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的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喜欢打妈妈,应该怎么办?

趁趁一定强


我儿子四岁,原来没有这种情况。最近我发现他也有这种行为:

有时候,正在做什么事情,我强制让他停止比如玩手机,看电视等,

他就会想打我,有的时候也会真的打上哦。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会很伤心,因为宝宝也是我一手带大的。


后来,事后我也会认真地去想这个事情。

当时,可能是我的处理方法不对

比如玩手机,我给他说了不要玩了,他依旧在玩

而我,就会简单粗暴的把手机抢过来。

这样他可能觉得不被尊重吧。

然后会生气,才会打我。


所以,反省之后,我决定挑儿子心情好的时候,

跟他好好谈这个事情。

因为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是气头上,

是什么事情都绝对听不进去的。

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一样。

我好好的跟他分析了打妈妈这个行为。

果然儿子很容易的就接受并给我道歉了。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善很多。


有时候,我俩在产生冲突。

他手都举起来,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又会自己放下。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要着急。,

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和交流。

孩子还小,不必跟他计较太多,但也千万不可娇惯。,

原则性问题绝不能坐视不理。


佛系妈妈育儿


我家嘟嘟也马上两岁半了,我也被他打过,不止一次。

比如嘟嘟不喜欢洗脸,有时候,有时候因为早上赶时间,我就会强行把他抱到洗脸池边的小凳子上,一手抓着他,一手给他洗脸,有时,他会一边大叫,一边突然伸出手打我,这时候当然我也非常生气。

比如有的时候吃零食,吃了之后还要吃,因为要控制零食,所以就不给他打开包装。他就一边往我手里塞一边哭闹着说打开打开,我仍然拒绝他,他突然伸手打向我,没头没脸的打过来。

不仅是妈妈,可能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照料人,以及同龄的玩伴,都被孩子打过。

嘟嘟和姑姑家的腾腾经常一等玩,经常会抢玩具,开始腾腾会伸手打嘟嘟,嘟嘟只是愣在那里不知道干什么,后来,嘟嘟也学会了打腾腾,虽然我并没有教他,但是抢玩具的过程当中也会伸手打腾腾。

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我们应该探寻孩子打人背后的原因。

1、孩子打人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嘟嘟不喜欢洗脸,被我强行拖去洗脸,他很不高兴,但是又抗争不过,所以很生气、愤怒;他想吃零食,我拒绝给他打开,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很生气,通过打人来表达愤怒的情绪。

2、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能控制自己

孩子大脑控制自己行为的那一部分,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孩子语言发展还不太完善,不懂如何表达自己。

两岁半的孩子,虽然已经基本和人沟通,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限,不足以让他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所以只好通过简单粗暴的动作来表达。

孩子打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1、制止。

首先要停止下来,不能支持这种行为。

有一次同学跟我说,她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爷爷抱着孩子,逗孩子玩儿,没想到孩子突然伸手啪啪啪,给爷爷几巴掌,同学见状很近很尴尬,没想到到爷爷不介意,反而乐呵呵的觉得孙子长了本事。

不管是打谁,打人时必须制止,不能养成这种习惯,让孩子觉得这是正常的行为,而是要让孩子懂得,打人是不对的。

2、发现孩子真正的需求。

打人背后有原因,或者是因为不满,或者是因为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压力等。想从根本上杜绝孩子打人的动因,就要关注孩子的需求,他的需求被满足,就不会发生打人的行为。

3、必要时可惩罚。

如果孩子打人的情况比较严重,要进行一定的惩罚,但不要体罚,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地方,禁止他自由活动,这种惩罚一定要及时,在一个小时之内,如果隔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不能把自己的行为与惩罚联系起来、那就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4、转移法。

转移孩子激烈的情绪,给孩子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情绪和注意力,这样孩子激烈的情绪过去之后,也就不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5、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读绘本,玩假扮游戏等,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习使用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行为。比如嘟嘟学会了说,我生气了。当他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后,就不会使用打人的方法。

所以,孩子打人并不是孩子变坏了,也不有意为之,而是他的发育特点决定的。妈妈们大可放心。


嘟嘟宝贝


2岁孩子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爱发脾气、爱打人,家长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引导。

1.多赞美、少批评,正面引导很重要

孩子到了麻烦的两岁,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能掌控全世界,所以他们开始探索,可是两岁多的宝宝能帮的事,基本以越帮越忙的居多。

我平时上班,只有周末有空做大扫除,结果还要应付这种越帮越忙:原本5分钟能拖完的地板,结果延长10分钟;用盆端来的水被她泼一地;叠好的衣服转身就被她弄散了……

我说的这些场景,大家肯定很熟悉,那个场面想想都崩溃。

每到这时,我都好想大声说句: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但事实上我口是心非,从不因此否定她,相反给予肯定:朵朵长大了,能帮妈妈做家务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做事,也喜欢帮大人做事,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肯定。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妈妈,你会发现当你和别人说孩子的趣事时,无论好坏,他们都会安静听你说,过会儿可能情景重现一下。

在家不能当面否定孩子,在外面更不要和孩子对着来,要知道麻烦的两岁,在外可不好招架。

孩子到了两三岁,开始慢慢理解妈妈说话的意思,但又不能领悟透彻。

就像妈妈上班前对奶奶说,孩子不喜欢吃面条,你看平时能不能多做点面条,改变一下。可被孩子听到后,会潜意识认为妈妈说我不爱吃面条,那么我就不要吃了。

有时做错事后,孩子自己立马能察觉:或站在那里不敢动,或沉默的看着成人,或大哭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犯错了,作为妈妈妈,这时请选择安慰而非指责。

你之所以指责孩子无非就是让他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既然他们已然知道,你就无需添油加醋过于指责。

就算宝宝做的事你觉得烦,你可给他们立规矩,但当着孩子的面,请管好你的嘴,不要图一时之快。你说的赞美他们懂,你否定的厌恶,他们同样知道。

2.找原因、多理解,不站在大人角度

在你看来的无理取闹,在孩子看来都有原因。

在Pizza活动中,有个爸爸独自带着孩子,不知道为何,孩子兴致不高,不像其他孩子一样积极配合。这位爸爸一开始低声劝导,后来孩子还是不配合。

噌的一下,父亲的脾气就上来了,大声斥责:你怎么这么爱无理取闹?你自己说喜欢,来了又不玩。听到父亲的斥责,孩子哇的一声哭起来。

无理取闹?我从不认为有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摔东西,成人如此,小孩同样如此。

无论是精神上的不愉悦还是身体上的不舒服,都不会是毫无头绪的无理取闹,肯定有需求未被满足。

这位小男孩或许是早起没精神,或许肚子饿了,或许他喜欢红色道具老师却给了蓝色,或许就是简单的不喜欢。

孩子没被理解没被满足所以不配合,就是无理取闹吗?作为父亲,你是有多么不耐烦才对孩子说出这四个字?

在当时那个场景中,爸爸觉得孩子应认真参与,孩子需求未被父亲满足因此不配合。

这位父亲非要求孩子积极参与的行为,是不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无理取闹呢?

我们换个角度,昨天领导拒绝了你涨工资的请求,今天安排你做事,你对此心生怨气,但又不能像孩子一样撒泼,所以你就消极面对。

在我看来,这样的你也是无理取闹。

因此,当你要去批评孩子无理取闹时,请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没满足孩子最简单的愿望。

当你了解孩子的需求后,你也许会发现原来我家孩子是个如此讲道理的好孩子。

END


我是朵朵妈妈,为写文章放弃减肥的职场妈妈。做及格的职场妈妈,带娃、职场、婚姻、生活,关注我们,让你每天都进步一点。


朵妈是大王


我们家宝宝大概两岁多的时候发起脾气来也会打妈妈,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跟孩子他妈的态度都特别坚决,就是马上制止,然后一起严肃地告诉他不能打妈妈!不能打人!这样经过几次之后,他就不再打妈妈了。这里有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找准孩子打妈妈的原因。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妈妈,一般不是真的对妈妈不满,而是想得到妈妈的关注或者情绪不好却不知道怎么发泄,我们家宝宝就是这种情况,这时候只要让他明白这种行为不对,重复几次就能纠正过来。如果孩子对父母充满敌意,也知道打人意味着什么问题就严重一些,父母要找到原因,化解孩子的敌意,才能解决好孩子打妈妈的问题。

其次,全家人在处理孩子打妈妈的问题上一定要态度坚决、行为一致。一开始我们家宝宝打妈妈的时候,孩子他妈并没当回事,结果宝宝以为这就是正确的行为模式,每次发脾气都打妈妈。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只要宝宝再打妈妈,两个人就一起坚决制止,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当他知道这么做不对时,改起来就容易多了。有的老人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说一句话“妈妈不乖,我们打她”,这就很要命了,这样带出来的孩子能指望他不打妈妈吗?所以这个问题上全家人要态度高度一致才行。

最后,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宣泄情感。我们家宝宝当时很淘气,有时候脾气上来了一时控制不住我们也会打他的小手,后来我们分析这至少也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打妈妈的原因之一,后来我们也就基本上不再体罚他了。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会通过武力来发泄情绪或表达不满,只有我们先改了,孩子才会乖乖改正。平常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跟孩子共情,通过耐心沟通教他学会怎么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当时我们给他看了一套《奇先生妙小姐》的绘本,对他正确认识情绪帮助还是挺大的。



宝爸循循尚幼


你家宝宝和我家宝宝情况差不多,我家宝宝是一岁半,我的脸都快被他抓花完了。我也是一个人全职带他,由于天气冷平时也很少带他出去玩,性格有些内向,脾气也比较暴躁。

起初我也试过很多方法,比如:轻轻打回他的手,佯装生气,冷处理,都无济于事。

后来经常带宝宝到小区的草地上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到公园喂鸽子,小兔子,引导宝宝和这些小动物们说话,伺机假装对小动物们说:它们不喜欢和打妈妈、爱生气的小朋友玩。宝宝站在一旁扑闪扑闪着小眼睛若有所思,我想他是能听懂的,他在思考自己的行为。

不轻易间发现宝宝爱打妈妈的不良习惯在慢慢消失,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现象啊。

经过这一个多月来我的刻意改变,再结合宝宝各方面的变化,我发现原来我看似在全职带宝宝,但是用心和专注陪伴他的大块时间还没有玩手机的时间长,“时间花在哪收获就在哪”。

感谢宝宝让我得到了反思和改进,朝好妈妈迈进。


木白妈咪说育儿


记得小宝1岁半时,有一段时间打人、拽头发、咬人,一不合心意就哭闹不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小宝迈入了2岁左右“第一个叛逆期”,另一方面也因为小宝由跟着我换成爷爷奶奶带,心理存在落差,一时间不适应,亲子关系出现一定的问题。

所以,孩子发脾气时喜欢打妈妈,如果尝试了几种方法都不见效的话,还是追根溯源,找找亲子关系、孩子成长路上是不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冒昧问一句,孩子爸爸去哪里呢?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纯粹,如果孩子不是内心有伤痛或是见到过类似场景,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打妈妈。

我们给出的种种小妙招、小技巧只是治标之策,如果想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和孩子多聊一聊,或是分析孩子的身体语言,是不是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不够?还是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亦或是孩子身边人有暴力倾向?

只有了解了原因,有针对性的弥补,孩子打妈妈的表象才会消失。单纯的就事论事,不深究背后的原因,才会数种措施都不见效!


俩宝娜妈mn


孩子才两岁半,有时候发脾气打人,我会觉得:他还是个孩子嘛,就忍一忍吧,可是孩子经常这样一有脾气就打人的话,确实会让妈妈有点不知所措……

说实话,如果是以前的我,肯定是心里不悦,想着“这孩子怎么一有脾气就打人啊”,但是表面还会忍耐着,假装不理睬、不介意,或者随便说一句“不可以打人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是后来我越来越发现,你越是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孩子会一发脾气就打人。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4岁6个月,如果有什么不开心,她就会大发脾气、打人。 都已经四岁半了,脾气还是很大。孩子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也不错,所以全家都是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只要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她。

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遇到朋友带着女儿在玩。我在跟朋友聊天,孩子在和奶奶玩捉迷藏,宝宝跟奶奶说:“我让你藏哪里你就藏哪里。”奶奶点头说:“好,好。”于是奶奶就猫着腰藏在了宝宝指的角落里,奶奶如果头露出头了,孩子就会很着急地大喊:“现在不要出来!我还没让你出来呢!”于是奶奶的腰猫得更低了,十分配合地把头往下低。

玩的次数多了,奶奶商量着劝孩子不玩了,结果孩子大发脾气,一边打着奶奶准备伸过来拉她的手,一边生气地说:“哼!我不要走!我还要玩!”最后,奶奶只好说:“好了好了好了,再玩一次”,接着陪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

举这个例子呢,其实是想说:现在孩子才两岁半就“允许”或者默认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打人是可以的;那么,慢慢地,就会变成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有“发脾气、打人”这个条件反射,形成这个不好的习惯。


像两岁多的孩子,还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首先

大人先要学会发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孩子发脾气打大人,如果大人不愿意、不喜欢,就直接告诉孩子:

“你这样打我,我很不喜欢,心里很不舒服。”“我不喜欢你打我,也不喜欢别人打我。”

其次

教会孩子怎么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所以才会不开心、生气,我们不允许他用打人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开心,那就教会他可以用什么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开心。



①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很生气,可以大声地跟我说:“我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

【分享】推荐一个孩子发泄情绪的小游戏——“喷火龙”:

让孩子跟着你一起扮演“喷火龙”,尝试做喷火龙的动作,把大大的火气吐出来,孩子会很喜欢的!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读读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②如果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发脾气就是想要打人,就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开心,想打一打,可以打这个皮球,可以朝着没人的地方打,但是不可以打人!”

另外,一旦孩子有一次做到了生气的时候没有打人,就给予孩子大大的表扬,这样他肯定会越来越棒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给到你帮助或启发。


小团子在幼儿园


对这个问题真是很有感触,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最近所学,分享观点如下:

一、常识里的两种应对方式

面对我们被打,如果不去考虑对方是一个才两岁半的孩子,我们头脑第一的应激反应可能是“打回去”。
如果考虑到他才是一个2岁半的孩子,且我们大概知道一点2岁多孩子的成长特征,也学习过一些“温和而坚定”的育儿理论,可能会控制自己给他自由,任由他打,发泄一阵儿、自然平复情绪。因为,毕竟两岁多的孩子,他掌控情绪、负责情感控制的大脑额叶还没发育成熟,他们的大运动发展也刚刚建立,语言表达还不完善。

二、对前面两种处理方式的分析

第一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一方面孩子会从家长的“以身作则”中模仿处理情绪的方法,下次碰到不良情绪,还是会继续选择打人的方式来处理,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大脑回路在这些一次又一次可能“重复的践行”中得到了强化,未来,他出入社会,也很可能特别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平和的处理“不良情绪”,也很可能诱发像因为一个馒头砍人致死这样的血案。

第二种,不以“打”的方式回敬孩子,母亲控制好了情绪,没有觉得孩子打自己是不尊重长辈,不会瞎想“现在都打我,那以后还得了”这些,给予了孩子情绪发泄出来、大脑得到自然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类似冷处理这样的处理方法,已经是进了很大一步。
那么,有没有第三选择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三、第三选择

总的来说,这个方法是帮助孩子锻炼大脑,支持孩子从中学会未来理性的处理方式。这个方法糅合第二种接纳孩子的态度。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因为需求没被满足,或者我们的回应不及时等而出现的愤怒、难过和伤心等情绪,他都是正常的。
就像我们的天色,有白天,也有黑夜,就像我们的天气,有晴天,也有暴风雨,情绪除了开心,快乐,满足,其它的情绪也都是正常的,是被接纳的。

同时呢,我们要与孩子的情绪在一起,感受他的情绪,并且作为妈妈,持续的学习、练习把孩子的情绪准确的描述出来,并且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碰到这个事情、你有“这样”(针对具体事件)的情绪。

2、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
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善,当他们情绪生发出来,又不能很好的认识、控制(大脑发展机制)情绪之前,很可能就会动动小手,通过打的方式发泄出来。
请接纳孩子的方式,但是,并不代表你要忍受着被打。
3、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可以引导孩子打枕头,或者深呼吸,或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稍微吼叫的方式发泄。
4、复盘引发打人的事件
当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带着孩子一起回顾引发脾气爆发、打人的事件,如果是孩子的某个需求没被满足、或者做某个事情不被妈妈允许,请温和的继续坚持你的原则。

如果是还可以有商量余地的事件,请教给孩子说:下次如果碰到类似的事情,请他好好的怎么表达、跟你商量。妈妈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是可以同意他的。

四、应对忌讳

  1. 当我们在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2. 千万不能把焦点聚焦在孩子打人不好、不乖这样的标签上;
  3. 千万也别借由此,说他不乖、不懂事,妈妈不再爱他、喜欢他这类的话;
  4. 也不要因为强烈的情绪和打人的动作而为事件本身的“原则”妥协;
  5. 不借由转移注意力,避开直接面对情绪。

情绪爆发的时候,正是孩子发展的时候,也犹如生病是免疫力提高的契机一样,请你也守护好孩子管控情绪的大脑。

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这些方法也不是用一次两次就立马见“效果”那种,请坚信、耐心的持续这么做,孩子的大脑一定会发展成为健康的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情绪的好孩子的。


我是芳疗照护达人橙色苹果,致力于传播芳香疗法在照护儿童和家人时的应用。和万千妈妈们一起做靓丽的家庭照护达人,用国外已悄然流行的自然的方式养护美美的自己,照护自己和家人少生病,生病少去医院,去医院少用抗生素。享幸福生活!同时主要探索和实践妈妈全方位成长、提升幸福力,欢迎右上角关注。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欢迎分享给你爱的人。

橙色苹果幸福力信差


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模仿学习期,妈妈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或家人在情绪激动或吵架时,会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如果有,那么应该从改变自己和家人开始,因为你们的行为可能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如果没有,那么应该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意识到“打妈妈”的这个行为是否正确,包括,家人的态度也很重要。

比如,我有个朋友,孩子生病吃药,原本都表现的很好,突然有一次,孩子把喝进嘴里的药水吐了出来,爷爷奶奶看到后哈哈大笑,说这孩子真聪明,知道药是苦的会吐出来。之后,朋友再给孩子喂药,孩子就一直吐出来。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吐出来已经不是因为不想吃药,而是她觉得“吐药”的这个过程很好玩,而且身边人的笑声也反馈给孩子“这样做很好玩”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朋友无论怎么引导孩子,都没有成功。

所以当孩子出现“打妈妈”的这个行为,无论是开玩笑也好发脾气也好,家人的态度都很重要,不要因为开玩笑或好玩而跟孩子嘻嘻哈哈,而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这种行为。

另外,孩子发脾气喜欢打妈妈,是因为孩子认为妈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面对妈妈,他会表现得肆无忌惮,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所以妈妈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释放情绪。

比如找到孩子生气的原因,帮助孩子化解矛盾,和孩子一起运动,释放身上不好的能量等等。千万不要采用打骂的形式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愈挫愈勇,越闹越厉害,甚至有可能表面服从,内心抗拒,积压越来越多不好的能量。


乐观佰爱


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打妈妈,主要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表达情绪的途径通常是哭。饿了会哭,痛了会哭,总之,不高兴了他们就会用哭这种方式来表达。等慢慢长大后,他们又会学到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打人,咬人,扔东西等等。这些方式的习得通常是跟着身边人或是电视、电脑、手机上学到的;或者是因为偶尔试用了一次,很管用,就一直采用这种方式了。

因此,孩子发脾气打妈妈的解决办法不是坐淘气椅,打回去,冷处理,而是找到他这样做的根源,然后教给他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

一是检查一下自己平时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会把气撒在别人身上。有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在遇到问题时,去埋怨别人。比如,因为忘记关水龙头,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水。我们常常会指责别人说:你总是这样,什么事都记不住。其实,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觉得,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应该把怨气撒在别人身上。于是,他们在不高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打身边的人。因为妈妈经常照顾他,就在身边,当然就先发到妈妈身上了。

二是告诉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如何发泄情绪。有情绪很正常,那么怎样发泄才会不伤害别人,还能不感到压抑呢?我们不妨教给孩子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生气了要告诉妈妈为什么生气,妈妈帮你解决。如果确实感到很委屈,可以哭出来。同时,还要告诉孩子打妈妈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妈妈会很难过等等。

这些都需要家长长期的观察和有耐心的引导,但能够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也值得。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