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貨幣及標準有哪些?

用戶69288316



談歐洲中世紀,就不能不回溯到羅馬時代:公元前23年,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凱撒的侄子屋大維(奧古斯都)頒佈法令,將羅馬的貨幣體系加以規範,規定羅馬主要的三種金屬貨幣間按1奧里斯(aureus)金幣=25迪納厄斯銀幣(denarius)=400阿斯銅幣(as)兌換。

(羅馬迪納厄斯銀幣)

阿斯起初本是重1羅馬磅(libra,合12盎司uncia,約328克)的青銅幣,長期以來一直是羅馬城邦共和國的標準貨幣,《十二銅表法》中關於犯罪的罰金都是用這個單位來計算的。但如此沉重的貨幣肯定不易攜帶和交換,因此自出現之日起,阿斯幣就不斷在縮水,最終縮到只有2盎司。與此同時,羅馬正在一步步擴張,與外界交流日益頻繁,銅幣不再能滿足需要,布匿戰爭的勝利更是使羅馬獲得了數萬泰倫脫(talentum,古典世界通用的重量單位,相當於100羅馬磅)白銀的戰爭賠款。於是羅馬人從公元前268年開始,參考古希臘著名的德拉克瑪幣(drachma)鑄造自己的銀幣迪納厄斯,迪納厄斯幣重約4.5克,即大約1/72羅馬磅,迪納厄斯的意思是“十”,表示其相當於縮水後的十個阿斯的價值,和第納厄斯一起出現的還有一種小額白銀輔幣塞斯太爾司(sestertius,意思是2 ½,也就是2.5個阿斯,1/4迪納厄斯)。不過,銀幣被引入日常生活後引起銅幣的進一步貶值,很快迪納厄斯就名不副實,可以兌換16到17個阿斯了。


實際運作中,貴金屬貨幣很難一直維持足值,歷代羅馬皇帝或多或少都有偷偷減輕鑄幣分量,或者添加廉價金屬,來解決自身的財政危機的行為,到了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內部就出現了貨幣危機,官方鑄幣信用幾乎崩潰,為了挽救這一局面,公元284年上臺的羅馬皇帝戴裡克先宣佈,用1/60羅馬磅黃金鑄造一種新的金幣代替奧里斯,叫做蘇勒德斯(solidus);君士坦丁一世上臺後,將蘇勒德斯略作貶值,定為1/72羅馬磅,即4.48克。這種金幣在帝國新都君士坦丁堡鑄幣廠生產,主要用於稅收、國際貿易和其他外交大額支付,幾百年間,這種金幣一直維持著足值,是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標準貨幣,也是整個地中海經濟圈最具國際信譽的貨幣。

(公元4世紀的羅馬蘇勒德斯金幣)

蘇勒德斯金幣的面值相當大,對普通來人來說使用不便,所以君士坦丁堡的鑄幣廠還生產兩種小額金幣作為輔幣:塞米西斯(semissis,意思是1/2)重量和價值為蘇勒德斯幣的一半,特雷米西斯(tremissis,意思是1/3),又叫特雷斯(triens),蘇勒德斯幣的1/3。與此同時,隨著西羅馬的崩潰,接管了西歐的日耳曼人國家也以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的名義和頭像仿製和發行自己的金幣。起初,西歐的貴金屬保有量還較為充裕,西歐出產的蘇勒德斯質量幾乎和君士坦丁堡的一樣好,但西歐的經濟條件畢竟與富裕的東方相去甚遠,除了奴隸,根本沒有像樣的貿易商品產出,從東方購買的奢侈品又大大消耗了他們的黃金,因此法蘭克人很快就陷入黃金不足的窘境,無力再大量鑄造蘇勒德斯,只能滿足於發行量不斷減少的特雷斯幣,最終在8世紀,除拜占庭帝國治下的意大利和穆斯林的西班牙,西歐完全停止了金幣的生產。


(哥特人仿製的特雷斯金幣,較為粗糙)


黃金既然逐漸枯竭,那隻能用白銀來頂替,法蘭克人在墨洛溫王朝時代開始鑄造一種新的迪納厄斯銀幣。在羅馬帝國末期,舊迪納厄斯幣經過多次貶值,已經退化成幾乎不含銀的劣質銅幣,價值不足1/1000蘇勒德斯,而這種新迪納厄斯銀幣,雖然重量只有1.2-1.3克,但畢竟是貨真價實的銀幣,在跌入谷底的黑暗時代裡或可以勉為其難的擔負起標準貨幣的使命。加洛林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父子最終確定,新迪納厄斯幣由1/240磅白銀鑄造而成,這就是通行於整個中世紀的德涅爾幣(denier)的詞源和由來,英國的便士,德國的芬尼(pfennig)也正是這種銀幣在各地的異名。此後的5個多世紀裡,它不僅僅是西歐的代表貨幣,也是唯一通用的貨幣。

(公元10世紀初,法蘭克王國鑄造的德涅爾銀幣)

新迪納厄斯在樣式和重量上基本就是西歐尚存為數不多的特雷斯金幣(較之拜占庭標準已略有貶值)的銀質翻版,根據金銀1:12的“天然”兌價,不難得出這樣的等式:1磅(銀)=20特雷斯=240新迪納厄斯(德涅爾)。剛才提到的,由法蘭克人鑄造的特雷斯金幣,構成了後來法國的“蘇(sou)”,英國的“先令”等的詞源;而拉丁語“磅”,也正是法國的“利弗爾(livre)”,意大利的“里拉(lira)”等標準貨幣單位的由來。自此,統治西歐近千年的貨幣換算標準關係建立了起來,在法國,它是1利弗爾=20蘇=240德涅爾,在英國,它就是1鎊=20先令=240便士。

另外,利弗爾(磅)雖然被用作最高級的貨幣計量單位,但在現實的流通中並沒有如此重量級的金銀鑄幣與之對應,只是純粹用於記賬而已。與之相似的還有馬克(mark),這是個日耳曼的重量單位,2/3磅即8盎司,約合250克,因諾曼人在歐洲的擴張而普及。不難算出,1馬克重量的白銀可鑄160個德涅爾,這也正是作為貨幣單位的馬克所表示的價值。

由於中世紀的歐洲萬邦林立,封建割據,從而造就了歐洲不同區域貨幣發行,成色的多樣性和碎化,鑄幣權,是封建領主最為重視的封建權力之一,尼德蘭、意大利這樣商貿繁榮的地方,貨幣種類可以高達400種以上。


最早試圖建立統治疆域內單一幣制的國家,就包括中央王權相對強大的法國,在當時法國境內,各種教會和封建領主都自行鑄造形制,價值,兌換率各不相同的各種德涅爾幣。1204年,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擊敗英國國王約翰,收回了諾曼底、安茹、曼恩等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北部和西部的大片領地,並廢除了當地的獨立鑄幣權,將鑄幣廠歸入王室的直接統轄之下。但是,腓力並未在這些地區強行推廣他的巴黎德涅爾,而是沿用了當地的圖爾德涅爾(denier Tournois),它由聖馬丁修道院在圖爾鑄造,因幣值較小但成色保持較好而受到使用者的偏愛,很快巴黎也開始仿製。13世紀末,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迎娶香檳女伯爵讓娜,兼併了香檳伯爵領,從此普羅旺斯也鑄造起圖爾德涅爾。與此同時,國王還頒佈法律,讓封建領主們保留鑄幣權的同時卻限定“封建”的鑄幣只能在發行人的領地內使用,從而完全杜絕了其他鑄幣對圖爾德涅爾的挑戰


晴天有時下豬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歐洲歷史上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公元1640年)的這段時期。而而相對於中國來說則是從南北朝到明末,這一期間中國的貨幣形式大體為:1.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大動盪時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造成貨幣缺乏統一性和連續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這個時期還超凡脫俗地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錢。陳太和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隋朝:隋五銖
唐朝:開元通寶宋朝:交子,是北宋於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發行的貨幣。初始發明人為成都知府張詠。被認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 會子,是南宋於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辦、戶部發行的貨幣,仿照四川發行錢引的辦法發行。會子是宋朝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匯票、支票)。
元朝:至正通寶明朝:洪武通寶
由於那時每個朝代甚至每個皇帝時期的貨幣樣式都不同,所以只在每個朝代中選取一到兩個貨幣進行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