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三大泡之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泡饃是西安婦孺皆知的美食,有學者發文說更為準確的叫法應該是葫蘆頭泖饃。泖和泡在西安方言中近乎同音,以訛傳訛大家都叫葫蘆頭泡饃了。《中華大字典》載,泖:平靜的小湖也,似乎和葫蘆頭完全不沾邊。我還是從俗,謂之,葫蘆頭泡饃吧。

陝西三大泡之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泡饃由來已久,一說,唐長安城有專門賣豬肚,豬腸的“雜羔”,由於味道腥羶,生意冷清,勉強維持。藥王孫思邈,自耀州至終南山採藥,路過長安街頭,見“雜羔”店少有人吃,自己親嘗,亦覺得腥羶味難耐。遂撰一方,親自指點一二,並將隨身攜帶之裝藥葫蘆贈送店家。店家遵照孫思邈的方法烹飪,果然腥味被除且鮮香無比。食藥同源版的“雜羔”就此誕生,店家為紀念之取名葫蘆頭,流傳至今。另外一說是,葫蘆頭源於宋代市食中的“煎白腸”,西安人把豬大腸頭叫做肥腸頭,一尺來長的肥腸頭煎煮之後收縮的很似葫蘆,故謂“葫蘆頭”。二者相較,後者或更可信。

陝西三大泡之葫蘆頭泡饃

長安城中,葫蘆頭泡饃不如牛羊肉泡饃普遍。屈指可數的幾家專營店鋪,多集中在南院門和小南門左近。有“春發生”者是其中翹楚,其店名大概取自杜工部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吧。春發生烹製的豬大腸無異味,手續繁雜。除了清洗外,需要經過焙烤,小火慢煮四五個小時,再晾乾水分,與豬骨,整雞合煮三小時始成。至此,湯濃而白似牛乳,大腸香軟可口。葫蘆頭泡饃所用之餅不同於牛羊肉泡饃的餅,此餅乃半發麵餅。掰妥的饃置於碗中,師傅於爐灶邊,將滾開的湯澆在碗中,完全浸泡饃塊,再用手勺扣住饃塊,將碗中的湯瀝回鍋中,如此反覆三五次,以饃熱透,入味為度。此法即所謂“泖”。

陝西三大泡之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泡饃店裡通常還有燻大腸,燻豬肝,燻蛋,燻豆乾之類熏製品出售。燻大腸最為出名,謂之“梆梆肉”。買來下酒是最好的。梆梆肉得名於叫賣,舊時,賣燻豬下水者,皆是行商,背一橢圓木箱走街串巷的叫賣。不吆喝,只是敲擊來手中木魚狀的木梆梆,邊走邊敲。深宅大院小巷盡頭的人們聽到聲音就知道賣燻大腸的來了。梆梆肉在坊間被戲稱為“兩頭望”。豬下水屬於草根食品,深宅大院的媳婦們愛其美味又羞於被其他人看到,每每購買梆梆肉時,必先左顧右盼,沒有相熟的人才匆匆買了,急急回家。有好事者稱其“兩頭望”。(注:這個兩頭望,純屬坊間傳說,不足為信也。)

陝西三大泡之葫蘆頭泡饃

泖好的葫蘆頭泡饃端上來,中間幾片肥腸潔淨白皙,周圍是軟而勁道的粉絲,翠綠的香菜。佐以泡菜,辣椒醬,一碟燻腸,幾塊燻豆乾,一瓶濁酒,可以回大唐了。

陝西三大泡之葫蘆頭泡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