能决定地位。

回顾一下历史规律

典型的几个:随代北周,民未乱,权臣杨坚以外戚身份得天下。

唐代随,民乱在先,虽然瓦岗寨、窦建德等反随势力实力也很强大,但是李渊父子乃是隋朝大臣,最后得天下。

北宋代后周,民未乱,武将黄袍加身,赵匡胤兄弟得天下。

元,民将乱未乱,元已成为超大帝国,以汉文化外部势力得天下。

明代元,民乱,朱元璋以贫民身份起兵,战败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又战败元朝,以得天下。

清,民乱,以汉文化外部势力得天下。

东汉末年,民乱,但是曹操、袁绍、孙氏、刘备等依然以拥护汉室为旗号,形成三足鼎立。

西汉,民未乱,景帝时诸侯王叛乱,被讨平。

明,民未乱,朱棣身为燕王叛乱,成功。

可以看出来,民不乱的时候,往往是核心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新老大,势能起的作用很大。一旦民乱,那么就是能力决定胜负。大家可能会说,唐朝的李渊也是隋朝影响力大的人物,其实,在要起事的时候,李渊的既有实力是非常弱的,兵力也就两三万人,远远比不上当时的瓦岗寨和王世充,纯粹是后期的运作,才是唐逐渐建立优势,原先的职位没有给他建立优势。

民乱的程度表征这秩序重建的剧烈程度,重建的越彻底,原先的地位越没有意义。

秦末时期,也是民乱时,自然就是一个能力决定地位的时候,跟之前的职位没有关系。

刘邦和萧何的选择

我们先说说萧何,萧何这个人,非常善于治理和规划也非常具有政治敏感性。从两个地方可见一斑:

萧何在沛县的时候类似于现在县委的四把手吧,由于业绩很出色,曾经借调到郡--跟现在省差不多--工作,也很出色,被推举到秦朝廷工作--上调中央部委。可以看出来,萧何得多么出色,本身是楚人,成分不太好,仍然能够靠业绩拿到这个推荐。

但是萧何想了理由去拒绝了,又回到沛县。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是什么原因。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萧何对局势和自己的将来是有清醒的认识和打算的。

说道不当老大,不是萧何一个人这么认为,同一时期的陈婴,也是被众人推举做老大,陈婴他妈妈就劝他不要做老大,去投靠项梁。也就是说,做老大有风险,这是很多人都认识到的。后面看看,魏咎、陈胜、田詹、项梁等人的结局,挑头也确实是件很有风险的事。还有个,萧何的身份问题,萧何也是秦吏,大家都对秦很有意见,不管你当时是否做过恶,至少远处的人一听,是秦的人,在山东六国之地,遭记恨的可能更大。

刘邦,他不一样,已经闯过大祸了,跑到芒砀山,已经是死罪了,可以豁出去了。

萧何不想当老大,刘邦不介意当老大,那么为啥那么多人就选了刘邦呢?

刘邦这个人有一个特点,能借力,你看,他没钱,能喝到酒,没钱把事儿也能办了。职位低,但是损起其他的公务员毫不留情,而别人也不恼他,是没官也能取得优势地位。

古人有句话,叫做‘用非其所有如己有之’,能做到这个的人,非常了不起。是不是就是说的刘邦啊。

还有一个,刘邦由于好施舍,还营造了神秘色彩,在底层豪杰之中取得一定威信。有威信,一是可以凝聚人,二是可以管得住人。比如,跟夏侯婴闹着玩,弄伤了夏侯婴,当时,夏侯婴也是公务员,秦朝弄伤公务员是大罪,夏侯婴被关了将近一年,死活都不招是刘邦干的。军队没有纪律是万万不能成事的。看看,同期的彭越是靠杀人立威的。

刘邦当时已经拉起一票人马。刘邦和萧何的私人关系也很好。

萧何既然要拥立一个人,那就拥立一个能力、亲近程度两方面都占优势的刘邦了。

夜航船水手喜欢讨论历史问题,欢迎关注。


夜航船水手


自古以来“枪打出头鸟”。萧何怕自己当老大,万一政变失败后,怕被诛灭九族呗,所以萧何愿意让刘邦当老大。自己心甘情愿俯首称臣。这样一来,万一政变失败了,有刘邦这颗“大树”挡风遮雨,就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不会祸及到自己头上。(这个思维程序过程是《王立群读史记:汉高祖刘邦》)里面讲的。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根据萧何唯命是从吕后:诱捕韩信后,被吕雉残忍杀害这件事来看,萧何也算是一只老狐狸,它的阴谋绝不次于阴险毒辣、诡计多端的陈平。汉初三杰当中,张良是我唯一敬佩的谋略家。其它的“人”都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不择手段,什么阴险狡诈的手段都能使得出来!




愿中华腾飞於世界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曾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宴。席间,刘邦问道:“各位列侯、各位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讲真话。我之所以拥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性情傲慢,喜欢侮辱别人,项羽性情仁厚,能够爱护别人。虽然如此,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城邑就分给他,与大家共享利益。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劳便加害于他,贤能的人便猜疑他,打了胜仗却不给人家授功,夺取的土地也不给人奖励,这就是失掉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到在帷帐中谋划,就能在千里之外决定胜利,我比不上子房;安定国家,抚慰百姓,供给粮草,使粮道通畅,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军队,每战必胜,每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他,这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看到了吧,刘邦自己是平台的提供者,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其他人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平台和组织打工而已。所谓人中的豪杰,不过是高级经理人,而自己才是真正手握权力的人。

尽管刘邦起初不过是沛县的泗水亭长,官阶比身为县吏的萧何低得多,又不精通律法,萧何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跟从于刘邦?原因在于刘邦除了泗水亭长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就是沛县地下反秦组织的首脑人物。而萧何、曹参等人,不过是组织成员。

史料中记载,刘邦每次公干的时候,沛县的大小官吏都会给他一些银钱,而萧何每次都比别人给得多。大家认为单凭刘邦泗水亭长的身份,沛县的其他官吏凭什么要每次都给他金银打点呢?

当刘邦在沛县闯下一些灾祸的时候,总有人出来替他消财免灾。比如他失手打伤了夏侯婴,夏侯婴甚至主动承认不是刘邦所为,而帮刘邦免除了灾祸。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沛县的县令也想造反,但萧何和曹参却建议应该让刘邦挑头,因为刘邦有号召力,刘邦的这个所谓的号召力从哪里而来呢?

刘邦经常到酒店喝酒,但从来都不给钱。但每当刘邦去的时候,酒店的生意就非常好,刘邦欠下的酒钱根本就微不足道。似乎有这样一条规律,只要刘邦到酒店光顾,酒店里的客人就会络绎不绝,看来刘邦简直就是财神降世,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吕太公到沛县避难,见到刘邦之后便认为他不同常人,将自己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这难道是因为刘邦的面相不凡吗?所有的不合理现象,背后必然有合理的原因。史料中记载,刘邦年少时曾跟随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张耳。正是年少的经历,造就了不凡。刘邦回到沛县之后,已经是脱胎换骨、见识不俗的人了。
同时他也身负艰巨的使命,那就是作为张耳的门徒,充当反秦组织的代言人,物色英勇之士,执行反秦任务。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封张耳为赵王,并且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之子,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如果没有刘邦,萧何穷其一生,不过是一名精通律法的秦朝小吏。但跟从刘邦之后,却让萧何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西汉开国之相。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没有起义前,刘邦官比萧何小,造反后,应该是萧何带领刘邦才对,为何却反了过来,主要是萧何也仰慕刘邦,造反后,萧何怕落下诛九族的罪,便推荐刘邦做沛公。

起义前萧何有些仰慕刘邦,凡事都会帮助刘邦

刘邦在沛县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有一天刘邦去衙门办事,脸对脸的碰见了萧何,那时萧何就看出刘邦非寻常之人,一来二往的办事,就此刘邦和萧何便认识了。萧何主要欣赏刘邦为人仗义,有魄力。

刘邦正在吃东西,突然一个人闯进了自己的屋里,刘邦从草堆里面把这个人抓住了。后来刘邦知道,这个人欺负了自己的女人,刘邦和樊哙等人,逼问这个人,最后这个人掏出了一个牌子,刘邦看事情不对头,便叫来了萧何,萧何看了牌子之后,对刘邦说你们闯大祸,这是朝廷的牌子,这个人是官,有可能要掉脑袋了。为了保住众人的脑袋,大家都开始想办法,许久没有想出来办法,最后刘邦想一个办法,让众人躲过了此劫。

从此萧何对刘邦更加仰慕了。萧何只能算是谋士,领导要有魄力,要有仗义之情。

造反后,萧何怕落下诛九族的罪,便推荐刘邦做沛公

说到造反,事情是这样的,刘邦押送兵役,路上跑了几个兵役,刘邦把剩余的兵役放了,从此刘邦便落草为寇,此时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很多县都开始起义,都是杀了县令。此时,沛县的县令怕刘邦回来造反,为了保命,对属下萧何和曹参说让刘邦回来,我和你们一起造反。等萧何和曹参通知了刘邦,县令便把萧何和曹参抓起来了。

萧何和曹参为了不让刘邦被抓,他们两个翻墙前去给刘邦报信,刘邦得知此事,前往沛县,把县令给杀了。此时要推选一个领头的出来,刘邦第一个说自己不当,刘邦不当只剩下萧何和曹参能当这个领头的了。

萧何和曹参心想:如果做了这个领头的,以后犯的罪就是诛九族,有点不划算,刘邦已经是死罪了。

后来便推荐刘邦当了这个领头的,后称为沛公,就这样刘邦便做了沛县的沛公。

综上所述:起义前,刘邦比萧何的官小,造反后,刘邦比萧何的官大了,这个也是刘邦的运气,在加上刘邦的魄力、仗义,大家都拥护他。

图:网络


长城品史


古往今来,造反的领袖一般是两类人。一类是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社会底层人民,我既然一无所有,就不怕失去,横竖不过一条命罢了。一类是李渊李世民这样的,达官贵人,本就实力雄厚,输得起,不怕输。

相反,像萧何、刘伯温这样的中层知识分子,是绝不会出头当造反的领袖的。因为他们生活是大体富足的,当造反头子,是最容易丢命的,让他们舍弃老婆孩子热炕头去提着脑袋做事,太强人所难了。古语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今人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一样的道理。

而当领袖手底下的谋士就不一样了,我就是个打工的,哪天你不行了我换个地方照样干。就像《三国演义》里著名的一幕,曹操要打过来了,孙权问手底下人怎么办啊,大家都说打不过啊,老大我们投降吧,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把鲁肃拉过来:“老兄你是怎么个想法?”鲁肃说:“老大,如果投降他们也就是换个主子,照样有饭吃,但是老大您怎么办呢”孙权恍然大悟。

再者,具体到刘邦萧何两人,刘邦官比萧何小,不代表萧何更适合做领袖人物。萧何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事无巨细,井井有条,但并没有一呼百应、雄浑大气的领袖气质。而刘邦的这方面气质,从他那首名垂千古的《大风歌》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历史名媛


在刘邦刚开始起义的时候,其实最先想到的不是刘邦,而是萧何和曹参

萧何是县里的显灵的辅助人员,是个县吏,要主吏掾,是这些起义人员里面的官最大的!但是萧何对秦朝的法律太清楚了,他知道如果作为带头的起义领袖,那是要灭族的,而如果不是带头的,那么这个惩罚会小一些!

包括曹参,也是如此,曹参当时应该算是县里的监狱长,要做狱掾,也是很害怕,和萧何的心思是一样的,都不愿意做这个带头大哥!

而刘邦,本来就是在押送苦役的路上,由于逃走的苦役越来越多,就没办法,最后索性就跟这些苦役说,我们不去咸阳了,你们愿意走就都走吧,不愿意走的就跟着我!我们一起落草!这样苦役一看刘邦这么讲义气就跟着刘邦干了,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是犯了死罪了!

这个时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了,萧何和曹参都想让刘邦领头,刘邦本来也是不愿意,后来想想反正就是一死而且本来就是死罪在身,带头就带头!

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起义大业!刘邦坐上了“带头大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