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家长强迫和他人打招呼,这感觉有多难受?几乎是“童年阴影”

本文为木莲妈妈原创作品,图片为木莲妈妈原创插画,欢迎个人评论分享收藏。

相信很多朋友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和父母走在街上,迎面走过来一个父母的熟人,这时父母会与人打招呼。如果你没有及时问好,父母就会拉着你说“XX,见人怎么不打招呼呢?这么没礼貌,快叫叔叔(阿姨)”。此时的你,怯生生地咕哝一句“叔叔(阿姨)好…”。

常被家长强迫和他人打招呼,这感觉有多难受?几乎是“童年阴影”

或者你怎么都无法开口问一声好,只想逃离这个尴尬的场景,有可能干脆躲在父母身后。这种无法磨灭的童年阴影,影响过很多人。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多是“面子上”、“形式上”的。看到孩子没有及时和熟人打招呼,家长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孩子胆子小,真没礼貌,让外人觉得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会让人笑话。

于是不断地逼迫孩子第一时间去打招呼,以证明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受了良好教育、懂礼貌的好孩子。

可是教育孩子是要讲究方法的,如果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会让孩子更恐惧见到陌生人,更恐惧与陌生人交往。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打招呼”这件事?

首先,每个孩子都有其性格特点,这不仅仅是由于后天的教育方式,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如果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方性格内向,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遗传这一特征。而有的孩子天生大胆外向,乐于与别人交往,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局限性。在幼儿时期,他的世界是很小的,放不下太多人和事。他们全部的安全感都来自于父母、家人和熟悉的家庭环境。如果带他到陌生的环境见陌生的人,孩子怕生、觉得没有安全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父母就会变得宽容很多。试想一下,宝贝在婴幼儿时期,就会对熟悉的人热情,而对陌生的人冷淡。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冷淡会转变为害怕。

这种害怕并不表示孩子有什么不好的性格缺陷,反而证明了孩子的聪颖。他开始懂得分辨亲疏、懂得自我保护了,身为父母应该觉得开心才对。

孩子的内心世界十分敏感,甚至连亲生父母都无法做到完全了解。孩子不爱打招呼还有几个原因。

1、在父母看来已经非常熟悉的人,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完全陌生的。即使父母认为“这人你不是见过几次了吗?应该认识了”。可对孩子而言,仅凭几次仓促的见面,是无法将他定义为熟悉的人的,因也就无法发自内心地亲近他。

常被家长强迫和他人打招呼,这感觉有多难受?几乎是“童年阴影”

2、父母对打招呼的要求太高了。不能低着头说话、不能声音太小、要面带微笑。这在父母的眼里是“落落大方”,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太难做到了。明明自己已经好好地打招呼了,还是要遭到父母的责怪,索性什么也不说了吧!

3、称呼太多、太复杂。有时候大人都搞不清楚,孩子更是一头雾水。“妈妈要我打招呼,我应该怎么开口呢? 姐姐?阿姨?姑姑?算了,分不清,不说了。说错了又要被大家笑我。”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打招呼”

在外人面前,尽量避免为了打招呼这件事而斥责孩子,不要逼迫孩子非要在当下说出那句“叔叔阿姨好”。本身孩子正处于一种排斥的心理状态,充满了不安。被父母训斥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沮丧。

尤其是当着陌生人的面遭到了训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会觉得非常羞愧。这种心理会影响他的自信,从而变得更加不爱与陌生人交流。下一次遇到陌生人时,他会产生更严重的抵触心理。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温和处理而不是逼迫。

点点妈妈带着5岁的点点在小区里玩,遇到了邻居阿姨,阿姨很喜欢点点,就上前来跟她说:“过来让阿姨抱抱,叫阿姨好。”可是点点并不熟悉她,害怕地立刻跑到了妈妈身后。

点点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她温柔地说:“阿姨非常喜欢你,我们一起玩一会儿好不好?”点点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坚持躲在妈妈的身后不出声。点点妈此时并没有坚持让她出来打招呼,邻居阿姨笑了笑也并没有在意。

回家之后,点点妈耐心地询问了不愿意打招呼的原因。点点告诉妈妈,自己害怕,不想和她讲话,更不想让她抱。紧接着妈妈告诉她,邻居阿姨并不是坏人,而是和我们住得很近的阿姨。

在电梯里、小区院子里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所以阿姨才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如果下次点点再遇到她,妈妈希望你能尝试着回应一下,阿姨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第二天,妈妈和点点在电梯里再次遇到了那个阿姨,阿姨笑着和点点打招呼。点点低着头沉默了一小会儿,小声地说了一句:“阿姨,你好。”可是因为声音太小了,阿姨并没有听清楚。于是妈妈帮着点点解释了一下,阿姨听后夸点点是一个既勇敢又有礼貌的好孩子。

走出电梯,妈妈问点点,被阿姨夸奖你觉得开心吗?点点回答道:“很开心,我以后看到别人还要说你好。”

家长朋友们要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处理问题,特别是孩子因不安、紧张和害怕而产生的问题。在孩子产生排斥心理的状态下,一味地以逼迫的方式达到目的,不会收获好的结果,只是让当下的问题得到一时的解决,不利于长远发展。

常被家长强迫和他人打招呼,这感觉有多难受?几乎是“童年阴影”

切身体会孩子的想法,更容易理解孩子

并不只有小孩子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会。回想一下,在遇到你不是很熟悉却又认识的人时,你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和他寒暄几句么?还是想假装看不到就好了?你在和这些人寒暄时,内心是否有过紧张、不安,希望说几句赶快离开?

相信每一条都说中了你的心吧。成熟的成年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呢。为什么要去逼迫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主动向陌生人打招呼,甚至是接受陌生人的亲亲抱抱呢?要求是否太高了?

其实孩子在多数情况下,比成年人更容易和陌生人亲近,只不过孩子需要一小段熟悉彼此的时间而已。不难发现,在家里来客人时,小孩子往往在开始是非常安静的,不爱说话。可是到了客人要离开时,孩子却是最舍不得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孩子对这个陌生人产生了安全感,愿意和他交流。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不需要家长们过分焦虑。建立信任是需要时间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些时间。

以身作则永远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法则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熟悉的陌生人”打招呼,那身为父母就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遇到熟人、邻居、朋友时,热情地走上前去寒暄几句。

孩子经常看到父母这样做,就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举动,慢慢地就会试着去模仿。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如果你是一个有修养、受欢迎的人,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

不要轻易指责那些不爱打招呼的孩子们。儿童的心理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需要耐心和爱,才能浇灌出一朵绚丽的花。

我是木莲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兼插画师,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如果您在育儿路上,有关于孩子心理、饮食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可以来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