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每當我們看到新聞裡巴以衝突的戰火紛飛,看到各種武裝分子濫殺平民,都難免會想到,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

是以色列自己想要的嗎?

無論如何,大國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自從聯合國大會批准了一項將英屬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即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計劃以來的70年中,直到今天,以色列地區依然一再受到暴力的困擾。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是的,以色列為此打了一場又一場的仗,在大屠殺期間以色列人民被蓄意謀殺後的幾十年裡,以色列一直堅持生存。

但是他們和阿拉伯世界衝突的故事遠遠超出了中東的邊界。

以色列不僅僅是地區爭端的地點——它還是一顆冷戰衛星,被蘇聯和美國人的利益所包裹。

蘇聯於1955年開始有意義地施加地區影響,當時它開始向埃及提供軍事裝備。

第二年,由於埃及與蘇聯的關係,英國和美國撤回了對埃及阿斯旺大壩項目的資助。

這一舉動引發了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戰爭,當時埃及在蘇聯的支持下,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此前這條著名的人工運河一直由法國和英國的利益集團控制。

這兩個西方國家擔心埃及總統納賽爾可能會拒絕他們未來的石油運輸。

那年夏天,埃及還對以色列船隻關閉了蒂朗海峽(位於西奈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之間)和亞喀巴灣,實際上造成了海上封鎖。

在英國和法國的支持下,以色列於10月入侵埃及西奈半島進行報復。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01

接下來,聯合國和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的聯合外交結束了這場衝突,以色列同意歸還其佔領的領土,埃及停止了封鎖。

為了減少未來敵對行動的可能性,聯合國在該地區部署了一支緊急部隊(UNEF)。

第二次中東戰爭會議後,蘇聯繼續與埃及保持密切關係,努力在該地區確立自己的大國地位。

“這給了它戰略優勢,例如切斷西方石油供應的能力和威脅北約在南歐的‘軟肋’。”

伊莎貝拉·吉諾和吉迪恩·雷梅斯說,他們都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杜魯門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迪莫納上空的狐蝠》和《1967-1973年蘇以戰爭》的作者。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赫魯曉夫和納賽爾

​蘇聯並不是唯一關注阿以局勢的冷戰大國。

肯尼迪政府還希望通過發展與埃及的牢固關係來支持阿拉伯的支持。

20世紀60年代初,肯尼迪承諾美國將向埃及提供價值1.7億美元的剩餘小麥。

這一政策最終被推翻,蘇聯利用這一政策與納賽爾越來越親近。

但是,肯尼迪不僅投身於阿拉伯事務——他還努力贏得以色列的信任,這就是美帝本質,硬幣的兩面他們都要下注。

1962年8月,肯尼迪推翻了前十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該政策聲明美國和歐洲大國將支持以色列,但不會挑起軍備競賽)。

他成為第一位向以色列出售主要武器系統的總統。

霍克防空導彈是以色列從美國獲得的一長串軍事物資中的第一枚(下一批是A-4天鷹飛機和M48A3坦克,由約翰遜政府批准出售)。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肯尼迪和本-古裡安

​儘管人道主義關切可能在肯尼迪的決定中發揮了作用,但更大的世界背景也至關重要:美國需要一個阿以衝突的地區盟友。

阿以衝突正在轉變為另一個冷戰階段,盟友可能意味著獲得石油。

第二次中東戰爭會議結束僅僅十年後,暴力再次成為該地區的一個常態。

02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會議之前的18個月裡,巴勒斯坦游擊隊從敘利亞和約旦對以色列發動了120次跨界襲擊。

他們埋設地雷,轟炸水泵,參與公路衝突,殺害了11名以色列人。

之後的1966年11月,一枚地雷在邊境城鎮阿拉德附近炸死了三名以色列傘兵。

以色列以襲擊約旦薩姆作為回應,因為他們認為約旦向巴勒斯坦戰鬥人員提供了援助。

襲擊導致100多所房屋、一所學校、一個郵局、一個圖書館和一個診所被毀。

十四名約旦人死亡。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於是美國外交官坐不住了,他們的干預終於導致了一項譴責以色列襲擊的聯合國決議,雖然這不是雙方敵對行動的直接升級,但是美國的干預並沒有解決巴勒斯坦對以色列襲擊的持續問題。

於是,就把我們帶到了1967年5月。

當時蘇聯向納賽爾提供了錯誤的情報,說以色列正在敘利亞邊境集結軍隊。

這份報告促使埃及總統派遣士兵進入西奈半島,並要求UNEF撤軍。

埃及隨後再次對以色列關閉了蒂朗海峽,艾森豪威爾政府曾承諾將其視為第二次中東戰爭戰爭結束時的一種行為。

蘇聯關心的不僅僅是西奈半島。

根據吉諾和雷梅斯的研究,他們還在蘇聯飛機上收集情報,這些飛機被派往埃及,飛越以色列的迪莫納核反應堆。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如果以色列實現了核反威懾,它將阻止蘇聯利用其核影響力來支持其阿拉伯客戶,從而可能摧毀蘇聯的地區影響力,”

吉諾和雷梅斯在電子郵件中說莫斯科也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害怕被西方盟國的核武器條約包圍。

對安全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羅蘭·波普來說,蘇聯也許有真正的理由認為以色列最終會成為一個威脅,即使他們提供給埃及的西奈半島報告是錯誤的。

對埃及來說,考慮到聯合國已經告訴他們情報有誤,那麼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很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反應。

03

“回想起來,納賽爾的確想要引發一場國際危機,”

波普說。

“以色列人是否動員軍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表明以色列人決意懲罰敘利亞。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能力在軍事上遏制以色列了。以色列戰鬥機可以毫無挑戰地深入敘利亞和埃及領空。”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納賽爾,薩達姆的精神導師

​但是波普還補充說,重建當時這些大人物的真實動機和信仰幾乎仍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事件中幾乎沒有留下確信的材料。

不管埃及和蘇聯領導人在想什麼,他們的行動在以色列造成了嚴重的恐怖。

許多人擔心一場迫在眉睫的襲擊,是由攜帶化學氣體的空軍或地面部隊發動的。

大衛·雷姆尼克在《紐約客》上寫道:“拉比們將公園作為墓地奉獻,挖掘了數千座墳墓。”。

與此同時,美國仍然相信納賽爾沒有攻擊的真正意圖。

約翰遜總統下令中情局評估埃及的軍事能力時,他們在西奈半島只發現了5萬人,而以色列的地面部隊只有28萬人。

約翰遜說:“我們的判斷是,對以色列的軍事攻擊不會迫在眉睫,而且,如果以色列受到攻擊,我們的判斷是以色列人會打敗他們。”。

他警告以色列不要在該地區挑起戰爭,並不祥地補充說,“除非以色列決定單獨行動,否則它不會是單獨行動的。”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04

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一個危機時刻。

等到敵人進攻並有可能摧毀他們的國家,還沒有進入第20個年頭?

還是先發動進攻,冒著美國的怒火?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知道以色列選擇了後一種方案。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軍發動突然襲擊,摧毀了納賽爾的地面空軍,然後將目光轉向聚集在敘利亞和約旦邊境的軍隊。

六天之內,整個戰鬥結束了,以色列戲劇性地壓倒了他們的鄰居。

在這個過程中,埃及方面損失了15000人,以色列損失了大約800人。

以色列還從埃及獲得西奈和加沙,從約旦獲得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從敘利亞獲得戈蘭高地。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曾經的小國以色列,其領土在一週內翻了兩番。

波普說,以色列和美國慶祝了戰爭的直接後果,但是“約翰遜政府知道以色列的勝利有負面影響”。

這意味著一個更加兩極化的中東,而這種兩極化意味著蘇聯的機會之窗。

“戰後[很有可能]找到某種交易。但你必須明白,以色列剛剛贏得了一場巨大的軍事勝利。沒有什麼比巨大的勝利更有損戰略遠見了。他們覺得沒有任何妥協的必要。”

以色列贏得的大部分領土仍然被佔領,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土之間的衝突似乎一如既往地難以解決。

內森·薩爾報告說,自第三次中東戰爭戰爭以來,美國已經向以色列提供了超過1200億美元的援助,以色列從美國獲得的軍事援助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

儘管贏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不是贏家,是誰在笑而不語?

​今天,大約60萬以色列人——佔全國猶太公民的10%——居住在1967年邊界以外的定居點。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來說,這些定居點意味著恐怖主義、反擊、檢查站和持續的敵意。

是的,儘管贏下了這場六日戰爭,但以色列絕對不是贏家,阿拉伯世界當然也不是。

這是一場導致綿延多年的極度痛苦和地區混亂的勝利,沒有任何人想要這樣這一場勝利,但歷史的矛盾與辛酸也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