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尾声系列,为什么技术强的火不了,唱片歌手赢不了?

这应该是这一季《歌手》最后一篇“技术文”。上一篇文章中我写道,《歌手》的成功要具备三种歌手

“资历深厚且拥有不俗实力的准歌王”

“技术强大的vocal歌手”

“具有较强唱片价值的回味型歌手”

咱们用这一篇文章来聊聊“技术强大的voca歌手”。

《歌手》尾声系列,为什么技术强的火不了,唱片歌手赢不了?

图片来自湖南卫视歌手

我曾经说过,唱功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发声技术(音域,共鸣,声压…),靠的是舞台上的听觉刺激,侧重于感染力。

一种是内在的抽象的功力(咬字,情绪,音乐意识,呼吸…)后者我称它为是“老天爷赏饭吃”。生来决定成分很多,很难通过后期习得。靠的是文学性,回味性,生命力。后者就是“唱片歌手”。

前者有:张芯,龚琳娜,波琳娜,半个声入人心男团,半个刘欢

后者有:齐豫,吴青峰,毛川,杨乃文,半个杨坤

我们这篇文章所说的vocal系歌手,都是发声技巧远大于情绪技巧的歌手,这里举的例子不全,咱们来仔细聊聊。

《歌手》尾声系列,为什么技术强的火不了,唱片歌手赢不了?

《歌手》节目的大火,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推出了“唱功”理念给观众。从黄绮珊,彭佳慧的一鸣惊人,到邓紫棋,迪玛希的一夜爆红。Vocal系的歌手成为了这个舞台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但随着太多高门大嗓的审美疲劳,以及陈洁仪,李健的洗礼。人们的审美标准仿佛又慢慢的往“唱片歌手”的方向转变。

于是,在这一季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唱片歌手赢不了,唱功歌手火不了的奇怪景象。

拿一个人举例,龚琳娜的技术早已是超越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超高音A5,以及头声D6唱的如鱼得水,石破天惊。然而,这种技术狂魔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她那首《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第一段主歌开始,画风就有些诡异。她那过于字正腔圆的咬字,在唱中国古韵时会显得很有画面感,但一但触碰直白的感情歌曲便会原形毕露。这就让她告别了99%的流行乐。

我曾经认为她一心往社会主义民歌和实验音乐方向走,倒也无可厚非,但我又想起了朱哲琴,李娜等人。才明白龚琳娜所带来的感动,有极大一部分是源自于逆天的声音技巧。于是她想要成绩好,必须每一首都唱到C6以上,她自己可能也明白这个道理。

《歌手》尾声系列,为什么技术强的火不了,唱片歌手赢不了?

图片来自湖南卫视歌手

声入人心男团又是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技术达到了Vocal的入门,但又只是入门。他们的声音条件都不错,尤其鞠红川。但咬字能力实在太刻意,情绪把控要么歇斯底里,要么甜蜜开心。说到这里肯定会引人非议。举个简单的例子,齐豫就可以很简单的唱出笑着哭的感觉,吴青峰很会表达向往自由的心情。

他们和迪玛希合唱的那一场(迪玛希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帮唱)。我突然觉得,如果他们没有急忙参赛,而是仔细思考一下音乐路线,会不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要知道这一季吴青峰,齐豫的歌曲流传度要远高于他们,然而他们的流量可不比台上的任何一位小。

波琳娜的技术归根于东欧的学院派,比如迪玛希也是如此。这种技术很注重厚度和音域不注重穿透力。主流欧美的技术属于结石姐那一流。这种弊端很明显,他们适合唱大歌,但不适合复杂的大歌,比如碧昂斯的大部分歌儿。她们可以唱舞曲,但属于很工业风的舞曲,一板一眼,如果尝试律动过于强烈的歌儿,就会像迪玛希唱《uptown Funk》一样。所以,波琳娜虽然技术强悍,但选歌儿的宽泛度远不如KZ和jessie J。所以很多观众对她无感。

《歌手》尾声系列,为什么技术强的火不了,唱片歌手赢不了?

最后一个要说的是刘欢,刘欢的唱商不低,唱功也极强。他可以在男声最难唱的A4上唱的极其饱满,能做到这一点的男歌手屈指可数。然而,这一季里刘欢基本没有触碰换声点,虽然他可以在不算高的D4上唱出蝶窦共鸣,可惜作为一个富有唱商的大Vocal,竟然没有一丝显露,实在遗憾。

这一季的纯Vocal排名:刘欢>=龚琳娜>波琳娜>声入人心>=张芯

这一季的Vocal不少,但都属于偏门vocal,既没有黄绮珊,彭佳慧那种普世审美的Vocal。也没有结石姐,郑淳元那样的顶尖高手。更没有邓紫棋,华晨宇那种有自我音乐意识的年轻黑马。仿佛给人一种,爽了一半没爽起来的感觉。

其实,你隐隐约约能感觉到节目组在努力把观众审美拉回到“唱片歌手”的角度。因为“唱片歌手”才是真正觉得一个乐坛兴衰成败的关键。至于成功与否嘛,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