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1920年10月,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已逾8年,中华大地在军阀混战下满目疮痍,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二十九年,在相对平静的东北地区,一所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正在开办。这所学校建校最初的目的是为中东铁路(为中苏合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便是百年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

一、 前世今生

在最初,学校按照俄国的教育模式进行办学,设立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用俄语教学。彼时国力微弱,学校几经转手又被日本接管,改用日本方式办学,日语授课。193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称呼沿用至今。建校初期曲折的历史也无形中带给“哈工大”国际化特色,培养了众多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各国人才,毕业生分布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波兰、巴西等世界各地,享誉世界。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交由中国政府管理,随后因为具有苏联教学渊源,被认定为两所向苏联模式学习的高校之一。在50、60年代,中国东北成为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肩负了“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的艰巨任务,被寄予厚望。在这一“黄金时期”,哈工大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聘请了苏联专家,经过忘我、投入地学习和科研,诞生了“八百壮士”的佳话。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工业建设时期,哈工大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因此也被誉为“工程师摇篮”,许多哈工大校友成为国之重器的铸造者。在院系调整中,哈工大一些院系去往全国各地进行援建,历经辗转,而今这些院系有的已发展成地方名校,例如燕山大学前身来源为哈工大重型机械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留存有哈工大“血脉”。

如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依然是东北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 榜上有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出众的工科实力在中国众多高校中排名前列。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第十位,是国内第一方阵的顶尖大学。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也是一所世界范围内的实力院校。在201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全球第151-200名。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三、 本派绝学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重心的转移,如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命相连的东北地区虽然不再享有计划经济时代令人瞩目的荣光,但哈工大在工科领域内的强悍实力依然众所公认。

根据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哈工大在工学领域内多个学科排名位居前列:控制科学与工程排名全国第一,位居前1%位段;力学排名全国第二,仪器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第三,材料科学与工程排名全国第四,土木工程排名全国第五,共8个学科位居前5%位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6个学科位居前10%位段。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环境科学工程被评为A+,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被评为A。强悍的工学实力可见一斑。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图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通过学科排名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不仅继续发扬在传统工科上的强势地位,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新工科”上也体现了“工科学霸”的强劲实力。

作为工科强校,哈工大在国防科技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航天科研领域,哈工大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展微小卫星技术相关研究的高校,1998年成立了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2018年,哈工大研制的“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月球轨道编队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也使得哈工大成为世界上首个把微小型探测器发往月球轨道的高校。哈工大也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国航天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 桃李英才

无论是在50、60年代艰苦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阶段,还是当代发展航天国防时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友在众多工科领域内都能撑起一片天。

哈工大“八百壮士”其中就包括有激光领域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我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的奠基者俞大光院士等,他们在结束本科学习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工大继续进修,从一腔热血的青年教师到资深的专家学者,他们共同开创了哈工大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实干精神。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指挥胡世祥中将,就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自动控制系,至今参与组织了100多次卫星、火箭发射试验,被称为“发射将军”。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也曾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历史上曾经为我国工业化建设输送了诸多师资力量,而且在国防重点领域内培养了众多担当大任的专业人才。

五、 身在其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C9”高校之一,其办学格局为“一校三区”,本部在哈尔滨市设有两个校区,两所分校分别是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广东省深圳市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三个校区均颁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深圳校区毕业证书注明培养校区。虽然三个校区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地理位置不同,但在国内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1、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位于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本部现有19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校园面积347.49公顷,在校学生人数46138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统计时间截止2018年5月21日)。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历史上融合了多国文化,是一座远东地区的国际化都市,而哈工大本部校园里的各式建筑就洋溢着俄罗斯风情,校徽中的标志性建筑就取材于主楼。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称哈工大威海校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1000 多人。设有11个院(系)和2个教学部,有37个本科专业,与校本部共享18个博士点和30个硕士点,其中单独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车辆工程三个学科硕士点。威海校区与内陆城市哈尔滨本部相比,坐落在海滨城市,气候更加宜人,学校根据地理优势围绕着海洋特色打造了一系列学科专业发展战略。

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2001年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签订办学协议,合作创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4年,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合作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并于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

虽然深圳校区创办时间不长,但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更是位于深圳大学城中,临近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壮大发展的雄心让大众对深圳分校的未来非常看好。

六、 锦绣前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三个校区也分别公布了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让我们来看看三个校区毕业生就业有何不同。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

2018届签约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14 人、比例26.20%),制造业(983 人、比例23.12%)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74 人、比例13.50%),签约国防系统就业共计1274人,其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15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5人。民营企业中,毕业生签约华为人数最多,达258人,其次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144人和中兴109人。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图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在深造升学方面,本科毕业生留在本校深造占比71.16%,到其他C9高校占12.91%,科研院所占3.18%,从深造去向上也可以看出哈工大对于广大学子的精心“锤炼”。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威海分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中制造业占比最多(43.57%),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4.71%)。在就业单位方面,就业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82人),其次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63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等均录取25人以上。从重点就业单位上来看,威海分校的车辆工程等工科专业就业前景较好。毕业生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的总人数为138 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08%。

在升学深造方面,最多的为留在哈工大(51.35%),其次为985高校(C9高校以外)(16.62%),第三为C9高校(除本校以外)占8.41%。海外深造中不乏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图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深圳分校第一届本科生还未毕业,从2018届硕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89.58%选择就业,国内升学5.62%,出国(境)3.28%。毕业生签约就业行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达49.35%,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58%)和制造业(9.58%)。深圳分校重点就业单位包括华为(110人),中兴(39人),国家电网(25人),腾讯(19人),百度在线(16人)等知名企业。深圳是与“北上广”并列的一线城市,改革开放的对外口岸,近些年又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为应届毕业生们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图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七、 实力说话

因为哈工大三个校区分别使用不同的招生代码,因此在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也有所不同。小编收集了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的本科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不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小语种以及其他特殊类型招生),通常而言,因为师资分配、教学条件、历史声誉等原因,分校相比总校的录取分数要低一些,但深圳校区2018年在若干省份的最高录取分数已超越了哈尔滨市的本部,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密集的高等教育集群毫无疑问将带给深圳校区更具竞争力的生源优势。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三个校区在本科招生上明显的区别是本部校区招生最广泛,一些地区文理兼收;威海校区招生集中于理工类型,只有东三省和本省山东招收文史类;深圳校区只招收若干省份的理工类。根据三个校区的最高分,深圳校区在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最高分超过本部,在福建省和湖南省与本部持平。可见,深圳校区的建立弥补了哈工大本部地理上较为远离经济中心的短板,吸收了不少南部省份的优质生源。

同时,选择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未来工作的地域。根据深圳校区就业质量报告,2018届毕业生生源地排名第一的为东北地区占比16.39%,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为东北地区的仅为2.03%,华南地区排名第一位占比53.56%,可见不少选择深圳校区的东北考生留在了华南地区就业,而招收东北考生人数较多又位于深圳的哈工大(深圳)正是他们的理想选择。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图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随着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经济发展延缓,工业建设时期“共和国长子”的身份不断转变,东北各高校为增强对外省学子们的吸引力而广泛布局,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尝试。在这里也提醒有志于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考生,三个校区的本科院校招生代码各不相同,在各地区的录取条件也有所不同,考生在报名时需要注意按照校区填写招生代码。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哈工大人秉持着这一传统,对工程技术的一丝不苟,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从为共和国工业化输血,到新时代开启“一校三区”的宏伟布局,哈工大一直紧跟时代脚步,哈工大人也一直恪尽守护“哈工大规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所百年名校在“双一流”建设的助力下,有朝一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1]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历史.

http://www.hit.edu.cn/237/list.htm

[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学校简介.

http://www.hitwh.edu.cn/xxjj/list.htm

[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学校简介.

http://www.hitsz.edu.cn/page/id-3.html

[4]你好工大(五):带你走近哈工大一校三区办学理念

[5]【航天奠基人】胡世祥:仰望太空的“发射将军”.

http://www.js7tv.cn/news/201604_43634.html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