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处于中央王朝难以真正管辖的区域,尤其是辽河流域以北的松嫩平原区域,常年居住着诸多茹毛饮血的渔猎部落,是历代中原统治者羁縻统治的蛮荒之地,即使是龙兴于东北的满清政权,在入关之后也将东北封禁,寒冷的东北依旧是人们眼中披甲人流放九死一生的宁古塔之地。那么,东北是如何能够在近现代成为北大仓呢?

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图/今日东北

01 先天优势

东北地区虽然维度较高,但是在夏季与华北地区一样属于水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性气候,进行农业耕种与居住的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并无太大差异。另外,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由于长期未遭开发,因而具有惊人的自然资源储量,无论是木材还是矿藏,亦或者说充足的水资源与肥沃的黑土地,都是足以容纳大量人口的资源储备。因此,东北地区不开发则以,一旦开发必然拥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潜力。

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图/东北大平原

02 移民浪潮

无论在怎样的社会模式之中,人口都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可以实现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清朝中期以前的东北大地人丁稀少,除了少量的满清军事力量与流放罪犯之外,稀稀落落的渔猎部落占据了东北的大部分区域。

19世纪中叶,沙俄在北方的威胁迫使清政府被迫放开了“柳条边”,撤销了对于东北的封禁。恰在此时,山东地区遭遇连年旱灾,饥寒交迫的灾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规模涌入东北地区,从路上(山海关)到海上(渤海湾)两个方向纷至沓来的中原难民如洪水一般迅速覆盖了从辽东半岛到黑龙江畔的大片无主荒地,为东北的开发建设一次性填充了人力资源。

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图/闯关东

03.衣食住行

解决了人口问题之后,自然资源丰饶的资源东北与北大仓之间只剩下了一个问题,就是数量庞大的移民如何在东北地区谋生。最先解决的便是粮食问题,首先,传统的中原旱地作物高粱与明朝之后的高产作物代表玉米在东北大地上快速推广,此外,19世纪末因为日本侵略而逃入中国境内的大量朝鲜族移民在辽宁试种水稻成功,随后便迅速在整个东北地区推行,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东北大米在后世的尊享地位自此开始。

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图/五常大米所处的稻田

在衣着方面,明朝之后逐渐在全国普及的棉布衣着在东北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大棉袄,二棉裤”的标配可以扛得住东北零下四五十度的恶寒。居住方面,清朝时期的暖地垄与火炕在东北居民家中快速普及,使得东北人民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可以在炕头悠然地唠嗑、喝小酒与吃火锅,大大提高了冬季的生活质量,形成了今天全国人民印象中的东北印象。

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图/东北暖炕

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充足的移民,再加上革新的生活技术条件,让曾经寒冷的北大荒完美转型为北大仓。

苦寒的东北如何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大仓?

参考文献:

1.近代东北史

2.中国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