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牛是因為白化嗎?

2015年11月22日,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發佈了一則令人惋惜的消息:生活在該動物園的41歲母犀牛諾拉(Nola)因病情不斷惡化接受了安樂死。諾拉是一頭北部白犀牛;這一亞種的白犀牛正處在滅絕的邊緣,全球媒體紛紛以“它死後,只剩下三頭白犀牛”為標題轉發聖地亞哥動物園的消息。那麼,白犀牛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它名字中的“白”是因為白化嗎?

人們認為白犀牛是因為白化,其實是生活經驗所使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叫“白某某”的動物,例如:白兔,白鼠,白獅,白袋鼠,他們的渾身雪白無不都是因為一種由基因引起的“白化病”造成的。這一現象在很多動物上都有發現;雖然這些白化的個體在羽色或毛色等體色上與同種動物的其他個體有著明顯差別,但在其體內結構與各種臟器上與同種的其他個體並無差異,也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因此,如果有人認為白犀牛是因為白化確實是情有可原。

白犀牛是因为白化吗?

白犀牛(左)的嘴唇比黑犀牛(右)的更寬,所以被叫做“weit”

然而,白犀牛之所以被稱為“白”,完全是一次誤傳而造成的。白犀牛的名稱來自於荷蘭語“weit”,意思是“wide”(寬平),這是針對它們寬平的嘴唇而言,也是為了表達其威武的體型。白犀牛是現存體型第二大的犀牛,也是僅次於非洲象、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印度犀的現存第五大陸生動物。可是,當英國人在南非第一次看到這種龐然大物時,把當地人用南非荷蘭語說的“weit”犀牛聽成了“white”,於是“白犀牛”這個名字就傳開了。而為了相互間的區分,生活在非洲的另一種犀牛被稱為“黑犀牛”。其實,白犀牛並不白,黑犀牛也並不黑,他們的體色比較接近,都是灰黑色;但是,他們在體型上卻有明顯的區別,例如:白犀牛的嘴唇更加寬闊而平齊,黑犀的上唇則發展成了一個適於抓握的突起。

在犀牛中,白犀牛保持著一個紀錄,那就是最長的角,紀錄為158.7釐米,細長如鞭,高高聳立。白犀牛有兩個角,前角較長而稍微向後彎曲,長度為60~90釐米,后角較短,長度為50釐米左右,雌獸的角較雄獸的更長。和其他動物的角不一樣,白犀牛的角沒有骨質成分,並不是長在骨頭上,而是長在皮膚上,純屬是上皮組織的衍生物,完全由角質纖維堆積而成。但是,白犀牛的角卻格外堅硬和鋒利,是其自衛和進攻的武器。

白犀牛有兩個亞種,分別為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南部白犀和北部白犀不同的是有一個凹形的前額和較長的齒列。南部白犀主要分佈於南非、納米比亞、津巴布韋等國;儘管曾經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但經過良好的保護,種群得到恢復,目前尚存的南部白犀牛的數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統計約為兩萬頭左右。相比之下,曾經分佈於肯尼亞等東、中非地區的北部白犀牛數量已經下降到個位數。聖地亞哥動物園的諾拉正是其中一隻北部白犀牛;它的離世使得尚存的北部白犀牛隻有三頭了。目前他們都生活在肯尼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內;其中最後一隻倖存的雄性北部白犀“蘇丹”已經被切除犀角,由四名全副武裝的警察24小時守護起來。

人們這樣做,是希望“蘇丹”能夠更好的傳宗接代。然而,對於平均壽命50歲的白犀牛,43歲的“蘇丹”已到了晚年。希望能借助現代科技和悉心保護能夠讓這個物種得以延續,不要讓後人只能在畫冊上看到這麼漂亮的白犀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