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一直传承着对祖先的崇拜,而祭拜先人也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奠基人,其历史影响无人能比,中国自古以来也延续着对他的崇拜与祭祀。新郑古称“有熊”,相传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之地,历代文献多有记载,黄帝传说在新郑也广为流传。同时,民间对黄帝的祭拜也源远流长。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历史上对黄帝的崇拜与祭祀。一方面就官方而言,是把他当成是始祖和帝王的身份来祭祀,是为政治服务的,体现其所建立王朝的正统性,表达自己是继承黄帝衣钵,君权神授,为其合法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则是表达一种朴素的祖先与英雄崇拜,是一种祈求,是情感的寄托,为的是祈求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人民大众的信仰反映了人们情感的底层最能代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的民俗会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流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正是传承中的民俗围绕社会需要而做出适当调整的反映。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许多民俗仪式正在逐渐的简化,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甚至民俗本身也在逐渐的改变,更多宝贵的民族精神更是逐渐消失。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历代以来,官方与民间祭祀轩辕黄帝不断。

新郑具茨山风后顶有轩辕庙、南崖三宫,县城中则有轩辕庙、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三皇"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宋金时期逐渐被医家作为一个整体奉为医学始祖。到了元代时仍祭三皇,虽然规定伏羲、神农、黄帝仍由国家祭祀,但是祭祀祀不再由皇帝亲祭,改由太医主祭。政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将"三皇"奉为医学祖神,模仿孔庙与医学校并行建立三皇庙,每年春秋两季举行2次国家大祭,开创了医祀三皇制度。

《元史·志第二十七·祭祀五·郡县宣圣庙》载:“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术者,以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于是全国各地普建三皇庙。黄帝也被成为医学祖师,而元以前的的黄帝庙、轩辕庙,有的则成了祖师庙。

比如新郑具茨山的轩辕庙、县城中的轩辕庙,就改称了祖师庙。而新郑县城的三皇庙也由此而来,鹿邑轩辕黄帝庙也被称为祖师庙。

新郑县志中所谓的祖师庙即为古代祭祀黄帝轩辕庙,如下图: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下面是《新郑县志·重修三皇庙碑记》有关三皇庙的记载:

该碑发现于1985年,现存城内北街三队王红旗家中。碑高132厘米,宽43厘米,厚12厘米。该碑两面刻文。碑文系邑廪膳生秦景兆所撰,增广生员秦冠书丹。该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碑记全文楷书,共142字。

全文如下 :

盖闻有功德于民者,世世禋祀勿替。县北门内旧有三皇圣祖庙,旁列十代名医。神像辉煌,照人耳目。但年长日久几经风雨剥蚀,遂致暗淡无华。有监生刘广,祀生秦炳元,约会合邑绅士各捐资财以成胜果,庙宇墙垣灿然可观。工既告竣,市之人莫不争先快睹。此因神功垂于无穷,实人力为之更新云。

据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郑县志》记载:“三皇庙在北门内东首,祀伏羲、神农、黄帝。”至于碑记中所说“旁列十位名医”,由于资料缺乏,无考。此庙今废。

可以看出,与元史记载完全相吻合。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明清时期,朱元璋对于三皇、五帝的祭祀,废除太医主祭,仍由皇帝或皇帝派遣官员祭祀。

明嘉靖五年(1562年)于新郑西南具茨山风后顶南修建“南崖轩辕宫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崇祯三年重修新郑具茨山轩辕宫三皇殿。清代祭祀黄帝基本沿袭明代。

明清时期,这一制度逐渐褪去政治光环,三皇庙与药王庙同时出现,演变成民间百姓祈求祛病攘疾的庙宇。而新郑的三皇庙也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废弃。

《新郑县志·明风后岭摩崖题记》如今三宫也只剩一个了:

新郑县城西南约20公里,有历史名山大隗山之主峰风后岭,海拔793米,其东南北三面为悬崖峭壁,旧为仙人隐居和游览胜地。相传峰之命名来源于黄帝三公之一——风后。旧时峰顶建有轩辕庙。东南山腰间建有“三宫”:头宫奶奶庙,二官天爷庙,三宫天主庙(祀伏義、神农、黄帝)。附近有黄帝避暑官、御花园,并凿有马仙、康仙洞。这里山峰险峻,风景宜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县黄水保某人荣任宝丰县前到此游览,看到有些建筑被毁。便在三宫北侧创建看山之神庙一座,塑神一尊,以示敬仰。并在庙后山崖上书写凿刻摩崖题记一块,长80厘米,宽60厘米。现庙存而神像已毁,题记的字迹已风化不可辨认。只有“万历十一年”“新郑县黄水保荣任宝丰县创修”请字尚可辨认。

从轩辕庙到祖师庙:

后世庙宇历经数百年,多有倾塌、遗弃的,以及改祀其他的。

祖师庙一般是供奉某个门派的公认的修行好的祖师,对于不同的门派宗教,所供奉的祖师人物也不同,甚至朝代不同,供奉的祖师也不同。

在流传下来三本新郑县志里,祖师庙也只出现一次,后世应该被遗弃了。

而早期北边的显龙宫原来是祭祀黑帝的,也就是民间的真武大帝。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真武大帝所在庙宇,也叫做祖师庙。

到了后事,祖师庙(显龙宫)中供奉的是谁,多数人已经不清楚。

比如《重修显龙宫碑记》中,连供奉的是不是真武大帝都已经不确定了:

该碑现存县城北关轩辕故里纪念馆大殿内侧东山墙上。碑高261厘米,宽67厘米。廪生员陈泰来撰文,邑庠生员秦汉章书丹。清乾隆四十八年五月立。全文如下:

邑北门外旧有显龙官,构庙以奉玄帝,尊神者也。创建已久,碑记无存。虽屡经重修,不过稍为补葺。去年秋阴雨连绵,忽倾圯。四旁居人皆侧然心伤。太学生郑智与张家声、冯琯、冯天锡等,纠合众人募化重修。经始于壬寅季秋,,落成于癸卯仲夏。鸟革翠飞,焕然一新,其为功岂浅鲜哉!昔吾家后山有云后人作记,乃论体,非记也。虽然,不可不详论之。粤考《周礼》,有祀五帝之文。又曰以玄玉祀黑帝。夫黑与玄,异名而同实,其所祀即玄帝也,明甚。后人注《周礼》,又强为之立名,则诞甚也。

前面,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北门外立“轩辕故里”碑。

到了清朝后期,而改祀黄帝,更多的称祖师庙为黄帝庙,林则徐参观的即是此处。

引: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山大学近代史研究室编《林则徐集》,其中一则日记载:“道光十七年二月,二日,戊辰,晴,……又十七里迎经店,又五里袁家铺,郑州、新郑交界。又十里郭店铺,署新郑令李丞(嘉礼)来迎,并具馔。饭罢又行二十里抵念里铺,又二十里新郑县,有轩辕故里及欧阳文忠公墓碑。由北关外转至东关内行馆处,郑州施牧送至此,黎同知(淦)亦从汴省来见。”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民国期间,民间祭祀黄帝依旧,新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群众登具茨山风后顶轩辕庙或城区轩辕故里祠焚香祭拜始祖黄帝。

于是后世就有纪念黄帝三月三庙会,与纪念真武大帝成了同一天。

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为何黄帝与真武大帝是同一天诞辰这种类似的疑惑,原因即由此而来。

下面是有人做的研究:

元代官方意志再次对民间信仰加以影响。元代仍祭三皇,规定伏羲神农、黄帝仍由国家祭祀,但是祭祀不再由皇帝亲祭,改由太医主祭,认为黄帝是医家的祖师,下令各地设三皇庙,于是全国各地普建三皇庙,因此元以前的黄帝庙、轩辕庙,多称为祖师庙。

河南新郑具茨山黄帝庙、县城轩辕庙,俗称祖师庙即因此而来。

从元代到80年代末,新郑的黄帝信仰,出现了两个看似很有冲突的现象:祖师庙里供奉的不知何人;文献记载是黄帝,民间却知祖师者多于知黄帝者。清顺治、康熙、乾隆时期《新郑县志》都有记载轩辕庙在在县西大隗山巅,然而却没有记载民众的信仰情况。文献资料的缺乏,只有通过对当地民众的采访,来唤回历史的记忆。这里摘录早期前人采访离始祖山最近的七个行政村,20位老人,询问他们所经历的历史。首先对询问始祖山上的黄帝庙的称呼和庙里供奉何人,结果如下: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由上表可知,绝大多数老人把山上黄帝庙称为祖师庙,可见深受历史的影响,而庙里供奉何神,答案却是相当的复杂,没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见,其中有13位老人不知道供奉何人,五位老人认为是老子,只有一位认为是黄帝。

从祖师庙到黄帝庙的回归

20世纪80年代后,在改革开发的推动下,寻根旅游兴起,新郑政府在陕西黄帝陵影响和新郑有识之士推动下,开始开发黄帝文化。1983年秋,时任新郑县城关乡经联社主任的赵国鼎先生去海南省崖城县(今三亚市)考察,受到该县政府秘书黄豫根的热情接待,黄秘书说起他们村的祖籍在河南,祖辈说黄帝是他们的祖先,受战乱影响迁到海南后村名改为河南村,并把姓氏改为黄姓,时刻想着回家乡寻根。在赵国鼎先生的邀请下,海南岛三亚市河南村黄姓10余人于当年冬来新郑黄帝故里寻根拜祖,结果此时黄帝故里被县兽医院所占用,且破烂不堪;始祖山上的轩辕庙由于文革的破坏,没有庙顶,只有黄帝像。当时作为新郑人的赵国鼎羞愧万分,感到故里破坏严重,对不起祖先,于是提议政府对故里加以修葺,对黄帝文化加以重视。

进入1990年代新郑政府全面提升黄帝文化。从1992年开始,召开炎黄文化研讨会和举办旅游节,并加大对黄帝故里和始祖山的建设,深入人心的祖师此刻回归黄帝,祖师庙也改名为黄帝庙。在政府的推动下,始祖山独特的黄帝资源得到开发,并每年都举办拜祖盛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黄帝民间信仰分析--以河南新郑始祖山为例》转载:

笔者也对当地的青少年人进行了采访,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始祖山上的是黄帝,并且都能讲出许多黄帝的传说故事,可见“民间信仰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较大,地方文化传统的独立性没有那么强,因此表现出来一种相对正统化和单一化的特点。”

有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帝信仰上,新郑官方和民众之间大致有这样一种关系:第一,在利益方面,双方并不冲突,可以说民众支持官方对信仰的重新闸释,这样信众范围不但扩大,而且周围百姓也可从信仰文化旅游中得到实惠。第二,在情感方面,双方一定得冲突,冲突的主题,则是角色的变动,民众由主角变为配角。而这一冲突也随着大众经济、精神利益的提升,而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官民关系相当的融洽。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信仰的形成,便是一个突出表现。因此“每一种信仰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孕育、生成的,既得到多方滋养,又受到它们的限制。”

对于受黄帝传说故事影响较大的地区,信仰意识比较浓厚,人们对神灵的信仰较为虔诚。通过对神灵的信仰与祭祀,满足人们的精神安慰,而其他地区没有这种民俗信仰的氛围。信仰观念则相对淡对某个神灵的信仰,人们总是相信他的真实存在,相信通过人们虔诚的敬仰,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人们往往把自己不能解释的现象都付诸于神灵的保佑,由此则对神灵的信仰有增无减,并形成一种习惯,形成民间记忆,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因为“习惯或常规是自发的,人们对它的遵从往往也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自动遵守的过程,它作为行为准则,很少引发行动者对它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习惯或常规发挥作用,常常不需要做出太多的解释人们总是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黄帝存在或不存在的信仰即由此而来,其他人文始祖也类似。

新郑轩辕庙的前身:祖师庙

据始祖山下风后岭、青岗庙等村的老人的回忆,他们对一个年代记忆尤深,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当时新郑大旱,新郑绝大多数颗粒无收。而当时的始祖山周围,庄稼却收成很好,当时的民谣称“十里之众信祖师,祖师绕山保十里”,其实用科学可以解释,那是因为环山周围湿气重,水分相对较多之故。但民众却把此种现象归结于自己的心诚,换得神灵的庇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