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丰小麦课堂—第五节、小麦根腐这样治

科丰小麦课堂—第五节、小麦根腐这样治

小麦根腐病

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 北等麦区广泛分布,黄淮海冬麦区发生也很普遍。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枯病、青死病等,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复合侵染引 起的病害。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病菌可寄生也可腐生,适应能力极强,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侵染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作物和45个属的禾本科杂草。病菌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致病力有差异。

[病害症状]:苗期主要为苗腐,造成麦苗大量黄化和死亡(图29); 成株可出现“青死”症状(图30)。成株叶上病斑初期为梭形或椭圆形褐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图31)。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常形成大型云纹状浅褐色斑,扩大后整个小穗变褐枯死并生黑霉。病小穗不能结实,或虽结实但种子带病,种胚变黑,轻者仅胚尖变褐,种形不变,重者全胚呈深褐色,种子瘦小,有的病粒胚不变色,而在胚乳腹脊或腹沟等部位产生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梭形斑。

[发生规律]:病害初次侵染主要来自病残组织中的分生抱子。发病后病菌产生的分生抱子可再借助于气流、雨水、轮作、感病种子传播。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若干年。小麦根腐病的流行程度与菌源数量、栽培管理措施、气象条件和寄主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科丰小麦课堂—第五节、小麦根腐这样治

胚芽綃和叶基部腐烂 麦苗大量黄化.死亡

图29小麦根腐病苗期症

科丰小麦课堂—第五节、小麦根腐这样治

根冠下节间变褐 根腐病引起的“青死”或“白穗”

图30小麦根腐病根部和穗部症状

科丰小麦课堂—第五节、小麦根腐这样治

图31小麦根腐病叶部症状

【防治措施】:

1•菌源数量:田间病残体多,腐解慢,病害初次侵染菌源积累多, 发病就重。

2•栽培措施:耕作粗放、土壤板结、播种时覆土过厚、春麦区播种过迟、冬麦区播种过早以及小麦连作、种子带菌、田间杂草多、地下害虫为害引起根部损伤等因素均有利于苗腐发生。麦田缺氧、植株早衰或叶片龄期长,小麦抗病力下降,则发病重。

3•气象条件: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及幼苗受冻害时根腐病发生重。 小麦抽穗后出现高温、多雨的潮湿气候,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加重。黑龙江春麦区小麦抽穗后正值雨季,湿度高,气候温暖,雨湿条件对根腐病 发生发展十分有利,因此,根腐病是这一地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华北、 西北麦区由于湿度低,病害轻。在25℃下病害潜育期5~7天。气温 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便大量染病甚至流行成灾。

4•小麦抗病性:小麦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品种。

[防治方法]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防病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该病为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

1 •选用抗(耐)病良种因地制宜地选用中抗或高抗品种,避免种 植感病品种。春小麦可选用龙麦23号、龙辐麦7号;冬小麦可选用豫麦 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2号、秦麦12号、西农 1376 等。

2.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苗期根腐病的关键是麦田不能连作,可与亚麻、马铃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轮作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要散铺,过干应镇压,提高播种质量;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和中耕 除草,防治苗期地下害虫。

3. 化学防治

(1) 药剂拌种或包衣:播种前用24 %福美双•三唑醇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 : 50包衣,晾干后播种,防病效果较好。也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三唑醇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卫福合剂、58%倍得可湿性粉剂、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80%喷克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杀菌剂与增产菌(使用剂量:种子重量的0.04%-0.06%)混和拌种可促进小麦生长,消除三唑酮等杀菌剂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2) 药剂浸种: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在80%以上。

(3) 喷药防治:重病年及时喷药保护。

第一次在小麦扬花期喷洒 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 000 ~ 4 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对水75千克喷洒;

第二次在小麦灌浆期至乳熟初期喷洒70%代森猛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间隔 15天。或者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5%特谱唑乳油2 500倍液,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种子包衣或拌种结合成株期喷药保护可有效控制根腐病的发生与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