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豐小麥課堂—第五節、小麥根腐這樣治

科豐小麥課堂—第五節、小麥根腐這樣治

小麥根腐病

在我國東北、西北和華 北等麥區廣泛分佈,黃淮海冬麥區發生也很普遍。小麥根腐病又稱根腐葉斑病、黑胚病、青枯病、青死病等,是由一種或多種真菌複合侵染引 起的病害。主要為害幼苗或成株的根、莖、葉、穗和種子,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病菌可寄生也可腐生,適應能力極強,寄主範圍很廣,除為害小麥外,還能侵染大麥、燕麥、黑麥等禾本科作物和45個屬的禾本科雜草。病菌在不同小麥品種上的致病力有差異。

[病害症狀]:苗期主要為苗腐,造成麥苗大量黃化和死亡(圖29); 成株可出現“青死”症狀(圖30)。成株葉上病斑初期為梭形或橢圓形褐斑,擴大後呈長橢圓形或不規則褐色大斑,中部色淺,氣候潮溼時,病部產生黑色黴狀物,即病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圖31)。葉鞘上病斑不規則,常形成大型雲紋狀淺褐色斑,擴大後整個小穗變褐枯死並生黑黴。病小穗不能結實,或雖結實但種子帶病,種胚變黑,輕者僅胚尖變褐,種形不變,重者全胚呈深褐色,種子瘦小,有的病粒胚不變色,而在胚乳腹脊或腹溝等部位產生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梭形斑。

[發生規律]:病害初次侵染主要來自病殘組織中的分生抱子。發病後病菌產生的分生抱子可再借助於氣流、雨水、輪作、感病種子傳播。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若干年。小麥根腐病的流行程度與菌源數量、栽培管理措施、氣象條件和寄主抗病性等因素有關。

科豐小麥課堂—第五節、小麥根腐這樣治

胚芽綃和葉基部腐爛 麥苗大量黃化.死亡

圖29小麥根腐病苗期症

科豐小麥課堂—第五節、小麥根腐這樣治

根冠下節間變褐 根腐病引起的“青死”或“白穗”

圖30小麥根腐病根部和穗部症狀

科豐小麥課堂—第五節、小麥根腐這樣治

圖31小麥根腐病葉部症狀

【防治措施】:

1•菌源數量:田間病殘體多,腐解慢,病害初次侵染菌源積累多, 發病就重。

2•栽培措施:耕作粗放、土壤板結、播種時覆土過厚、春麥區播種過遲、冬麥區播種過早以及小麥連作、種子帶菌、田間雜草多、地下害蟲為害引起根部損傷等因素均有利於苗腐發生。麥田缺氧、植株早衰或葉片齡期長,小麥抗病力下降,則發病重。

3•氣象條件:土壤過於乾旱或潮溼及幼苗受凍害時根腐病發生重。 小麥抽穗後出現高溫、多雨的潮溼氣候,病害發生程度明顯加重。黑龍江春麥區小麥抽穗後正值雨季,溼度高,氣候溫暖,雨溼條件對根腐病 發生發展十分有利,因此,根腐病是這一地區小麥的主要病害;華北、 西北麥區由於溼度低,病害輕。在25℃下病害潛育期5~7天。氣溫 18~25℃,相對溼度100%,功能葉片和麥穗便大量染病甚至流行成災。

4•小麥抗病性:小麥不同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但尚未發現免疫品種。

[防治方法]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和栽培防病為主,輔以藥劑防治的綜合措施。該病為全生育期病害,穗期葉斑和穗腐是防治的關鍵。減少田間菌源,降低病菌積累速度,保護成株功能葉片,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

1 •選用抗(耐)病良種因地制宜地選用中抗或高抗品種,避免種 植感病品種。春小麥可選用龍麥23號、龍輻麥7號;冬小麥可選用豫麥 21號、鄭州8915、西農88號、西農881、秦麥2號、秦麥12號、西農 1376 等。

2. 加強栽培管理控制苗期根腐病的關鍵是麥田不能連作,可與亞麻、馬鈴薯、油菜及豆科植物等作物輪作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土壤過溼要散鋪,過幹應鎮壓,提高播種質量;施足基肥,及時追肥和中耕 除草,防治苗期地下害蟲。

3. 化學防治

(1) 藥劑拌種或包衣:播種前用24 %福美雙•三唑醇懸浮種衣劑按藥種比1 : 50包衣,晾乾後播種,防病效果較好。也可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 %三唑醇可溼性粉劑、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或75%衛福合劑、58%倍得可溼性粉劑、70%代森猛鋅可溼性粉劑、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33%紋黴淨可溼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80%噴克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防效可達60%以上。殺菌劑與增產菌(使用劑量:種子重量的0.04%-0.06%)混和拌種可促進小麥生長,消除三唑酮等殺菌劑對小麥出苗的影響。

(2) 藥劑浸種: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猛鋅可溼性粉劑100倍液浸種24-36小時,防效在80%以上。

(3) 噴藥防治:重病年及時噴藥保護。

第一次在小麥揚花期噴灑 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 000 ~ 4 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每畝用藥100克,對水75千克噴灑;

第二次在小麥灌漿期至乳熟初期噴灑70%代森猛鋅或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間隔 15天。或者用20%三唑酮(粉鏽寧)乳油、15%三唑醇(羥鏽寧)可溼性粉劑2 000倍液或12.5%特譜唑乳油2 500倍液,能有效控制該病害。種子包衣或拌種結合成株期噴藥保護可有效控制根腐病的發生與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