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月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迎“空窗期” 或支撐銀行股估值修復

大小非解禁堪稱懸在上市公司股價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一直以來,因限售股解禁等因素導致的股東減持預期,確實對於包括銀行在內的上市公司股價產生了較大的壓力。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從3月下旬至8月初,將會有長達4個月的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空窗期”,這對上市銀行擺脫限售股解禁的困擾,股價企穩走高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銀行限售股解禁公告披露

未來數月將處於“真空期”

由限售股解禁後所帶來的一系列股東減持操作,一直是銀行股價承壓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正是如此,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情況的關注度一直較高。《證券日報》記者發現,2019年從3月下旬起,即將迎來長達4個月的解禁“真空期”,在此期間內,將不會有一隻銀行股的限售股解禁。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剔除今年以來上市的紫金銀行、青島銀行、西安銀行以及青島農商行後,A股上市銀行在2019年全年將會有17次限售股解禁的情況出現,涉及13家上市銀行,限售股合計解禁數量高達230.7億股。上述銀行所解禁的限售股的類型絕大多數為首發限售股解禁,在17次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事項中,僅有寧波銀行為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解禁,其餘均為首發限售股解禁。

觀察銀行限售股解禁時間表可以發現,2019年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呈現出“上松下緊中間空”的特點,即今年前三個月銀行限售股解禁力度較小,自8月份後的解禁規模開始快速增加,而在這其中,還有數個月的限售股“零解禁”時間。

今年前三個月,僅有包括張家港行、杭州銀行、成都銀行3家銀行的5筆限售股解禁情況出現。且解禁股份數量較少,5筆解禁股中除成都銀行有15.05億股的首發原股東限售股解禁外,其餘幾筆的解禁股份數量均較小,在數萬股至數百萬股之間。而從3月下旬至8月初這4個多月的時間內將沒有任何一隻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這一“真空期”的出現,或將對上市銀行二級市場股價企穩走高起到正面作用。自8月初開始,第二波上市銀行限售股解禁潮將再起,從8月份以後將有12筆限售股解禁,佔全年的七成以上。也就是說,2019年絕大部分限售股解禁將發生在8月份以後。

眾所周知,銀行A股IPO重啟發生在2016年8月份,至今年8月份將有三年時間,上市銀行大股東及董監高一般承諾的鎖定期均是上市後的36個月,因此今年8月份後的限售股解禁高峰也正是來源於此。

解禁不等於減持

相關規定助減持平穩著陸

面對今年下半年開始的銀行限售股解禁高峰,投資者也無須過度恐慌。雖然限售股解禁後,由於持股成本較低,一旦套現渠道開啟銀行股價在二級市場上將面對拋售壓力,且從歷史上看,解禁高峰期確實會伴隨著減持金額的增加。但畢竟解禁規模不等於可減持規模,且相關規定也對股東限售股解禁後的減持有著嚴格的規定。

為有效規範股東減持股份行為,避免集中、大幅、無序減持擾亂二級市場秩序、衝擊投資者信心,2017年5月份,證監會對外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下稱減持新規),對於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以及股東減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進行了規定。根據減持新規及交易所發佈的相關細節要求,上市公司大股東在3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 1%;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後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50%;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在連續90日內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這些規定,將讓實際減持股份的節奏保持平穩有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銀行板塊在二級市場上所面臨的衝擊。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從第二季度起會有幾個月的限售股解禁“真空期”,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在此期間就不會有銀行股東減持的消息披露,對於股份已經全流通或此前已有限售股解禁的上市銀行來說,其股東畢竟仍可以隨時在規定減持比例內進行減持套現。(記者 呂 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